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教学理念犹如一场春风,给教师带来了崭新认知,让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师工作坊是在新课改精神指导下衍生出的一种教育形式,其对教学、教师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挖掘教师工作坊属性,从协同确定并精准定位目标、优选内容、合理配置角色、思维呈现个性化等层级着手,给学生提供更多朗读机会,帮助他们顺利进入学习情境,为语文教学提供更多技巧、方法支持。
关键词:教室工作坊;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1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7-0021-02
近年来,教师工作坊以其独特的作用,对教育教学产生的正面作用越来越显著。它能够丰富教学方法和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因此,借助教师工作坊促进朗读教学顺利推进,为学生提供良好环境,可以助力他们在充分的交互中汲取知识完成,获得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对应:教师工作坊及语文朗读教学分析
(一)教师工作坊
工作坊是指基于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工作坊则是指教师为了提升自我能力,以团队形式对某一专题性内容展开深度挖掘探索的学习方式。从运作方式上看,立足于某一明確的活动目的,或聆听专家讲座、或观摩,或者进行个人备课、集体备课等;然后在揣摩知识、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将教学过程展示出来,供别人观摩。在工作坊这个大空间内,教师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材、文本内容、教学方式都有独特见解,最大限度地挖掘认知潜能和思维潜能。教师工作坊的分类极为丰富,实体工作坊、虚拟工作坊、混合型工作坊、单场工作坊、自主配型工作坊、实践知识工作坊等都是最常见的。无论何种形式,都能助力教师创新思维发展,使其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获得快速发展。
(二)语文朗读教学
1.语文朗读教学是贯穿于各个学段的重要教学形式
朗读是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教法选择,是阅读的起点,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部分)指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朗读能力,让他们读得准,读得清晰,最终达到有感情朗读这一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学部分)指出:“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是帮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重要砝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亦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以上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都给予朗读以不同的价值赋能,也深刻体现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2.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首先,不求实效,流于形式。教师不范读、不指导朗读技巧,学生朗读时长持续短,最终让朗读成了可有可无的课堂点缀。其次,朗读质量低下。大多数教师缺少对文章写作背景及所蕴含情感的点拨和引导,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内涵,朗读时,往往只是被动地“自己动动口”,但不会动脑,更不会动心。
以上两种问题,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实际存在。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朗读目的不明确、采用的朗读方法不恰当。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学会朗读是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段落,有不同的朗读要求。漫无目的的“朗读”,当然会导致低效和形式化。
3.对应:积极借鉴教师工作坊的运作模式,寻求提高朗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朗读活动的开展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而教师工作坊鲜明的运作模式,为朗读教学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师工作坊展开全景式探索,充分地理解朗读对教学产生的正面作用,引领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展开思考,最终理解语言,构建崭新的思维体系。
二、对接:基于教师工作坊运作模式,为朗读教学提质增效
教师工作坊与语文朗读教学有很多契合点。如果能够借鉴教师工作坊的成功经验,给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就能够为语文朗读教学指明方向。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展开挖掘探索。
(一)协同确定并精准定位目标
对教学目标开展精准定位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目标是人们学习、探索的方向和指引,能够激发人们潜在的动力。教师工作坊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展开设计的大本营,在对文本展开分析之前,教师定然要明晰教学目标和教学预期,对教情、学情展开综合剖析和考量,为下一步教学设计的开展奠定基调。那么迁移到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让学生明晰朗读的目标是什么。不同文体、阅读内容有不同的目标追求。在引导时,教师必须有清晰的思维认知,从文本内容出发,围绕学生展开目标追踪,给朗读教学以精准定位。只有快速地锁定朗读目标,才能确保教学流程沿着设定的轨道前进,进而提升教学设计的准确度与和谐度。
在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想必是很多教师向学生提出的朗读要求。但是很明显,这个目标过于笼统,无法直指学习核心。借鉴教师工作坊的运作模式,教师可以找出一个细小的角度,给学生以思维指引,发问:“假如仅从朗读方面来看,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学生学习坊,明确学习目标。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阅读学习这个层面,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延伸。朗读目标的确定看似简单,实则对学生认知产生的冲击是极大的。在目标感知中,学生逐渐进入朗读状态,语文学习的主动意识也渐渐增强。
教师工作坊不是一个人在解读文本、规划教学设计,而是多人式的集体活动。这样在确定目标时就更加清晰明了。为此,教师在进行目标设置时,应集中全体学生的智慧,让他们参与到目标设置活动中。经过一系列探索过程,学生有了更多的方向,学习活动永远围绕目标展开。
(二)优选内容
教师工作坊具有专业性特点,它是借助一定手段,对文本内容进行综合处理的过程。要想完成文本深挖,创优教学设计,必须选准最关键、最重要的内容展开突破。教师工作坊的价值属性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展开思索,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师工作坊内容存在差异,但它们的本质是相通的,都是为了让人们在知识感知中理解语言,触摸文字肌理,采用多元学习手段,完成对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所以在进行朗读教学之前,教师要借鉴教师工作坊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对朗读内容展开整合、优化,尤其要关注文本的重难点。
学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缺乏动力。面对教学现状,教师从文本内容进行切入。教师先让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学生熟悉了文本内容后,教师让学生讨论文本每段内容。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要求。但很快学生突破了这个学习难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朗读的段落。这个时候,有的学生认为这篇文章里面的人物对话比较精彩,可以将其摘录出来进行朗读。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同意。师生一起参与到对人物对话句子的选择中。句子呈现出来后,学生开展朗读活动,他们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内容没有改变,教师只是稍微将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就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不得不说,内容整合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精简、富有趣味性,也让学生快速地突破了学习重点。
(三)合理配置角色
教师工作坊在开展教学设计时都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形式的调整。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所以在打磨课堂时,就要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形式。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课堂,及时更新教法。在形式选择时,教师可以融入创新因子,进行角色演绎朗读活动,借鉴教师工作坊学习机制,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然后在角色互换中完成朗读。
《荆轲刺秦王》这篇文言文有极强的故事性,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感兴趣。教师首先组建教师工作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语文学习必须借助朗读来宣泄情感、内化知识。虽然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关注度比较高,但如果让他们逐段朗读,他们就会产生排斥心理。毕竟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可以革新朗读形式,让学生采用角色演绎的形式进行朗读。在角色演绎中,朗读就不再是学生个人的学习过程,而是演变成了群体之间的探索活动,“专家”“教师”这些角色听起来富有吸引力,因而学生参与度极高。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这给他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空间,提升了其对人物性格品质的理解能力、对文本中心的抓取能力。
(四)思维呈现个性化
教师工作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同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获得的感知和启迪存在差异。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结束后,必然要将教学流程呈现出来,在讲解中完成课堂实践。语文教材所精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包含众多传统文化因子,能够激发起阅读者强烈的文化自信。这一点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尤为显著。要想将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出来,教师必须融合教师工作坊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引导他们进行个性化朗读。
比如,为了让学生从对《离骚》一文的学习中受到感染,教师组建师生工作坊,对文本内容展开整合,完成剧本编写,让学生担任导演;在他们认真研读文本并找到切入点后,出示剧本,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师生工作坊成员开展针对性评价。从效果来看,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体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自然而然增强了文化自信。
总之,朗读是情感宣泄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感、思维都得到了很好锻炼。教师要从教师工作坊与朗读教学的契合点出发,从朗读目标、朗读内容、朗读形式和朗读实训等方面,借鉴工作坊的运作模式,為朗读教学提质增效,帮助学生主动构建学习框架,建立主流价值观,让语文核心素养扎实落地。
参考文献:
[1]周淑粉.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学语文,2018(5):89-90.
[2]孔杏格.朗读教学的高效课堂实施策略浅探[J].语文教学之友,2018(4):38-40.
作者简介:曾艳梅(1978—),女,湖南祁东人,湖南省祁东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