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华
茄子产销两旺,助民增收致富。图为村民在荔波县玉屏街道水丰村茄子种植基地采收茄子。(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张云开 摄)
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际,系统总结好脱贫攻坚的“贵州模式”,能够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路方法,为世界反贫困提供经验借鉴。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面对严峻的贫困形势,贵州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走新路,创新举,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减贫成效显著,被誉为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际,系统总结好脱贫攻坚的“贵州模式”,能够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路方法,为世界反贫困提供经验借鉴。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模式是“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贵州具有特色的脱贫攻坚路子,可总结为“1234”模式。
2011年,贵州省委在系列会议上把扶贫开发确定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明确把“脱贫攻坚工程”作为首项工程,确定了“第一民生工程”的路线图,即在未来十年,把扶贫开发作为贵州最大的民生,举全省之力,就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贫困人口住房、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向贫困发起“总攻”。此后,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成为贵州省发展战略的重要共识,提出要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大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规划,全力总攻“绝对贫困”,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
用好内部力量提升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贵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帮扶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要求,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扶贫工作机制,强化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着眼攻坚需要,把最会打硬仗、最能打胜仗的精锐部队派到一线去,发挥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为解决脱贫攻坚政策落实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载体,注重“讲”“习”并重,让农民听得懂、能管用、能解决问题,促进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用好外部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合力攻坚。贵州省始终坚持把社会扶贫作为帮扶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着力抓好定点扶贫、对口帮扶、集团帮扶、社会帮扶等工作,构建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全力做好中直单位定点帮扶服务工作,实现了中央单位对全省50个重点县定点扶贫的全覆盖。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力量,通过对口帮扶,受援助地区基础实施显著改善,农民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组织广大民营企业和商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建立社会力量扶贫平台,实现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意向与贫困户脱贫需求对接。
战略部署“扣扣子”完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贵州围绕中央决策部署,结合省情实际积极创新,制定出台了推进脱贫攻坚的“1+2”“1+6”“1+10”系列政策,构建起支撑脱贫攻坚的“四梁八柱”。而在具体开展脱贫攻坚的每个环节,都根据工作推进实际进行了制度创新,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责任履行“担担子”确保干部把脱贫任务扛在肩上。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和省领导包县、市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镇领导包户、党员干部包人“五主五包”责任链任务链。制定脱贫攻坚工作督查实施办法、脱贫攻坚问责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开展“护民生、促脱贫”监督执纪问责专项行动,组成1458个民生监督组对全省基层扶贫工作进行动态跟踪监督、及时纠偏处理,鼓励支持“第三方”机构监督,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涉及违规违纪的,严肃问责处理。建立完善正向激励体系,设立“扶贫荣誉”制度,每年表彰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营造人人可为、人人愿为的脱贫攻坚氛围。
任务落实“钉钉子”确保脱贫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贵州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三个目标要求,对农村贫困进行“靶向治疗”。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从因灾、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缺发展资金等方面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梳理分类,再根据致贫原因分类施策,制定差别化的帮扶措施,集中各方面力量予以综合扶持,切实做到成因精准、类别精准、施策精准。实行对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按照返贫即入、脱贫即出的原则,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调整完善帮扶目标措施,使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常态化。持续强力发起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秋后喜算丰收账”“冬季充电”系列行动,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使各项任务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坚持层层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围绕扶贫领域作风和腐败问题,持续深入开展“五个专项治理”,着力在查处作风漂浮、行动少落实差、不担当不作为、工作拖沓等上下更大功夫,以作风的大转变促进攻坚任务的全落实。
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贵州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先行领域和重要支撑,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实现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立足补短板、破瓶颈、增后劲、惠民生,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水行动计划为抓手,从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等方面增强水利服务“三农”的能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力度,以实施“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工程为载体,将扶贫信息、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信息及功能应用下沉传输到农村千家万户,为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网络基础支撑。
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按照“六个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补助和奖励政策,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的制度性安排,工作重心从以搬迁为主,向以后续扶持为主转变,着力做好“后半篇文章”。
打好产业扶贫硬仗。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集中力量推进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大发展,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和薄弱环节,强化配套保障支撑,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不断“泉涌”、走向全国,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带动性强的产业,加快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教育保障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力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深入推进新时代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医疗保障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住房保障全力攻坚农村住房安全有保障,并同步实施“三改”(改厨、改厕、改圈)。进行农村危房改造的同时,贵州还配套开展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和小康房建设,探索形成较为完善的贵州农村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安全饮水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