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痰饮论治特色探析❋

2020-08-25 07:57刘瑞芳陈启亮廖凌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叶天士痰饮医案

刘瑞芳,陈启亮,廖凌虹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 福州 350122)

中医“痰”的内涵是指津液因气化功能失常在人体内逐渐积聚形成的产物,具有逐渐蓄积、流动不测、秽浊腐败、凝结积聚、遍布周身、致病广泛的特点[2]。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黄帝内经》中并无痰的论述,但是有关于积饮的论述。《金匮要略》进一步将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后世医家则在此基础上将痰分为湿痰、热痰、寒痰、风痰、燥痰、疟痰、酒痰等。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痰》中称:“痰证之情状,变幻不一。古人不究标本,每着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者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遂有称痰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1]245”

1 痰饮之来源

《临证指南医案》中将痰与饮分而论治:“然痰与饮虽为同类,而实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气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气溢而为饮。[1]258”痰饮案后邹滋九言:“水之清者悉变为浊,水积阴则为饮,饮凝阳则为痰”,认为痰饮虽为阴邪,但在体内蓄积趋向阴阳分化。痰乃饮食所化,因代谢异常由本该化为气血精微的水谷化生而来,细分为因实化痰、因虚生痰、其他诸痰三大类。而饮之根源在于元气匮乏及阴盛阳衰,导致津液输布失常,总分为外饮和内饮两大类。

1.1 痰之来源

痰之来源有三:一为因实化痰,有外感六气。肺脾胃升降失度、饮食输化不清而生痰;有多食甘腻肥腥茶酒而生痰;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蒸变的郁痰,如痰火、痰热、郁痰、湿热蒸痰、病后厚味蒸痰等。《临证指南医案·痰》中有医案19则,其中15则为实痰;二为因虚生痰,有因木火犯中胃虚生痰。“中土受木火之侮,阳明脉衰,痰多,经脉不利矣”[1]244;有因“本质脾胃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1]245,土衰不能制水,肾虚水泛为痰,如芮案[1]245肾虚痰多;有阴虚劳症,相火上炎烁肺,津液化痰,如徐案[1]244肝肾虚而上有痰火等;三为其他从六气而化生的诸痰。“初起皆由湿而生”“因气而化”,如痰饮夹燥等。

1.2 饮之来源

“痰饮之作,必由元气亏乏及阴盛阳衰而起,以至于津液凝滞,不能输布,留于胸中……若果真元充足,胃强脾健,则饮食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何痰饮之有”[1]257?饮可分为外饮和内饮,外饮由“味过甘腻,中气缓,不主运,延绵百天,聚气结饮”,因中阳默运,加之外寒引动宿饮,饮邪上逆,泛而扰肺,引发饮逆咳喘呕等;内饮为下元虚损,冬藏失职,肾虚不纳气,膀胱气化不通降,五液变痰上泛,如支饮、悬饮、伏饮等。

2 痰饮之治则

2.1 痰证

2.1.1 标本异治 对于痰与气壅闭咽喉者,采用豁痰降气之法治其标;对于从六气而化的实痰,除痰热内闭神昏采用豁痰开窍之法外,余如痰火、痰热、郁痰、湿热蒸痰诸症以消六淫为本兼以化痰。因外邪而生痰者邪散则痰自消,如痰火,火清热消而痰自化;涉本原者则应扶正本元,化痰为辅。如肾虚痰多之病例,叶天士采用熟地、茯苓、补骨脂、胡桃肉、杞子、五味子、牛膝、远志、车前子等滋肾固本,“法当摄肾固真,乃治痰之本,方为有益”。

2.1.2 理虚兼实 痰的来源有因虚生痰,但痰证中单纯的虚痰并不多见,往往虚实兼杂。对于兼杂痰饮,叶天士采用朝暮分服之法。如肝肾虚而上有痰火汪案[1]244,提出“朝用通摄下焦,暮服清肃上焦方法”,即早服熟地、淡苁蓉、杞子、五味子、牛膝、茯苓、远志、线胶蜜丸以补益肝肾,暮服羚羊角、半夏、茯苓、橘红、黑栀皮、郁金,苦丁茶煎汤法丸清热祛痰。诸如此类上实下虚之痰证,上下同治“法当清肺胃之热痰,益肾肝之精血”。另外,因虚而致痰易化热呈兼杂之势且易缠绵反复,故叶天士祛痰之后会进一步调和阴阳,如木火犯中胃虚痰火一案[1]244中,叶天士一诊酌用二陈去甘草,加金斛、桑叶、牡丹皮治之,二诊时痰多眩晕则少阳阳明同治,三诊则用三才丹益阴和阳。

2.2 饮证

对于饮证总的治则叶天士推崇张仲景之法,提出“外饮宜治脾,内饮宜治肾”。如针对下虚饮泛,其提出早服肾气丸摄纳下焦散失,以治水泛之饮;午服《外台秘要》茯苓饮,转旋中焦,使食不致酿痰;对中阳不振、饮浊上泛则早服肾气丸,夜服真武丸等。吴鞠通在《医医病书·用古方必求立方之故论》中总结“外饮治脾,内饮治肾”言:“痰饮门中,胸中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苓桂术甘汤所治之饮,外饮治脾也;肾气丸所治之饮,内饮治肾也。按肾虚水泛为痰,但嗽不咳,肾气丸主之。若外饮脾虚,不能代胃行津液,一以强卑监之土为要。[3]”

2.2.1 外饮 外饮治脾:对脾胃阳虚、脾阳不运,从外饮立方,温通理脾,斡旋中焦。叶天士“外饮治脾”多用《外台秘要》茯苓饮、苓桂术甘汤、桂苓甘味汤、二陈汤、小青龙汤、六君子汤、茯苓桂枝汤等加减化裁,其中又以《外台秘要》茯苓饮和苓桂术甘汤用之最多;温通通降:针对外寒引动、饮泛上逆,主要开太阳温通肃上或辛通饮邪以降肺气。叶天士除用温药通和之外,多用杏仁、石膏、枇杷叶等通降肺气,或用葶苈大枣泻肺平喘。如沈妪[1]247一案中“从仲景小青龙越婢合法”“议开太阳,以使饮浊下趋,仍无碍于冬温”。

2.2.2 内饮 内饮治肾:针对肾阳虚引起的饮逆咳喘呕和膀胱气化不通降等,着内饮治肾之法。“疏肺降气不效者,病在肾络中也”“春阳地升,浊阴上干,喘不得卧,治在少阴”[1]252。“内饮治肾”中桂苓味甘汤、真武汤、肾气丸、都气丸多用。而对于脾肾阳虚等引起的痰饮内聚则内外痰饮兼治,如程案[1]249中“仲景谓外饮当治脾阳,况中年常有遗泄之患,按脉非龙相之搏动。议固下益肾,转旋运脾二方,分早晚服”。温通经络:对于伏饮,叶天士认为“饮邪伏湿,乃阳伤窃发”,如童案[1]255中,饮伏经络表现为“背寒,短气,背痛映心,贯胁入腰,食粥噫气脘痞,泻出黄沫”,其特点是寒湿发病范围广泛,对此叶天士言“此温通经络为要,缓用人参”。通阳散结:胸阳不振而致痰饮阻气等支饮结饮诸案,叶天士多从张仲景《金匮》之法,以栝楼薤白半夏汤、栝楼薤白桂枝汤等加减通阳散结、祛痰宽胸。开阖导饮:悬饮“以参、苓阖阳明,用草、桂开太阳”,着太阳阳明开阖导饮法“辛通其阳以驱饮”。在痰饮的相关医案中,叶天士多次提及太阳阳明开阖方法,如“仲景谓饮家而咳,当治其饮,不当治咳。今胸满腹胀,小水不利,当开太阳以导饮逆”“当此骤冷,恐有外寒引动内饮,议开太阳以肃上”“太阳经气不开,小水不利,下肢肿浮渐上……急用小青龙法,使膀胱之气无阻碍,浊饮痰气自无逆冲之患矣”“夫太阳司开,阳明司阖,浊阴弥漫,通腑即是通阳”[1]254“方甘温,主乎开阖,能令胃喜;次法开太阳以撤饮邪,亦主阳通”[1]257。开阖枢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对经络气化功能和阴阳离合形象的概括。《素问·阴阳离合论》中阐述了开阖枢与六经的对应关系:“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主阖,少阴主枢。[4]”一个完整的水液代谢过程离不开开阖枢的参与。叶天士从温通温利饮邪的角度提出太阳阳明开阖法,即太阳经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太阳为开,主发散,太阳经气不利则水液输布异常;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主阖,主受纳聚集,腑实不通则阳气不通。故用辛温温通膀胱经、温利小肠经,阳得通使气化正常则饮无所停驻。

3 痰饮证用药规律

表1示,经统计痰证医案共有19则,出现频率2次以上的药物共有19味,其中5次以上的有7味,为茯苓、半夏、橘红、竹沥、姜汁、川连,而使用频次8次以上的药物有茯苓、半夏、橘红、郁金。

表2示,而痰饮医案有72则,使用次数5次以上的药物有21味,其中以茯苓使用频次最高为68次,其次为桂枝、半夏、姜和甘草。

表2 《临证指南医案·痰饮》中药用药频次比较

叶天士在释义《类证普济本事方》中言:“茯苓气味甘、平、淡渗,入足阳明,能引药入于至阴之地”“半夏气味苦辛温,入足阳明”“橘红气味苦、辛、微温,入手、足太阳”“桂枝气味辛温,入足太阳”[5]。从统计结果可以发现,茯苓、半夏、姜等总体使用次数皆高,但叶天士在痰证和饮证的用药上有所区别,痰证易从气而化,痰热痰火相对常见,郁金、竹沥、川连等药物使用次数不低。诸如熟地、枸杞、人参等阴阳调补之药的使用对痰之虚实在用药规律上也有所体现。而饮证用药多温通温利,归经多入脾肾经,与“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之治法一致。叶天士承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在辨证基础上有所发挥,徐灵胎在案后大加赞赏,称其“深得古人治法,最为卓识”[6]。

4 结语

《临证指南医案》乃叶天士以日记形式记录的医案,经华岫云、邹滋九等弟子整理而成。医案辞简理明,悟超象外,处方简洁明净,“能运古法而仍周以中规,化新奇而仍折以中矩”,于岐黄之学深得其道。

历代医家对于痰的性质和病位来源认识都有所不同,化痰用药方面也有所差异。叶天士将痰与饮分而论治,二者虽皆因水谷代谢失常而化生,但痰性趋从六气而化,痰热、痰火、痰湿多见,治标同时更侧重治本;而饮趋于阴性,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多从张仲景之法以温通温利而治之。对于诸证兼杂病情复杂的情况,叶天士的朝暮分服法值得借鉴。

针对痰饮,叶天士别开生面地提出开太阳阖阳明的开阖导饮法,《临证指南医案》中开阖枢理论应用广泛,从开阖枢的角度理解痰饮的治则相对简单。与此同时,若从痰的形成整体来看,开阖枢都有参与其中,太阴为阴分之表,主开,肺脾经对于痰饮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少阴主枢,转输能量,心肾相交形成能量传递的通道,心阳不足或者肾阳虚也会造成痰饮的形成,如支饮、悬饮等。若从阴经的开阖枢考虑痰证治则或许能够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叶天士痰饮医案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名中医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基于字向量的BiGRU-CRF肺癌医案四诊信息实体抽取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基于医案探讨王孟英辨治温热病处方用药规律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叶天士棋子治病
叶天士巧借蚊叮治天花
叶天士拜师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