杨小雪
黄计亮是一位地地道道从贫困村走出来的有志青年。19岁时,刚刚中专毕业的他孤身一人去到上海打工,历经五年的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后,他创办了一家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培训工作的公司。又过了五年,黄计亮创办了第二家公司,主要经营石油设备进出口业务。经过18年的不断打拼,两家企业发展得有声有色,黄计亮也成功实现了自己定居大都市的梦想。然而,一次偶然的回乡探亲,让黄计亮最终决定“回乡务农”,开启新的创业人生。
返乡探亲开创新事业
2016年春节,黄计亮回到老家安徽省固镇县石湖乡陡沟村探亲,其间结识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童俊杰。在童俊杰的介绍下,黄计亮了解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村里的基本情况。虽然几十年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但不少农村依然贫穷落后。这让黄计亮很受触动,家乡的状况让他从内心深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来一些改变。当时的童俊杰是市里下派的干部,工作三年期满后又自愿申请再留三年,决心一定要带领陡沟村脱贫。童俊杰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黄计亮,他认为,像童俊杰这样一个外乡人都能有这样的决心,自己为什么不可以?那年春节还没过完,黄计亮就决定暂时放弃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家乡从事农业产业事业,带领村里的乡亲父老一起创业,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同年,黄计亮投资600余万元注册成立了安徽省绿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并依托电商扶贫政策在固镇县开发成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粮驿站”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土地流转、订单采购、整合地方农业资源等方式,在陡沟村试点实行“农粮驿站电商+基地+农产品收集点+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利用互联网经营销售地方生产的农产品,目的是致力于解决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农产品信息不畅通、销售难的问题。
在黄计亮看来,家乡的很多农产品其实在当地的口碑已经非常不错,但由于农村地区物流成本比较高、农民信息不畅通,很多村民家中的优质产品无法对接市场。为此,黄计亮的公司先在“农粮驿站”电商平台将贫困户家中农产品进行分类,统一上架后向市场推介。消费者可以在APP上将准备采购的商品直接下单确认,同时客服按类区分,采购人员直接上门收购贫困户家中农产品,在进入检测包装处理中心后,通过快递送到消费者手中。
打开“农粮驿站”APP,网红热销品不少,尤其本地农产品基本全是畅销货,而平台机制其实很简单——始终坚持做到农户生产、货真价实、生态质优三方面。
黄计亮不仅通过“农粮驿站”APP实行透明的农产品生产追溯管理,同时还将其定义为“电商扶贫平台”,利用“互联网+”自下而上将贫困户自种自养农产品实现上行,在网上架起了联系消费者和贫困户的桥梁,将社会扶贫的爱心“点到点”精准传递到贫困户家庭。消费者可以在“农粮驿站”电商平台“兴农扶贫”板块认购贫困户农产品,以此鼓励贫困户发展家庭产业,实现可持续脱贫增收。几年发展下来,“农粮驿站”不仅带动贫困村贫困户从事订单生产、加工就业、合伙经营、快递运输等,还将全县11724户贫困户农产品信息纳入其网络销售系统,同时为贫困户自种自养农产品对接市场销售提供兜底保障,且贫困户可在产业链任一环节获得收入。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如今,年轻农民大多外出谋生,留守在家的农民缺乏致富门路,更缺乏致富的内生动力。随着黄计亮公司的带动,当地农户在家门口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庭,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最初,带贫务工种植的水稻并不好卖,只能低价销售稻谷,眼见着成堆的稻谷无法转变为高质量的经济效益,黄计亮犯起了愁,甚至对自己未来的“带贫发展”感到一阵迷茫。
“我们为什么不能生产大米,直接销售成品呢?”
这一自问,让黄计亮重新燃起斗志。于是,“陡沟村大米”应运而生。生产、加工、包装、设计标签等,10斤装和1斤装的品牌大米竟成为网上爆款产品。贫困户跟随“农粮驿站”订单种植的水稻销路打通了,大米加工和包装环节需要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参与务工,本地送货需要具有一定技能的贫困劳动力配送。通过“农粮驿站”的组织化经营激发了贫困群众投身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对提升农产品质量的新要求,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农粮驿站”,贫困户的收入也由单一种植收入增加为“土地流转收入+订单生产收入+务工收入+分红”收入。就这样,黄计亮通过带领团队一手打造的“农粮驿站”APP,分别在线上零售、线下批发,线上展示、线下配送、扩大销售渠道等多个方面,成功帮助贫困户在农业生产、加工、网销和快递等环节都能够实现获得一定的收入,同时还能增加其劳动技能。
“农粮驿站”上线以来,通过电商平台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全国大市场连接起来。原先这些村里最常见的东西,一搬到网上,立马成了“香饽饽”,城里人非常喜欢。在“农粮驿站”陡沟村展厅里,摆放着米砖、成盒的土鸡蛋、灌装的腌制品等包装好的二三十种“高颜值”农产品。农村地域性的农产品,因其正宗和老口味,颇受当地人的喜爱,但由于缺少包装和营销,外地人根本不知道,附加值也难以提升。而“农粮驿站”让农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从以前的农产品找买家,到现在的买家来找农产品。电商平台接到订单后,采购人员到贫困户家中收购农产品,家禽类送至固镇县统一的定点屠宰场初步加工,随后进行检测、包装、装箱、发货。本市范围内公司直接配送,外埠区域通过快递公司送达。
在黄计亮心中,“农粮驿站”是诞生在贫困村里的民间智慧,村是生产平台、户就是流水线、网络是媒介。因为得到了贫困户和当地老百姓的认同,不少贫困户都跟着“农粮驿站”做起了“买卖”,老黄家种菜、老吕家养鸡、老孙家喂鹅……陡沟村贫困户吕计诚2018年家庭养殖的400多只鸡没出家门就销售一空,2019年专门建设了养殖大棚扩大了养殖规模,还带动四户贫困户一起发展。黄计亮通过构建村户企联动利益联结方式,采取村以公共资产入股、贫困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的机制,实现了每年村集体经济达6万元及以上的收益,同时贫困户可获得0.3万元及以上的收益。
全面布局打通流通网络
因贫困户居住空间分散、种养结构分散,流通成本无形增加,偶尔还会出现缺货情况。为畅通贫困户农产品流通网络,黄计亮通过“农粮驿站”搭建了覆盖全县11个乡镇的县、乡(镇)、村三级电商扶贫流通网络。
首先是搭建村级农产品收集点网络。收集展示村内的农产品,由驻村扶贫队长和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及村内产品进行整合,在村级站点对接“农粮驿站”扶贫电商平台,推动村级产业的发展,带动订单销售,实现消费扶贫模式的运行。
其次是搭建乡(镇)电商运行点网络。对各村培育出的产品由乡(镇)站点统一管理协调,对于相近的村且产品类似,可以区域调整融合;对乡村电商从业者集中培育,从产业培训转化为产业提升,提升农村电商从业者的规模和能力。
再次是搭建县级电商检测分装运行中心。各乡(镇)收集的农产品集中进行检测、分装包装、物流发货,按照品类和工序功能精细化区分,全过程控制农产品质量监管,引领电商企业和平台对自身销售的产品质量负责,统一处理网购可能引发的纠纷等。
最后是采取三级扶贫网络标准操作模式。村级站点整合产品信息,并录入销售网络;乡(镇)站点由专职信息员和电商经纪人定期传达市场行情及种养规模预警,将统一收集的农产品送至县级中心,精准对接贫困户和产品信息,减少农产品流通时间。县级中心发布和管理订单,监测订单流通去向,并将农产品统一检测、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黄计亮计划通过上述四步,逐渐打造出具有固镇特色的“一县一标、一村一品、一户一码”电商扶贫及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新农人黄计亮通过自己设计的“四化”经营理念,即规模化生产网络销售全产业链,技能化培训提高创业技能,品牌化发展壮大电子商务扶贫规模,公司化经营促贫困户增收,带领家乡村民们成功走出了一條具有固镇特色的农村电商扶贫创新之路。黄计亮的工作总结《建立“农粮驿站”电商平台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安徽固镇县电商扶贫的成功实践》,也最终获得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评选的“全球110个最佳减贫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