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大鼠活血作用研究*

2020-08-25 11:00:48吴增光范柏爽张思超刘昌孝
天津中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全方温经寒凝

吴增光 ,胡 鹏 ,范柏爽 ,张思超 ,刘昌孝 ,2,何 新 ,3

(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天津 301617;2.天津药物研究院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93;3.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广州 510006)

少腹逐瘀汤出自王清任[1]的《医林改错》,全方由小茴香(1.5 g)、干姜(0.6 g)、延胡索(3 g)、没药(6 g)、当归(9 g)、川芎(6 g)、肉桂(3 g)、赤芍(6 g)、蒲黄(9 g)、五灵脂(6 g)共10味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的功效。研究表明[2-7],少腹逐瘀汤对血瘀少腹之积块、痛经、月经不调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是临床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代表方剂之一。

《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由此可见,“寒邪”为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因,“不通则痛”为主要病机,“瘀血”为主要病理改变。故在治法上,以“通”为主。因寒邪为病,故以温热药解之;因瘀血导致血液“浓、黏、凝、聚”,故以活血化瘀药解之。

课题组前期研究已证实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大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作为中药复方,少腹逐瘀汤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为了研究其配伍机制,本研究将少腹逐瘀汤拆方为活血组分(当归、川芎、赤芍、蒲黄、没药、延胡索、五灵脂)及温经组分(小茴香、干姜、肉桂),研究不同组分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活血机制,探讨少腹逐瘀汤的配伍原理,为揭示少腹逐瘀汤中活血化瘀药配伍温里药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PeriFlux 5000,深圳市瑞沃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LB-2A,济宁市润煤工矿物资有限公司),酶标仪,凝血仪,鼠笼,灌胃针,手术剪,手术钳。

1.2 药物与试剂 缩宫素注射液(产品批号:09161217,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戊二酸雌二醇片(产品批号:355A,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少腹逐瘀汤全方组(全方组)浸膏、少腹逐瘀汤温经止痛组(温经组)浸膏、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组(活血组)浸膏均由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当归、川芎、赤芍、蒲黄、没药、五灵脂、延胡索、小茴香、干姜、肉桂药材经天津药物研究院张铁军研究员鉴定,各药材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相关标准,相关药材保存于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和健康产品研究中心药材库)。

1.3 动物 SD雌性大鼠,SPF级,体质量(230±10)g,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动物许可证号:SCXK(京)2016-0004。饲养于室内保持12 h光照与12 h避光循环饲养,给予标准饲料和饮用水,且控制室内温度为(25.0±1.0)℃,相对湿度在(50.0±10.0)%左右。

2 方法

2.1 造模、分组与给药 选用健康清洁级SD雌性大鼠,适应性饲养3 d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温经组、活血组、全方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将其余各组大鼠置于0~1℃冰水中5 min,每日1次,均灌服戊二酸雌二醇混悬液造模,连续12d。第1天:1mg/d,第2~11天:0.5 mg/d,第12天:1 mg/d;空白组给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于灌服戊二酸雌二醇第6天,上午冰浴后给予戊二酸雌二醇,下午给药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空白组、模型组给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阳性药组(阿司匹林 14.42 mg/kg)、温经组(1.138 g/kg)、活血组(14.6 g/kg)、全方组(15.738 g/kg),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

2.2 指标测定

2.2.1 子宫血流量 用异氟烷麻醉大鼠后,将大鼠固定在操作台上,大鼠仰卧位,从腹部由下而上用多普勒探头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5 cm,连续测量血流量3次。仪器配套数据分析软件可直接输出血流量灌注指标数值,选取3次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8]。

2.2.2 血液流变学 末次给药后第2天,用10%水合氯醛(0.3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固定解剖,腹主动脉取血,抗凝真空采血管收集血液3 mL,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动性。

2.2.3 凝血功能 末次给药后第2天,用10%水合氯醛(0.3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固定解剖,腹主动脉取血,用不抗凝真空采血管收集血液,用凝血仪测定血液的凝血功能。

2.2.4 血栓素(TXA2)与前列环素(PGI2) 末次给药后第2天,用10%水合氯醛(0.3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固定解剖,腹主动脉取血,静置0.5 h,离心半径为10 cm,3 000 r/min离心后取上清液,根据试剂盒操作说明用酶标仪进行测定。

2.3 数据处理 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给药期间对子宫血流量的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子宫血流量显著上升(P<0.05),结果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的子宫血流量明显下降(P<0.05),结果表明给药后,温经组、活血组、全方组都能降低子宫血流量,作用效果:活血组>温经组,而活血组与全方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活血组与全方组疗效相当。见图1。

图1 给药期间各组子宫血流量变化(±s,n=10)Fig.1 Changes in uterine blood flow in each group during administration(±s,n=10)

3.2 给药期间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2.1 给药期间对血浆黏度的影响 血液黏度是测量血液流变学的一个经典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浆黏度显著上升(P<0.05);给药后,各组均能降低血浆黏度,表明温经组、活血组、全方组均能通过降低血浆黏度来改善血液的流动性。见图2。

3.2.2 给药期间对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红细胞压积是反映血液“浓度”的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红细胞压积显著上升(P<0.05);给药后,各组均能降低红细胞压积,表明温经组、活血组、全方组均能通过降低血液“浓度”来改善血液的流动性。见图3。

图2 给药期间各组血浆黏度变化(±s,n=10)Fig.2 Affection in plasma viscosity of each group during administration(±s,n=10)

图3 给药期间各组红细胞压积变化(±s,n=10)Fig.3 Changes in hematocrit of each group during administration(±s,n=10)

3.2.3 给药期间对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影响 红细胞聚集指数是指血液细胞间互相聚集程度的大小,红细胞聚集指数越高,表示聚集能力越高。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上升(P<0.05);给药后,各组均能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表明温经组、活血组、全方组均能通过降低红细胞聚集改善细胞聚集导致的血流减慢。见图4。

3.2.4 给药期间对红细胞电泳指数的影响 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反映了红细胞表面电荷下降,导致细胞易于聚集,聚集力增加反过来又可导致血流减慢,致使末梢循环发生障碍,这是形成血瘀的病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红细胞电泳指数显著上升(P<0.05);给药后,各组均能降低红细胞电泳指数,表明温经组、活血组、全方组均能通过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改善细胞聚集导致的血流减慢。见图5。

图4 给药期间对各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影响(±s,n=10)Fig.4 Influence in red blood cell aggregation index of each group during administration(±s,n=10)

图5 给药期间各组红细胞电泳指数变化(±s,n=10)Fig.5 Changes in erythrocyte electrophoresis index of each group during administration(±s,n=10)

3.2.5 给药期间对细胞变形指数的影响 红细胞变形指数,是描述红细胞在流动状态中形状改变的能力,指数越高,表示红细胞变形能力越差,红细胞硬化程度越高。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上升(P<0.05);给药后,各组均能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表明温经组、活血组、全方组均能通过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改善细胞流动性。见图6。

3.3 给药期间对凝血4项的影响

3.3.1 给药期间对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 TT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固的时间。TT偏低多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有关。由图7可知,模型组较正常组减少(P<0.05),表明模型大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符合血瘀证模型;给药后各组与模型组比较,TT明显上升(P<0.05),说明温经组、活血组、全方组能够延长寒凝血瘀大鼠TT,改善高凝状态。

图6 给药期间各组红细胞变形指数变化(±s,n=10)Fig.6 Changes in red blood cell deformation index of each group during administration(±s,n=10)

图7 给药期间各组TT变化(±s,n=10)Fig.7 Changes in thrombin time in each group during administration(±s,n=10)

3.3.2 给药期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 PT的测定常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系统较理想和常用的筛选测试。PT缩短可见于体内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症、血栓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凝期。由图8可知,模型组较正常组减少(P<0.05);给药后各组与模型组比较,PT明显上升(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温经组、活血组、全方组能够延长寒凝血瘀大鼠PT,改善高凝状态。

3.3.3 给药期间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 由图9可知,模型组较正常组减少(P<0.05);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APTT明显上升(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温经组、活血组、全方组能够延长寒凝血瘀大鼠APTT,改善高凝状态。

3.3.4 给药期间对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 FIB即凝血因子I,是凝血过程的主要蛋白质。由图10可知,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P<0.05);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FIB明显上升(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温经组、活血组、全方组能够减少寒凝血瘀大鼠FIB的含量,抑制凝血。

图8 给药期间对各组PT影响(±s,n=10)Fig.8 Affection in prothrombin time of each group during administration(±s,n=10)

图9 给药期间各组APTT改变(±s,n=10)Fig.9 Changes in the time of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in each group during administration(±s,n=10)

图10 给药期间对各组FIB影响(±s,n=10)Fig.10 Influence of fibrinogen in each group during administration(±s,n=10)

3.4 给药期间对TXA2与PGI2含量的影响

3.4.1 给药期间对TXA2含量的影响 TXA2主要由血小板线粒体合成和释放,有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并诱发血栓形成的作用。血中TXA2含量越高,说明收缩血管作用越大,血液流动性越差。由图11可知,模型组较正常组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给药后较模型组升高,TXA2含量明显减少,说明各组能够降低血浆中TXA2释放,抑制血管收缩。

图11 给药期间各组TXA2变化(±s,n=10)Fig.11 Changes of thromboxane TXA2 in each group during administration(±s,n=10)

3.4.2 给药期间对PGI2含量的影响 PGI2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的作用,血中含量越高,说明扩张血管作用越大,血液流动性就越好。由图12可知,模型组较正常组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PGI2含量明显上升,说明各组能够促进寒凝血瘀大鼠血浆中PGI2的释放,从而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增加子宫血流量,缓解由于寒凝造成的疼痛。

4 讨论

痛经是女性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以寒凝血瘀型最为多见[9]。中医认为该病是经期或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冷生食,引起寒与血搏,导致瘀阻冲任,胞脉之血气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所致,因此治疗上,常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为原则。少腹逐瘀汤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血瘀积块结于少腹胞宫等疾病[10-13]。

血瘀学说是中医理论特有的学说,根据“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如“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的理论,认为“瘀”即为“积血也”,“瘀证”为“积血之病”[14-19]。活血化瘀法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它关系到人体内气血的运行。各种疾病只要有气血的运行受阻之证都可以应用此法。

图12 给药期间各组PGI2变化(±s,n=10)Fig.12 Changes in prostacyclin during each administration period(±s,n=10)

血瘀证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特点及发病原因[20-23]与血流量的调节、血管的扩张或者收缩、血液的流动性和黏度异常、血液凝固功能密切相关[24-26]。因此,在研究温经组、活血组、全方组的药效差异时,选择能够反映“活血化瘀”传统功效的指标来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在子宫血流量的作用:活血组>温经组。2)血液流变学的作用:3组在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4个指标中,都具有改善血液流动性的作用,但三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这些指标中,温经组与活血组疗效相当;红细胞聚集指数:活血组改善>温经组。3)在凝血功能测定中:三者对于TT、APTT、FIB 3个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对PT,活血组改善<温经组。4)在对血管的作用中:PGI2扩血管:活血组改善>全方组;TXA2:活血组改善>温经组。活血组在与全方组比较时,无差异,说明活血组的活血化瘀功效与全方组相当。两组配伍即是中医的活血化瘀药配伍温里药,即全方组,综合实验结果表明,全方组体现活血化瘀与温经止痛的功效,由此说明活血组分和温经组分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大鼠的治疗作用中,以活血化瘀药为主,配伍温里药,在子宫血流量、红细胞聚集指数、PT方面具有协同的作用。“血得温则行”,温里药小茴香、干姜、肉桂,其性热,味辛,热以散寒,辛以行气,故温经散寒、调畅气机,则寒凝得散、气血得行;同时使用活血化瘀药当归、川芎、赤芍、蒲黄、没药、延胡索、五灵脂,其性温,味辛苦,温以驱寒,辛以活血行气,苦以逐瘀。少腹逐瘀汤使用活血化瘀药与温里药配伍,达到寒凝得散、气血得行、通则不痛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提示温里药物配伍在少腹逐瘀汤中存在一定协同或增效作用,为深入研究其配伍机制打下了基础。同时,为进一步探讨性味与功效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全方温经寒凝
薏苡附子败酱散对肠上皮细胞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杜小利教授辨治痛经临床经验撷英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基层中医药(2022年4期)2022-07-22 07:52:42
中医温经推拿手法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与机制探讨
珍珠舌草胶囊挥发油对胃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黄芪建中汤联合槟榔穴位贴敷治疗寒凝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研究
陕西中医(2018年6期)2018-08-29 00:43:24
化瘀通络中药全方及拆方对DN大鼠血液相关指标及肾脏足细胞ZO-1表达的干预作用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隐藏
血府逐瘀汤及桔梗、牛膝对大鼠不同脏器中环核苷酸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