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诗歌对于当代书法的意义

2020-08-25 10:02金肽频
名作欣赏 2020年8期
关键词:余光中毛笔乡愁

曾以《乡愁》一诗而誉满天下的著名诗人余光中,谈及中国汉字时曾说:“一字一世界,一个方块字便是一片天地。”余光中不但以诗名世,且在散文、评论、翻译等诸多领域成就斐然,被人喻为台湾文坛的“璀璨五彩笔”。他独特的钢笔书法(偶尔有之的毛笔书法)与其诗歌一样,散发着特有的个性魅力,闪耀着智者的思想光辉。虽然他一生不曾专门攻习书法,但他零星关于书法的阐述、关于传统文化的肺腑之言,却能带给今天的书法工作者与众不同的启迪与深刻的心灵叩问。

温婉俊秀、瘦劲挺拔的钢笔书法

依笔者对于余光中先生的了解,余光中的题字题词基本为钢笔书写。2003年9月,余光中偕夫人范我存女士回乡寻根拜祖,并为《永春文艺》题词:“创作不竭,中文永春。”这八个硬笔写就的字,结构轻松端庄,舒展劲秀,用笔干净利落,颇见魏碑书法功底,也有少许黄庭坚书体的味道,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余光中在不经意间写出的好词好字,一丝不苟,楷行兼备,庄重灵逸,让人心目愉悦。

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新亚书院院长的著名学者金耀基先生,曾有过一段与余光中的书法往事。2014年3月,金耀基应余光中之邀,到台湾高雄西子湾中山大学为新设立的“余光中人文讲座”主讲“中国现代化与文明转型”。三月春光明媚的西子湾,风景胜地随处可见余光中亲书的新诗。在这次演讲结束之后,中山大学为擅书法的金耀基特设了一个节目:当场展演书法。余光中请金耀基写下“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大横幅之后,遂在金耀基书法之后题签:“老杜句似题中山大学门坊也。金耀基书法余光中续貂。”这次题签依然是余光中惯用的钢笔书写,端正流丽,可谓“硬体书”之上品,也是一次两位文化名人毛笔、钢笔交相辉映的书法佳品。

余光中是学贯中西的诗坛泰斗,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之久,广泛涉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众多领域,一生著作五十余部,曾在中国香港、台湾,及美国等地大学任教或讲学。丰厚的历史文化与知识,融入他的钢笔字线条之中,清雅、耐品、风华自显。其钢笔字结构轻松,在线条中体现了形感、质感、意感、律感以及诗的含蓄感。唐代诗人杜甫论毛笔书法的名句“书贵瘦硬方通神”,用于余光中的硬笔书法线条,是绝好的评语。

余光中也有偶尔不多见的毛笔书法,如1999年中秋之夜,他在诗人李元洛、水运宪的陪同下,游览常德城外的“诗墙”。长堤石壁上,镌刻着从屈原、宋玉一直到当代的新诗名家,以及世界各国名作的中译,千首诗歌汇集成浩荡的历史长廊。游览结束后,当地政府负责人希望余光中在他的《乡愁》下面,题写一幅字。此次余光中破例用毛笔书写了“诗国长城”四个大字。这是至今难得一见的余光中毛笔书法,无不令后来参观者肃然起敬。余光中在后来的文章《墨香濡染,笔势淋漓——董阳孜<字在·自在>观后》中曾谈及此次毛笔题字的感受:“这些年来回大陆,常在登临之余,凛然于猛一回头,案上的文房四宝早已在严阵伺候。题什么呢,倒难不了我。围观者以为我悬笔不下,是在构思吧,岂知我实在是难以下笔,因为拙腕管不住顽笔,轻毫控不了重墨,只要一落笔就满纸云烟,不,就乌烟瘴气了。”这是余光中对于毛笔写字的一点零星感受与体悟,当然也包含了他对题字的谦虚与见解。“我题了‘诗国长城四个大字,围观者照例礼貌地鼓掌。我自信词题得并不离谱,但那书法实在不堪入目,别说什么力透纸背了,显然连毫端都没有达到。”其实,我们揣摩余光中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余光中对本次的毛笔题字,内心还是满意的。只能说,常德诗墙有福了,得到了余光中的稀世之宝——毛笔书法。

2010年在杏花村诗会上,我曾有与余光中聚叙的机缘。那是晚餐之前的空隙,我和诗人祝凤鸣一同来到余光中先生客房,呈赠上我的三本个人诗集。余光中先生一边翻阅,一边和我聊起他与安徽仅有的两段经历。数年之后因我主编《安庆新文化百年》丛书,想请余光中题写《诗歌卷》书名,于是拨通了余光中先生的电话,老先生十分高兴地应允。一月之内,就题写好了书名,一横一竖两幅,由他的助手用最高清扫描仪扫描后通过QQ邮箱传给我看,问我是否满意。见到余光中温婉俊秀、瘦劲挺拔的钢笔书法题字,我的幸福感早已穿透了时空,徜徉在早年诵读《乡愁》的校园时光里。一个星期之后,当我收到余光中助手寄来的信函,十分惊异地发现,余光中在題字之外,又专门为我题写了两行诗句:“根索水而入土,叶追日而上天。”

余光中八十多岁高龄参加海南一次颁奖活动后,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最后为《海南日报》的题词就是这两句诗。余光中亲自做了解释:一棵树的根要求其深,可是叶子跟花应该要求其高。——现在看来,这对于书法创作也包蕴着相同的道理。时至今日,余光中的这幅题诗高悬于我的书房,成为照耀思想的一面镜子。

余光中钢笔书法的总体风格可用“温婉俊秀,瘦劲挺拔”八字概括。余光中不是专门的书法家,也不研习硬笔书法,他的钢笔字是个人性情的自然书写,是思想与诗意的天性流露。作为诗人的钢笔书法,笔画朴拙,似是童年所作,幼稚多情。细嚼他的书法,淡淡地隐喻着乡愁,咫尺之遥,天海相隔,他最想听到的就是乡音了。书法有型,酝酿成音,伴随日出日落,余光中心海里翻腾着的是永远的乡音。因此说,他用书法写成了另一种形态的乡愁。

从名诗《乡愁》解析书法之美

《乡愁》是当代诗歌的绝对经典之一,由于其影响甚巨,已成为诗人余光中的另一个名字。梁实秋曾评价道:“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乡愁》自1971年诞生以来,有无数的读者,但越过《乡愁》的吟诵声,咀嚼一下诗中的内蕴精华,我们发现,它对中国书法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与启发。

在流动的岁月中,《乡愁》何以产生这样大的影响力?在世界华人的空间里,《乡愁》何以产生如此强的穿透力?究其原委,弄清虚实,把握了脉搏,对当代书法创作有独一无二的启迪作用。余光中笔下的乡愁,触动的是中国人的归根文化基因,是千秋不绝的文化延续。现在当我们从书法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层观照时,会发现这首诗对于书法创作也是一堂不可回避的深层文化课。

余光中曾说过:“中文发展了好几千年,从清通到高妙,自有干锤百炼的一套常态。”新诗与传统断裂了数十年之久,余光中重新接续上传统,成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诗人。经过语言的千锤百炼,达到清通而高妙的境界,全诗短短四节16行104字,呈现出古典的形式之美,又流溢着现代的温情、浪漫与沉思。它给予书法的启迪就是,真正的书法佳作必定是从传统出发,经过了时空的熔铸与锤炼,才会绽放出现代优美的叶与花。任何自我追逐式的信笔涂鸦或标新立异,都是舍本而逐末,得不偿失。此为

其一:入古,而又能出古。

《乡愁》这首诗之所以能打动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是将个人的乡关之情、民族之思、国家之爱融合为浑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情怀,因为从诗的内部产生了一股强大而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涤荡在读者的胸腔里。这是“真诚”的力量!当代的书法作品很多就是缺少了这一力量,过于流于形式,尽管从笔墨、章法、结体等专业因素上看,其书法作品是不差的,但它就是不能打动人。没有将书写者的思想、情感及心灵变化,融注在笔墨的行走、字体的构成与章法的布局里,没有产生足够的感染力。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访美,在纽约会见华人时化用余光中的诗句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结果在中国台湾各界引起极大震动,足见诗歌真诚的重要性。因此,当我们在阅读《乡愁》这首诗时,再对比思考一下自己的书法创作,相信也会获益匪浅。

此为其二:内在的真诚。

其三,简约的结构。通过《乡愁》这首诗简单的结构、清新的表达、平和的叙事,我们能看到,艺术的至高境界不是繁杂芜蔓,而是简约有致。看似没有技巧的艺术,往往将高妙之处藏在里层,藏在深处。苏轼《与二郎侄书》中曾有一段话,就是这个意思:“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因此,真正的艺术精品往往是真实而简约、真诚而内美的。“简单是终极的复杂”,理解了达·芬奇的这一句名言,就理解了“简单”二字。

其四,作品的“时空感”。诗歌如此,书法亦如此。余光中没有时间专门去练习书法,但他平时很喜欢看碑读帖,他觉得书法也是一种诗、一种文。回到本文开头的一句表述:“一字一世界,一个方块字便是一片天地。”余光中的话,让我们体会到了诗歌和书法的共性——“时空感”。这是优秀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一种境界。《乡愁》中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四个词语构成了诗的时空,几十年的时间与记忆、情怀,都浓缩于笔墨之中。再看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不计工拙,字间行气,随情而变,给人留下了巨大的遐想空间。因此,颜真卿书法神品《祭侄文稿》和余光中的名诗《乡愁》异曲同工,空间感大,感染力强,才会成为世人传诵的名家名作。

佘光中的诗歌对于中国书法的启示

余光中的诸多诗篇,对当代书法人均有独到的启迪作用,我们应该找来认真地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或许当我们读懂了余光中的诗歌,也就悟通了中国书法。下面从《余光中选集》中摘录两段话,看看余光中是如何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他这样说道:“西洋很少有现代诗人不曾出于古典的传统,很少有现代诗人不曾浸淫于《圣经》、希腊神话、莎士比亚、中世纪传奇。”余光中关于继承传统的论述,放在当代书法的环境中,也为书法指明了一个方向。

读过余光中诗歌的人都知道,余光中的诗歌融贯了中西文化,但真正的根底是传统的。正如他的题诗所言:“根索水而入土”,“根”是朝着传统越扎越深的,直到长出属于自己的庞大根系;但它的“叶”呢,“叶追日而上天”,是朝着横向的方向延伸的,这隐含了对于西方先进文化的吸纳与借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台湾诗坛,余光中是西化诗歌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但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清醒地认识到诗歌的绝对西化和绝对现代化绝非一条可靠的道路,在学习西方、推进现代诗歌创作的同时,只有回归传统才是正道。否则,一味地西化,只是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属于西方人的殖民艺术罢了。

对于这一问题,余光中还有更为精辟的论述:“我们必须创造‘中国的现代文学,‘中国的现代诗。我们要求中国的现代诗人们再认识中国的古典传统,稗能承先启后,于中国诗的现代化之后,进入现代诗的中国化,而共同促成中国的文艺复兴。否则中国诗的现代化实际上只是中国诗的西化,只是为西洋现代诗开辟殖民地而已。”余光中关于中国诗歌现代化的思考,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我们去反思书法艺术创作。或许是時候了,我们该好好地回头去看一看,真正感受一下传统的力量,敬畏传统,尊重传统,创造出符合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又具有浓厚中国意味的书法作品。

诗歌与书法,看似是两种文本形式的艺术,其实,他们自古就有许多共通之处。从广义的书法而言,一件美好的书法作品,才有资格被冠上“诗一般的”赞誉。曾有人请教余光中有关书画的问题,他风趣地回答:“因为翻译《梵高传》,我就必须了解许多西洋画、国画的情况。”中国台湾国画家刘国松与余光中合作出版过一部诗配画专集,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也。延伸到书法问题上,余光中的诗中有书法之道,但同样,他也从书法中吸取了诗歌之道。

余光中常和朋友说笑:“一个人要去旅行,最理想的安排是带一个银行家、一个博物学家、一个语言学家,还有一个像李小龙的武术家,如此就有人为你付账,告诉你草木虫鱼之名,为你办各种交涉,并担任你的保镖。这当然是太奢望了。可是我似乎还漏了一个同伴,那就是再带一个书法家去。”如此这般的诗人,天下哪个书法家不愿和他做朋友?余光中的新古典主义诗歌,对于当代书法有着非同寻常的启迪作用。探析他的诗歌中的书法意义,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感觉到一面“魔镜”的存在,那是辽阔、深远而清新的文化故事。余光中一生,在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之间出出进进,往返游离,但最终他做了一个“回头浪子”。他在突破了西方文化语境之后,又努力使自己的创作“回归”到母体文化中。从数千年传统中走来,在吸收了西方文明的优秀因子之后,又重新创造出属于中国的优秀文化,这就是余光中诗歌对于当代书法的意义所在。“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余光中诗句),唯有文化人坚贞不屈地薪火相传,才会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持久而迷人地绽放!

作者:金肽频,当代诗人、作家、艺术评论家。

编辑:张玲玲 sdz110803@163.com

猜你喜欢
余光中毛笔乡愁
乡愁
毛笔的由来
乡愁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不怕找茬
回头一望是乡愁
旧毛笔的妙用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