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2020-08-24 12:49蒋炎富冯安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北京市劳动育人

蒋炎富 冯安华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创建于1934年,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是北京市重点中学和首批高中示范校,是北京市“金鹏科技团”成员校和“翱翔计划”双科基地校,也是世界名中学联盟成员校。近年来,特别是2019年6月《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该校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高。该校在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方面,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办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蒋炎富。

记    者:高中阶段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推进育人方式转变是重要途径。請介绍贵校近年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蒋炎富: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在坚守“求真、崇善、唯美”办学理念的基础之上,紧紧把握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要求,紧密联系学校当前育人成效与育人经验,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育人质量,实现学校的内涵式、跨越式发展。结合“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大写的人”的学校育人目标与德育的时代性以及我们的校情生情,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真善美”同心圆德育体系。通过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等途径,着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生态文明五个方面进行协同育人与贯通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思想情怀。具体措施是从礼仪与规范、理想与信念、体育与健康、自我与发展、艺术与审美、劳动与公益、科技与实践、传统与文化八个方面落实践行,构建出学校培养大写的人的同心圆培养体系,并由此衍生出更多微观操作层面的同心圆,如十礼教育同心圆、仪式教育同心圆等。

记    者: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请介绍贵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推动育人方式转变的情况。

蒋炎富:围绕育人方式变革,我们具体构建起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综合、科技创新、社会适应、国际理解四大课程系列,形成了科技、艺术、体育、实践、心理和劳动为主要特色的六大品牌特色课程群,逐步建立起具有十二中特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这些举措使课程真正成为学校办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和学校文化落地的重要载体。

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校坚持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课程建构策略,以及坚持“以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课程建设理念,为不同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多样化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师参与各类课程建设,引导和促进教师认识课程、建设课程、优化课程和落实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以此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在具体的实施层面,从2017级高一开始,根据北京市新高考改革形势和学生课程选择的需要,成立了拓展学部、创新学部、人文学部和综合学部的学部课程管理机制,建立了行政班和走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分类、分层、分项开设了八大领域14个学科的课程,探索了新高考形势下按学生需求开设课程的模式,实现了全校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所有学生的“一生一课表”。同时,通过社团活动、普适选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完成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卓越课程的纵向三级课程建设,开设了学科拓展、科技创新、社会科学、健康艺术、实践活动五大类100余门校本选修课程。其中属于实践类的课程占比40%以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实践创新的热情。学校在构建多元课程体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教师集体合作,多采用社群研讨的方式开展教研。学校要求教研组、备课组统一商定教学计划,统一制定教学目标,统一确定教学框架,统一设定教学任务,确保每位教师具体教学不走样。同时,创设带有情境性的“求真课堂”,创设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教学要注重拓宽学生视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科前沿;引导学生会发现,会解决,会创新。

记    者: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育人方式变革才能在制度上得以确立并取得好的效果,请介绍学校这方面的情况。

蒋炎富:在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过程中,我校也在同步开展相关的配套改革。比如,加强学校组织机构与运作机制的调整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建立有别于以往“金字塔式”管理机制的扁平化管理机制,加强顶层建设,强化决策职能,尽量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实现管理重心下移,下放管理权限,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基层教学部门建设,直接激活教师与学生的精神动力。同时,在学校的日常运营管理中充分运用新技术手段,鼓励各级领导、教职员工更多使用线上办公,随时随地处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管理机制变“纵向”为“扁平”,降低了管理重心,整合了管理职能,克服了纵向管理层级过多的现象,提高了管理效率。管理中间层的压缩,使管理层、教师、学生之间能更方便地良性互动。学校的扁平式管理组织有利于实现学校管理规范性与自主性的高度统一,有利于育人方式的转变。

例如,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选科走班教学模式在教师调配、教室配给、课表编排、学生考勤管理、学生时间分配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个性化问题,学校在这些方面坚持和谐有序、规范操作原则。一方面不人为干扰学生选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另一方面,克服一切困难为学生的选择提供支持,在满足上述条件基础上,尽量减少学生上课地点的不稳定性,对走班学生考勤建立电子门卡,对走班作业的发放建立教师管理档案,维持学生学习状态稳定、教师教学环境稳定。

记    者: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学校还要拓宽学生的综合实践渠道,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劳动教育,请介绍这方面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的情况。

蒋炎富:我校在推动育人方式变革过程中,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拓宽综合实践渠道,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实践活动为我校的六大品牌活动之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重视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对高中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并基于课程整合的视角构建一套适合于普通高中的上下有序、内外衔接、面体结合的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实施管理系统,将劳动技术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劳动教育走向科学化、深入化、常态化,实现五育融合、全面育人。一方面在专家的引领下,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通过“三大类型十个项目”构建多元指標评价体系,并构建“三横四纵”的横向一体化、纵向系列化的立体劳动教育实施管理体系。编写《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开发了《北京十二中劳动过程记录和评价手册》,首先,要求学生全面客观地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其次,定期或按照专题形式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活动。同时,建立审核制度并推荐优秀劳动成果参与相应技能竞赛,激励创新。

为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我校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创建“互联网+诗词文化”体验活动平台,提高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与表达能力。增强美育熏陶,实施美育提升行动。结合学校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围绕“爱国爱校”两大主题,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让学生会唱校歌、国歌及主旋律歌曲并在升旗仪式和合唱节上展示。学校基于学生的需求提供课程资源。建立“心理疏导、个性指导、群体辅导”的模式,开设心理课程并举办系列活动,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探索“教育+”理念与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教育供给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教育有温度,让学校有故事,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健康生长;朝着“京南底色,首都示范;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前进。

蒋炎富

现任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北京市英语学科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蒋炎富工作室主持人,北京市丰台区蒋炎富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首批学员,“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一等奖,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称号获得者,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北京市师德之星,北京市“学生喜爱的班主任”。

猜你喜欢
北京市劳动育人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