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民间舞蹈作为高校舞蹈课程教学中的基本课程,由于长时间局限于形体舞态的教学形式,渐渐对其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民间体验等有所忽视。然而民族民间舞蹈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淀出的文化形式。如今,人们对精神文化逐渐重视起来,民族民间舞蹈也应该回归本真,将教学重点放在传统民俗、民间文化体验、少数民族舞蹈发源地方面。本文针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善对策。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 课堂教学 问题 策略
现代教育改革要求重视稀缺文化以及特色文化,因此,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在高校中被给予高度重视,这也关乎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扬。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使得教育重点并非围绕“文化”展开,而是单纯地传授舞蹈动作、形体舞态等技巧。在此种形式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丧失了对文化本身的兴趣,在舞蹈的表演上也缺乏灵魂。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文化本身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合理选择民族民间舞蹈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之源,需要经由权威机构精心选购,而教育部对高校中民族民间舞蹈没有系统的编排,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地域情况、学生知识基础以及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动态来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恰当的教材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教材层次相对于学生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层次过高,学生会难以理解教材内容;层次过低,会导致学生止步不前。此外,教材的选用还应考虑高校所在地是否处于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若是恰好处于此地段,环境的便利条件会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深入、更加专业。
由此可见,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教材选用十分重要,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而合理选购教材会产生多样的正面影响。比如陕西文理学院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堂选用了多种教材:综合教材用来系统性地介绍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俗,分为安徽花鼓灯、胶州秧歌、云南花灯等项目;单元课程用来针对性地深入学习,对其中的舞姿、舞步以及韵律进行赏析并练习。藏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也有其特点,如扶胯等经典体态的练习,一直是必不可少的。维吾尔族舞蹈的支字步等也会有特定的教材来介绍。这类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是由地域因素决定的。没有特殊地域条件的高校应根据学生水平来寻找与教学层次相对应的课本,同时采用多本教材有针对性地使用,这样能保证教学的严谨性。
二、丰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
民族民间舞蹈专业的培养方向并非局限在专业的舞蹈表演者,由于民族民间舞蹈是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逐渐积淀形成的,所以此专业需要通过传授民族民间文化,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在此课程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将民间舞蹈对应的抽象民族文化发展概况动态地呈现给学生,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系统化地介绍民族文化历程。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各地高校都应该适时组织学生深入民间,去探寻当地的民间歌舞,在调研的同时还可能有意外收获。另外,要抓住一切实践的机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在学习蒙古民族舞蹈时,教师事先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室演示蒙古舞的基本动作、特殊动作,以及蒙古舞的发展历程,通过蒙古族人民的日常著装、蒙古包等环境的渲染,衬托出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在这样的教学方式影响下,学生对蒙古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也会有深入的了解,在之后的舞蹈表演中会结合自身所理解的核心要素加以展现。例如,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在实践方面有显著成绩,建立了实习基地“梦·云南”“丽水金沙”以供学生演出。在教师传授舞蹈后,学生还主动改编,比如《斑色花》曾获得了多个奖项,这就是在景颇族的经典民间舞蹈上加以创新而成的例子。由此可见,地方高校拥有着便利的条件,然而民间舞蹈种类多样,并不局限在少数民族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逐渐体会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三、深入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民族民间舞蹈是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这期间经历了数代人口的变迁,也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信仰的变化,所蕴含的当地历史文化、习俗等是新课标改革所要追求的。教师应带领学生探索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及风格,并深入了解民族精神以及生活方式。这些需要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民间,真真切切地体会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在参与群众日常生活期间,还有机会与其共舞,这也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教学增添了辅助课,使学生真实地接触并了解民族文化。
在深入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比如说傣族人民大多数生活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高校所教的傣族舞蹈主要是大象舞和孔雀舞,“大象”和“孔雀”是和当地所处的环境紧密联系的。因为孔雀是傣族人民心目中吉祥、幸福的象征,而大象意味着五谷丰收。每逢佳节,傣族人民会聚集在一起,观看民间艺术家根据日常生活改编的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教师在开展舞蹈教学之前,应把诸如此类的信息告知学生,在讲解背景知识的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云南省的高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西双版纳,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有了文化背景的渲染,教师教学更容易开展,学生也更有学习动力。
四、改善民族民间舞蹈的考核方式
素质教育提出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不应局限于期末,人各有所长,若是仅仅因为一次考核就否定一名学生的能力显得过于草率。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重过程的考核,学期内会有大大小小的各种练习及测验,至于期末,主要还是看学生的态度及考点表现。若是只看期末的话,如今部分大学生的状态就是期末考试前自学突击考试,在日常的学习中却是丝毫不上心,突击期间也只是被动地学习舞蹈动作,对于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毫不重视。显而易见,这不是理想的结果,所以教师应提前设置考核标准,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预先的考核说明、合理选择教材、改进教学模式、深入传授文化内涵等措施的实施,会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大有改观。
理论知识的积累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会高效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效率,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用处极大。比如说,期末考试对《高原红》这一藏族舞蹈进行考核时,教师应分两部分进行,理论知识和舞蹈表现力。理论知识可以设置藏族舞蹈经典动作、藏族人民服装特点等。实践能力则需要学生进行《高原红》舞蹈的表演,教师在考评时应注意学生展示时动作是否机械,是否内心带有情感。除此之外,在日常学习中,教师也应设置平时的成绩表,根据学生考勤、作业、实践参与进行评分,还可以设置舞台展演活动作为附加分值,用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舞蹈是用肢体语言来表述所要传达的内容,这其中,表演者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合适的情感,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场所,旨在训练民间舞蹈表演者的各方面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选取合适的教材,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将舞蹈本身及其含有的文化内涵传授给学生,并设置合理的考核方式来监督学生的日常学习。注重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基础,并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最终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金霞.对高师舞蹈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5):258.
[2]张嘉婧.浅谈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教学法的选择与运用[J].快乐阅读,2016(22):14.
[3]刘桂莲.关于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几点思考[J].攀登,2007(02):175-178.
(作者简介:陈婧,女,本科,贵州省铜仁市铜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