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 赵娜 田旭 何涛
摘 要:畜牧兽医专业作为中职农林类学校必设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在人才培养中更加强调产教融合。在后示范阶段,中职院校踊跃投身优质校“建设周期”,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全面铺开,“双轮驱动”下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打通“政、行、校、企”4方资源,建立人才共育“立交桥”成为广泛共识。
关键词:优质校;畜牧兽医;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5-0169-03
Abstract:The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profession, as a must-have major in vocational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hools, has a strong theoretical,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nature.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mor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In the post-demonstration stage, vocational colleges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construction cycle” of high-quality schools.With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pilot work fully rolled out, the cultiva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two-wheel drive”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opening up It has become a broad consensus that the“quartet”resources of “schools,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overpass” for the joint education of talents..
Key words:Quality school;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Local chicken;Modern apprenticeship
2010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及财政部3部委联合发文,启动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经过9年建设周期,遴选出近千所中职院校,打造了一批办学特色明显、专业优势突出、社会服务扎实的中职排头兵。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铿锵落地,后示范时期的中职学校发展进入到崭新阶段,“优中选优,品牌引领”成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的必由之路。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首次提出“现代学徒制”概念,对新时期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做了具体阐释。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进一步明确推行现代学徒制是校企人才共育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学生向企业人转变的重要手段。随着近几年校企融合的不断深入,现代学徒制已成为了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双主体”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要求借鉴“双元制”等模式[1],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过去4年,教育部相继开展了3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遴选工作,总结提炼、融合提升,推广示范,成为是目前落实好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抓手。随着各省优质校建设的稳步推进,产教融合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加之“1+X”证书、中本贯通培养招生试点的全面启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畜牧兽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本研究在充分借鉴第1、第2批试点院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四双”育人机制为切入点,在合作育人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框架体系、管理运行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
1 校企“四双”育人机制
校企“四双”育人机制即“双主体、双身份、双场所、双导师”,双主体是职业院校育人最核心的2个环节,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体现的是两者深度融合,相互依存的办学理念。双身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在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入学即入职,教学即生产,毕业即成才,从就业的“自由人”变成企业的“自己人”,提高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源动力。双导师是指企业选派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学校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完成教学实践课程指导,坚持校企“共同培养、互聘共用、双向流动”。双场所是指依托合作企业厂房、车间、工作室等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验室、实训室组成“互补型”实训联合体,学生在学校开展日常仿真实训教学,在企业投身一线实操锻炼,真正实现“理实一体”无缝对接。
通过校企“硬核驱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了育人质量,拓展了育人渠道,实现了学生成长成才。校企“四双”育人体现的是国家产业化发展之下对于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导向,激发了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参与人才共育的积极性,彰显的是企业的社会职责和担当,对于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展真实性教学实践有着重要意义[2]。
2 畜牧兽医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畜牧兽医专业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农业专业,在我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背景下,已成为全国各级、各类农业职业院校的核心优势专业,逐步形成了以“契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适应企业需要”为核心,以“对接岗位职责”为着力点的专业发展方向,肩负着为畜牧兽医行业培养一线生产技术技能人才及应用型管理人才的重要任务。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程多以实践性课程为主,实践性教学占比接近50%,这对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指导教师以应届本科、硕士研究生为主,普遍缺乏养殖场一线岗位的工作经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自2019年起,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而现代学徒制正是解决这一困扰畜牧兽医专业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育人過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专业功底;在企业接受一线师傅言传身教,掌握实操技能。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过程共管的人才培养新局面。
3 畜牧兽医专业校企“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招生来源多以农村为主,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职业教育学校在农村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如何在现代职业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培养“三农”人才,实现乡村振兴,是摆在农业职业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优质校建设核心是提高育人质量,体现的是由原来的“请进来”到现在的主动“走出去”,构建“政、行、校、企”职教命运共同体是必由之路,无论是成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还是引企入校开展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已进入“百舸争流”时代。随着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全面启动,再次明确了企业参与学校育人全过程的重要意义,不断深化“双主体、双身份、双场所、双导师”育人机制,建立基于优质校视域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更应积极创新,主动作为,切实提升畜牧兽医专業人才的培养质量。
3.1 “五模块”合作育人体系 以校企“双主体”为核心,围绕“畜牧养殖、疫病防治、防疫检测、繁殖改良、饲料销售”5大教学模块,紧扣牛、羊、猪、禽4大主导产业,按照畜牧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有针对性遴选区域龙头企业开展合作。教学实践重点对应《养牛与牛病防治》《养羊与羊病防治》《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畜禽营养与饲料加工》5大核心课程,辅佐《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畜禽防疫与检疫》2大专业基础课程。自始至终贯穿专业课程实训计划、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晋级培训内容,开展全环节企业轮岗实践学习。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在考虑未来职业规划前提下,通过企业入校宣讲、座谈交流等形式,实行“双向选择”,培养学生职业认知,企业认同,确保学生“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为校企合作育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四阶段”人才培养体系 以学生“双身份”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水平,畅通学生学历上升渠道,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4段式人才培养体系。
3.2.1 第1段 学生第1学年和第2学年的上学期在学校完成为期1.5年的公共课程,如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企业文化教育、专业课、企业文化课学习任务,掌握专业所需各项基本技能,践行6个融合(学校与企业文化融合、基地与车间设备融合、专业与产业对接融合、教师与师傅能力融合、学生与员工交流融合、培养培训与终身教育衔接融合),让学生体验、模仿、尝试、感悟企业文化。
3.2.2 第2段 学生在第2学年下学期和第3学年上学期完成为期10个月的“现代学徒制”跟岗教学,让学生真刀真枪践行企业工作和企业文化,在所选企业中完成所有岗位轮训,掌握“养、防、检、繁、销”5大岗位核心工作技能。同时,组建企业“小班级”,每班由4~5名学生组成,选派一名经验丰富师傅带班,班级之间定期开展技能比拼,促进学生掌握轮训岗位技能。
3.2.3 第3段 学生在第3学年上学期完成为期1~2个月的“高职分类招生考试”集中辅导,为学生继续深造做好铺垫。
3.2.4 第4段 学生在第3学年下学期完成为期4个月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再次选择企业完成顶岗实习任务,促使其将理论知识和模块教学知识进一步融会贯通,真正成为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
3.3 “四对接”课程框架体系 以校企“双场所”为支撑,建立资源“互补型”教学实训环境。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双方以现有教学实训条件为依托,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重点围绕“四对接”,即课程学习与企业课程实践紧密对接,课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紧密对接,课程体系设置与学徒制企业定向岗位需要紧密对接[3]。紧扣“养、防、检、繁、销”5大岗位群核心模块,按照“1+X”双证融通理念对理论课程进行重组排序,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适当融入“互联网+教育”教学资源,串起学校与养殖场、饲料厂、宠物医院等教学场所的教育闭环,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侧重,企业文化渗透为关键,岗位关键技能掌握为抓手的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采取“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等实训基地建设模式[5],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
3.4 “四机制”管理运行体系 以校企“双导师”为引领,构建现代学徒制常态化学生管理评价机制。一是建立校企导师互聘机制。学校根据校内指导教师专长,实行“一对一”校企结对模式,教师每周下实习企业指导学生理论、实践学习及思想政治教育;企业师傅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台教学”,企校双师联合打磨课程,交流切磋,教学相长。二是建立教务科、招生就业办、畜牧教研室、指导教师4级“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机制。制定管理流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现代学徒制学生入企培训和准入制度,加强对学生实训期间劳动安全教育[4]。三是建立试点企业、学校和学生家长日常实习信息反馈机制。完善巡视和跟踪管理制度,分人分片负责,并对现代学徒制教学班级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四是建立“学校—企业—专家(教师)—第三方机构”4级评价机制。以推进“1+X”证书试点为契机,以注重专业实践能力为考核侧重点,组建由学校教学部门、企业技术主管、行业专家(教师)、第三方考核评价机构组成的考核评价小组,在学生现代学徒制学习期满后开展集中考核,适当引入考核激励机制,促进考核结果的应用[6]。
4 结语
在优质校建设背景下,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更应注重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落实,体现的是“中本”贯通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方向。“强农为本,服务三农”,在畜牧业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素质技能人才仍然是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打通“政、行、校、企”之间的无形壁垒,建立4方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不仅是推进优质校建设的有效途径,更是提升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晓冬.制度互补视角下英、德两国现代学徒制之比较研究[J].成人教育,2018,38(10):91-96.
[2]曾宝国,曾妍.基于利益博弈论的现代学徒制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447(14):70-73.
[3]陈秀虎,谌俊,刘元江,等.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81-84.
[4]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1-45.
[5]潘建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46-49.
[6]刘志健.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1):318-319.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