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枝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查和价值判断。科学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开阔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能力,相反,不合理的评价会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甚至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评价这把尺子,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育人理念相结合,发挥评价的最佳作用。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如何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与核心素养的落实相结合成了教师们关注的热点和难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尝试做了以下探析。
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有效落实教学评价的前提,新课标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要注重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这对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育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单一的分数评定难以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因此,近年来备受教育界关注的表现性评价可以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有效方式。表现性评价是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各种尝试。思政课教师该如何合理的使用表现性评价?首先,教师要制定特定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维度包含多方面,比如,学生的行为表现中哪些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哪些表现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养成,哪些表现不符合正确价值观等,评价标准的设置要具体到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体现其真实客观性。其次,教师要创造一定的真实情境,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建立在真实情境上的评价。比如,在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再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照事先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客观评价。最后,要引导学生对评价结果进行反思。反思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使学生明确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因此,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如何实施,笔者以“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为例设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评价学生自我反思 政治认同素养学生是否关注国家政策学生是否了解国家政策制定的方式学生对国家政策的满意程度科学精神素养学生是否主动思考公民为什么要参与决策学生是否能够辩证分析四种决策方式的优缺点学生是否从不同角度思考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法治意识素养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是否参与过班级、社区决策学生是否有过公共参与的经历学生是否了解民主决策的合法性学生是否了解公民行使自身决策权的规范学生是否知道面对不合理的决策公民有权质疑公共参与素养
传统的教学评价倾向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新课改强调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比如,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自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更加自觉地改正缺点发扬优点,这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直观有效。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评价,作为同辈群体,他们的身心发展处在同一个水平,并且他们在同一个集体中生活学习,同学之间在情感上更加亲近、同理心更强,因此,同学之间的评价更加容易让学生接纳。同时,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自我反思,这种反思对学生来说更加直接有效。
课前评价突破了常规评价空间,将评价延伸至学生的课前行为表现。一方面,课前评价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评价,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新知识的学习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的建构,因此课前预习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一根纽带。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态度、预习深度、预习广度、预习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学生的预习更加科学、高效。另一方面,课前评价是对学生课前心理准备情况的评价,比如,学生是否精神饱满、是否情绪稳定,这些因素对学生课堂学习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有效的课前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课前状态调节使课堂教学更高效,还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综合性分析使核心素养的养成真正落实。
课中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课堂中行为表现的评价。一方面,课中评价要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新课标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设计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形成素养。因此课中评价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比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中资料的收集、是否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否能与其他同学团结协作、是否能在活动中流利表达自己的观点等,采取“求同”取向和“求异”取向相结合的思路进行深度评价。另一方面,课中评价要对学生的辩证性思维进行评价。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具有思辨性的社会科学,很多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比如社会中的一些道德两难问题,学生要想合理分析这些问题就必须有一定的辩证性思维,否则就容易出现价值观迷失,难以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实。
学生的课后表现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验证,因此,想要全面的了解学生、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课后评价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课后评价包含两个方面,其一,要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例如,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是否理想、是否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否能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等,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考核量表和写实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其二,要对学生社会参与能力进行评价。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要培养学生公共参与能力,而公共参与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后实践来落实。
增强教学评价的针对性有助于评价更加精准化、科学化,同时也增强了教学评价的可行性,从而更加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一方面,在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学评价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教学评价的实施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要采取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比如,知识性教学目标就适合选用定量评价的方式,若教学目标倾向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则适合采用定性评价。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大素养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价值引领。“科学精神”关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形成的基本动力。“法治意识”是公民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必备品质,是实现“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的基本保障。“公共参与”是学生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的外在表现。因此,在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四者之间的关系,使评价成为核心素养形成的助推剂。
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只关注结果;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的评价,关注过程,注重发展。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更加便捷、客观,但它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能力养成。因此,在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综上,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的实施要充分结合新课标理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将教学评价立足于学生发展,充分发挥教学评价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