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吕梁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2020-08-24 12:53赵丽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发展

赵丽媛

〔摘要〕 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协作克艰、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是吕梁精神的基本内涵。吕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红色革命文化背景是吕梁精神形成的基础,使得吕梁精神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具体而言,吕梁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浇灌而成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吕梁精神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传播和发扬吕梁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吕梁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关键词〕 吕梁精神;形成;发展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4-0116-05

吕梁 ① 地形复杂多样,分为吕梁山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平川区三部分,其地势崎岖,煤炭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吕梁作为我国革命老区之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在这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上,孕育出了催人奋进的吕梁精神。

一、吕梁精神的基本内涵

“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对吕梁精神内涵的概括,实际上吕梁精神一直尚未有比较权威且为学界所公认的概括。吕梁精神展现了吕梁人民在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斗争环境和各种困难时所展现出的顽强意志、英雄气概和强大魄力,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吕梁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升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克服当时面临的严重困难,吕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很早就开办合作社,通过合作生产,无私地保障了晋绥边区(解放区)的人民军队的后勤补给,还有力地支援了陕甘宁边区(陕北解放区),成为其主要屏障和保障基地。因此,笔者认为对吕梁精神内涵的概括,除了上述十六字外,还应该在“顾全大局”后加上“协作克艰”和“无私奉献”的内容。

二、吕梁精神形成的基礎

吕梁精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吕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红色革命文化背景是吕梁精神形成的基础。

(一)自然地理环境

吕梁位于华北地区边缘,境内版图像一个底肚大、中腰细、上肚小、嘴头尖的葫芦;吕梁东依汾河、西靠黄河,山峰耸立、沟壑纵横,山地和丘陵的面积高达91.8%,大小沟道有17.61万条(其中长达一公里以上的沟道有1.3万条);吕梁地处中温带,受地势和季风的影响,一年四季气候差异较大,春季干燥风多、降水稀少,常常出现春旱,夏秋两季降水集中,仅7、8、9三个月的降雨量即可达全年降水量的60%,时有洪水泛滥,冬季漫长寒冷、雨雪稀少;受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限制,吕梁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一直沿袭着古老原始的方式,耕作粗放、广种薄收 〔1 〕。“沟壑梁峁斜角角,十年九旱干巴巴,种庄稼没法法,栽上枣树十拿拿。” 〔2 〕这首民谣生动描写了吕梁人民艰苦的生存条件,贫瘠的吕梁大地磨练了吕梁人民顽强拼搏的意志,孕育了吕梁人民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坚的奋斗精神。

(二)历史文化积淀

吕梁自古传承的斗争精神是孕育吕梁精神的沃土。晋代刘渊起兵离石建立“刘汉政权”;明末清初,李自成部将王刚、贺地草在交城山坚持反清斗争达四十年之久;乾隆年间,又有交城人任亮、石楼人傅青山领导人民进行反清斗争。虽然这些斗争均以失败告终,但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当时封建王朝的统治。这种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在历代吕梁人民的践履中,逐步融入吕梁精神,流淌到每个吕梁人的血液中。

吕梁精神体现着吕梁人民的精神风貌,融合了多种地方文化特质,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吕梁人民在黄河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吕梁山艰苦的生存环境,磨炼了吕梁人民坚毅果敢、艰苦创业、协作克艰的优良品格;吕梁人民受晋商文化的影响,重视群体精神,坚守诚信的价值理念;通过与北方草原文化和陕北文化的交流,吕梁人民形成了向慕正义、崇拜英雄的文化特质。吕梁深厚的文化积淀构成了吕梁精神的文化底蕴,赋予了吕梁精神鲜明的地域特色,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

(三)红色革命文化背景

吕梁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中国革命的实践,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红色革命文化是吕梁精神形成的重要背景。早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贺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开始在汾阳、离石、柳林等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们踊跃参与民主革命运动,在吕梁地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1936年,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入晋,开辟以吕梁山为依托的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红军展现出的革命精神,让吕梁人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自己的希望所在,大家纷纷加入红军抗日御敌。日军全面侵华后,日军在吕梁的暴行,使得吕梁人民义愤填膺,吕梁人民以大无畏的反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投身于抗日战争。随着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吕梁人民纷纷加入抗日武装、全方位支援抗日战争,享有盛名的范续亭、刘少白、牛友兰等民主人士在吕梁大地上为抗日斗争作出了积极贡献。

马烽、西戎创作的《吕梁英雄传》以吕梁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为题材,自1946年6月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后,轰动了吕梁解放区,也轰动了晋绥解放区和全国解放区。这部小说曾多次重印,印数达200多万册,深刻地展现了吕梁民兵在党的领导下,配合主力军进行小规模作战袭击敌人的战斗生活,宣扬了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和吕梁人民浴血奋战、威武不屈的斗争精神。吕梁人民“养兵十万、牺牲一万” 〔3 〕,用实际行动诠释并丰富了吕梁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吕梁人民同仇敌忾,与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以及一切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斗争,最终突破重围,取得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在吕梁这片土地上,用鲜血铸成了吕梁精神,吕梁大地的红色革命文化为吕梁精神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文化背景。

三、吕梁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吕梁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吕梁这片神奇的土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离不开吕梁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吕梁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吕梁人民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发展跨越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一)吕梁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国民大革命及土地革命时期——吕梁精神的萌芽阶段。吕梁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吕梁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萌芽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吕梁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粉碎了旧规则的桎梏,开启了光明的新生活。

辛亥革命爆发后,兴县人刘少白积极参加起义活动,竭力反对袁世凯称帝。这一时期吕梁人民已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但由于缺少正确理论的指导,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五四”运动掀起了全国进步青年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吕梁地区(汾阳、离石、文水等地)的青年学生和爱国人士纷纷响应,声援北京学生,参与反帝爱国斗争。在外读书的贺昌、张叔平等进步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常以投书寄信的方式,或利用假期返乡之机,秘密宣传马列主义,积极从事宣传动员活动。五四运动加速了吕梁人民的思想解放,使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在吕梁开始传播,众多的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

在党的革命理论指导下,一些共产党人在吕梁积极展开革命活动。早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汾阳、孝义等地的党员就开展了革命斗争活动,1925年秋,吕梁地区建立了中共汾阳特别支部委员会(简称中共汾阳特支),这是山西最早建成的党组织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吕梁先后建立了6个中共县委,还成立了山西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山西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 〔4 〕26-63。

2.抗日战争时期——吕梁精神的形成阶段。1936年,毛泽东和彭德怀带领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入晋,开辟以吕梁山为依托的根据地。红军渡河东征历时75天,先后转战山西灵石、孝义、介休、汾阳等53县。吕梁人民齐心协助红军筹集抗战物资、扩大红军队伍,仅在吕梁地区境内就扩军3 000余人,籌集银元30余万元 〔5 〕。在此次红军东征过程中,一大批农民群众以朴素的民族情感参加到抗日救国的队伍中,逐步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的早期革命实践活动是吕梁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八路军一二○师挺进晋西北,创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随后发展为晋绥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一二○师地方工作团在晋西北各地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使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力量就在民众之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都应当为抗日尽力。中共吕梁党组织通过组建牺盟会、战动总会,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党的组织和活动已经遍及吕梁全境,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深受吕梁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吕梁精神依托晋绥革命根据地,在百团大战和大生产运动的实践中逐步形成。

1940年吕梁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了百团大战,抗日军民同心合力,一致对抗外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交城县第五区组织群众498人,分为5个中队,分别担负破路、破桥和破坏电线的任务,一夜之间破路9公里,破桥5座,扛回电线杆42根;离石县群众360人配合决死第二纵队和第七一七团一部,一日之内破路20公里;岚县农民联合出动,几个晚上破路25公里,割回电线300余公斤,杀死汉奸48人 〔4 〕244。吕梁人民英勇奋战、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吕梁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由于受到日军、伪军(投降并协助日本军队进行军事活动的中国军队)、顽军(顽固执行反共政策的国民党军队)的夹击,物资短缺,处境一度十分困难。为扭转这一困难局面,晋绥边区军民自力更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们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发展生产,努力度过难关。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吕梁人民勇于创新,在吕梁各县积极推广张初元的劳武结合经验,开辟新生活。兴县白家沟党支部书记贾宝执积极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把握机会、自强不息,带领八户贫苦农民,办起了晋绥边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白家沟土地运输合作社 〔6 〕。农业合作社使吕梁贫苦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支援革命战争作出了极大贡献,为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日军在吕梁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以及对抗日根据地的疯狂“扫荡”,使吕梁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41年至1943年,晋绥边区遭受了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之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破坏以及大量征兵、人口迁移和逃荒等原因使劳动力锐减,群众和部队的吃饭、穿衣都出现了严重的困难。艰苦的军事环境激发了吕梁人民奋起反抗、英勇作战的革命精神。在极度困难的岁月里,根据地开展了“四大动员”②,各阶级和各阶层群众顾全大局,为了支援抗战纷纷慷慨解囊,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忱。在短短的两个月里,晋西北地区共集粮9.04万石,筹款181.06万元,扩兵1.59万名,做军鞋12万双,其中,仅兴县就献粮2.8万石,计420多万公斤,献元宝370多个,合白银1.3万多两,献银洋5.7万元、黄金27两、法币15万元及各种金银首饰200多件 〔4 〕260-261。

吕梁人民秉持以国家、民族为重的无私奉献精神积极参与抗日武装斗争,为部队提供物资支援,使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顶住了物资匮乏的压力,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吕梁精神至此初步形成。

3.解放战争时期——吕梁精神巩固升华阶段。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由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转变为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吕梁全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为制止内战、实现和平民主而努力斗争。

吕梁党组织团结领导全区民众,不仅从人力、物力上有力地支援了陕北解放区,为西北人民解放军提供了后勤保障,而且坚决同以阎锡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取得了吕梁解放战争的胜利。在这一阶段,吕梁精神因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浇灌而得到巩固升华。1946年4月8日,“四八”烈士为争取和平民主而献身。1947年1月20日,阎锡山的部队进入文水县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壮烈就义于敌人的铡刀之下。无数革命英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鼓舞着吕梁人民勇往直前、自强不息。

吕梁精神是在民主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引。1948年3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人来到兴县蔡家崖村。在这里居住期间,毛泽东发表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的讲话对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正确认识和纠正土改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促进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吕梁精神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使吕梁精神得以巩固和升华。

(二)新中国成立后吕梁精神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教育落后的困境,吕梁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发展生产,努力解决温饱问题,并积极向经济发达地区学习,使吕梁地区贫困落后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吕梁人民敢于担当、自强不息,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使吕梁有了飞速的发展,一度成为山西发展最快的地区。1979年初,离石市坪头乡赵家山村推行了以包产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使人民生产热情高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吕梁的成功实践,使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1992年,吕梁率先在全国进行了“四荒”(荒山、荒坡、荒沟、荒滩)拍卖,开创了山区小流域治理的先河。吕梁人民的创举,为全国荒地与小流域治理开了个好头,也为吕梁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吕梁农村改革开启了新的征程。“山西第一村”——贾家庄在集体经济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如今建成红色教育、民俗休闲、农耕体验、拓展培训、餐饮会务等十大产业体系,成为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

只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才能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向全党发出了高举旗帜、面向未来、面向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顺应时代变化,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

吕梁人民将战争年代形成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协作克艰的革命精神,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当代吕梁人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新的精神风貌。当前,吕梁正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这场大考中,吕梁广大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丰富着“吕梁经验”,以实际行动践行并丰富发展着吕梁精神。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吕梁市委、市政府发挥吕梁地区天然的资源、地理优势,鼓励异地扶贫搬迁农户办合作社,积极发展种植、养殖项目,用产业实效提高搬迁农户收入水平、推动乡村振兴。此外,为了切实解决贫困问题,以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吕梁卫校等10余所学校为培训基地,吕梁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吕梁山护工”金名片,使以家务劳动为主的家庭妇女走出大山、摆脱贫困,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全国各地。近年来,吕梁在大力弘扬吕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上下足了功夫。2018年吕梁开通了从太原直达红色景区的旅游专列——“蔡家崖号”,全方位塑造山河多娇、英雄吕梁的旅游品牌,延伸了吕梁红色旅游产业链。据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蔡家崖号”已累计开行1 448趟,输送旅客136万人次,兴县共接待游客121.49万人,旅游收入10.13亿元 〔8 〕。兴县“蔡家崖号”的通车,进一步弘扬了吕梁精神,推动了吕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吕梁人脱贫致富的思路,为吕梁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吕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的重要体现,是值得我们继承弘扬的精神财富。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吕梁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时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吕梁人民建设美好家园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吕梁人民必将在党的领导和吕梁精神的鼓舞下再创辉煌。

吕梁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协作克艰、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独特精神,不仅激励着吕梁人民,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之所在,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这种革命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 释〕

①地理概念的吕梁,泛指吕梁山脉所达之处,北达今天的朔州,南至运城的稷山一带,西临黄河与陕北、内蒙的鄂尔多斯高原,东面基本以汾河为界但不包括平川地带(包括忻定原盆地等)。行政概念的吕梁市于1970年设立,其地处黄河中游、吕梁山脉中段,除娄烦县1972年划归太原市管辖外,其余县(区)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变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吕梁各县均属晋绥边区行政公署。

②1940年2月26日,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作出决定,由中共晋西区党委具体部署和执行,在晋西北开展扩军、做军鞋、献粮、献金四大动员。这是新政权建立后,为了解决财政经济困难,保障抗日武装必要的粮饷服装供给,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四大动员”不但有力地壮大了根据地的抗日武装力量,而且为克服根据地面临的财政困难、推动根据地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在运动中发生了“左”的偏差。6月8日,中共中央在对晋西北工作的指示中肯定了创建晋西北根据地和“四大动员”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四大动员”中“左”的错误。随后,晋西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进行了纠偏工作。

〔参 考 文 献〕

〔1〕吕梁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吕梁地区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13-49.

〔2〕段友文.中国民俗知识:山西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98.

〔3〕吕梁精神课题研究组.吕梁精神内涵:顾全大局〔N〕.吕梁日报,2012-03-11(02).

〔4〕牛崇辉.吕梁革命斗争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5〕吕梁地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吕梁革命老区(1919-1998)〔M〕.太原:山西省新闻出版局,1998:93.

〔6〕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山西历史大事记述(一九一九—一九四九)〔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432-433.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

〔8〕张 毅.助力老区脱贫 助推红色旅游 开行一周年 “蔡家崖号”满载希望再出发〔N〕.山西日报,2019-06-22(03).

〔9〕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EB/OL〕.(2017-06-2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6/22/c_112119 0109.htm.

責任编辑 王亚峰

猜你喜欢
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