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背后的教与学

2020-08-25 02:00孙林卞钦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0年8期
关键词:理念教学内容职业

孙林 卞钦

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国家、社会、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有更高的期盼相比,职业教育还需要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为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就业稳步发展,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提出倡导“课程与教学改革”,促使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课程和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必定会深刻影响着职业学校的发展定位、模式和质量。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研选取江苏省职业教育具有代表性的4所高职院校、4所中职学校的通信控制相关专业开展问卷调查,主要目的在于摸清区域内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现状,了解职业学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现阶段广大学生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的需求状况,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以期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数据支持。

二、调查分析

(一)理念目标方面

理念和目标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指路灯,能够起到引领方向的作用。如果对教育理念和目标认识不清晰,学校就容易走错方向,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和改革方略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从而影响教学改革的成效。

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实践活动、市场需求、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校企合作程度等关键因素对课程理念目标有重要影响。从纵向比较分析,这些因素在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成为广大师生的关注点和迫切需求。从横向比较分析,江苏区域的高校对就业、专业人才方向、学校发展、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目标有着较为清晰和统一的认识。

(二)内容体系方面

1.课程与教学内容结构体系

笔者通过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调研的8所学校近80%的学生都认为专业基础学科知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程度较大。实际上,被测对象的知识掌握程度并不算好,有7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待提升。这一点也能从他们对课堂知识听懂程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来,认为自己能听懂的学生不到50%,更有接近10%的学生只能听懂一点或完全不懂。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想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因此接下来我们设置了“你认为学校该如何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这一多选题。

统计数据显示,有75%的学生选择以企业具体岗位需求为导向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有67%的学生选择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主。这反映出学生对“以企业岗位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式认可程度较高。可见,职业学校急需推进课程教学形式改革,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校办学活力。实践证明,通过开发企业参与的校本课程,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助力学生专业成长。

2.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实施过程

我们紧扣“教学”与“实践”两个关键词进行调研。从结果来看,绝大部分被测对象认为教材结构是否完善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管理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艺术等内容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面对课堂教学实施情况的总体感觉和评价这一问题,有25%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实施评价在“基本满意”以下,这说明我们的教学内容实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满意度调查一项,满意率没有超过50%。同时,在教学方法的适宜性调查中,有7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更有实效。这些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被测对象对传统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改革的期望和要求。

在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方面,有34%的被测对象选择“参与度一般”,约有10%的被测对象选择“很少参与实践”。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师资队伍建设和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情况成为影响学生实践活动成效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情况。当然,样本也存在着些许数据差异,被测对象对影响因素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偏差,这可能与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关系。

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解析

在分析归因之前,笔者需对样本的情况加以说明,因每个学校在办学目标、办学规模、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不同的侧重点,数据只反映8所学校的均值。笔者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学校的数据反映的侧重点大体一致,可以对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现状和主要问题得出共性认识。接下来,笔者尝试对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几个维度的归因解析。

(一)教学理念缺少本土化的实践思考且定位不准

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可知,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所采用的理论、理念大多源于国外,缺少本土化的实践思考,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我国职业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中职教育年龄段的孩子对职业发展缺乏深刻认识。许多学校和教师没有找准职业教育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缺乏对中国教育体系下学生发展轨迹的详细认知,使得一些传统的教学形式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虽然职业教育经过多次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学徒制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但很多都是照搬国外的模式和经验,甚至是为实施案例分析法而设置案例,为实施任务驱动法而设置任务,为实施学徒制培养而设置两个师傅,未能抓住这些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精髓。同时,这些新的教学形式导致教师的备课量增大,课前需要的准备时间加长,无形中为教师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此外,部分课程的教学改革活动缺少科学实践论证,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家长、学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一些看似亮丽的新技术、新设备没有成为理想的教学工具,而是成了摆设。

(二)专业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需求相脱节

职业教育传授的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致力于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随着我国产业发展、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社会、家长、学生对技能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原先的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上,他们更需要掌握有理论支撑的反应技能、交流技能等再生技能,这些也被认为是新时代职业领域的基本技能。时代在变化,需求方在变,供应方也要顺势而变。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材、教学计划、任务(案例)设计陈旧落后的情况在部分职业学校屡见不鲜。当课堂教学缺乏对授课对象的关注、分析时,教学效果能达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笔者认为,政府、专家层面在政策上也進行了规划和指导,但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进行有效衔接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因为学校是政策、方案的落实者和教学实施的指挥棒。学校应当做好政策、方案研究工作,结合学校发展理念,创新特色试点,打造融合课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材学科化倾向严重,边界迹象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校在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逻辑知识点来设置课程与教学单元内容,学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边界,甚至存在知识点重复教学的情况。2.教材与实际岗位脱节,教师对实际岗位任务和实践工作认知不充分,最终影響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3.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滞后,知识迁移性、扩展性、应用性不强,无法与市场变化有效衔接,甚至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错误,直接导致一些学生“毕业即失业”,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例如,部分学校在设置PLC实践课程时使用的控制器品牌为台达,而市场和企业主要使用的是西门子,两种不同的控制器编程语言和操作环境完全不一样。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受教学环境和自身能力的限制,缺乏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实力和信心;二是校企合作的机制尚不完善,企业不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去培养教师和学生,课程内容改革得不到企业的直接支持;三是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为主,缺乏职业人才素养提升的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教学组织实施有待提升

目前,部分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为学科取向,大多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组织课程教学,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发展心理和个性需求。传统的大班授课制适应了传统职业教育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特性,忽略了日常教学情境化的重要性,阻碍了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包括:1.教育者对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教学理念缺乏有效的本土化改造,没有形成强大的影响效应。2.在当下的教学体系中,职业教育是一种与普通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可是它的师资、生源、教材都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这与国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有较大差异。因此,想要消化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思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体系,还需职教从业者继续加大探索力度。此外,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学徒制等课程教学理念在具体实践中还需不断地深入探索,加快本土化进程。

(五)职业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近年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渐在职业院校得到深化,学徒制试点在各学校落实推广。许多学界研究人员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引向了企业、行业,围绕并联合行业、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将行业、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标准等体系作为职业教育的风向标固然有助于加深校企合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部分人员过分强调企业需求的重要性,没有正视职业教育的实际办学情况和学生状况,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能力在不同的层面,校企之间很难深度融合。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尊重企业的关键地位很有必要,但如果过分强调企业利益,则不利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深入展开。只有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推动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STEM理念的技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YB74)

(责编  张德广)

猜你喜欢
理念教学内容职业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用心处事
我爱的职业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