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企业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难点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0-08-23 07:37姜国良单广波
当代化工 2020年7期
关键词:放射性石油化工污染

姜国良 单广波

摘      要: 随着科技进步和石油化工行业飞速发展,放射性计量或分析仪器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企业,且使用范围和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放射性污染风险亦随之增大。本文通过对100余家石油化工企业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抽样调查,对当前石油化工企业放射性污染防治特点和存在的难点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石油化工企业;放射性污染;防治;特点;难点;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Q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20)07-1537-05

Analysis on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Radioactive Pollution in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JIANG Guo-liang 1, SHAN Guang-bo 2

(1. Department of Energy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SINOPEC, Beijing 100013, China;

2. Sinopec Dal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Dalian Liaoning 11604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y, radiometric measurement or analytical instruments are widely used in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and the scope and quantity of use are increasing rapidly, and the risk of radioactive pollution is also increasing.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ample survey of over 100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adioactive pollution,the characteristics, difficulties and main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adioactive pollution in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were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haracteristic; Difficult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1  引言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類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1]。在石油化工领域,为提高油气勘探、炼油化工、工程建设质量,放射性计量或分析仪器设备应用较为普遍,且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其使用范围和数量不断增大[2],如使用或管理不善可能会引发放射源丢失、被盗或放射性污染等事件,对企业发展、人员健康和周边环境造成巨大损害。因此,放射性设备在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力的同时,所带来的较大风险亦不容忽视。为切实管好用好放射性设备,避免发生放射性污染事故,维护企业稳定发展态势[3],对100余家石油化工企业放射性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基于调查情况,分析了石油化工企业放射性污染防治特点以及当前面临的难点和主要问题,就如何加强放射性污染防治进行了研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石油化工企业做好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2  石油化工企业放射性污染防治特点

2.1  重要性日益突显

当前,全社会共同推进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良好格局逐渐形成,倒逼企业进一步强化管理并规范行为。一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放射性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健全,事故预防、污染治理、科技创新、应急响应和监督管理等方面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政府依法督察和治理力度持续加大。二是社会组织和公众环境维权意识和能力逐渐提升,积极参与企业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辐射环境监测、相关信息公开等方面监督,并通过媒体舆论、合法信访、公益诉讼等手段揭露和纠正企业违规行为,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合法权益目的。三是企业主体权责更加明确清晰,企业不仅要全方位、全天候做好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还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开力度,随时准备接受政府、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如管理责任落实不力将被追究相应责任,若出现事故,更会威胁周边环境和人员生命健康,对企业形象和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2  风险性不断累加

随着石油化工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产品种类日益增多,工艺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放射性计量或分析仪器成为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炼油化工、工程建设、设备检测等领域。因为这些放射性设备源源不断发出看不见、摸不到的高能射线,如防护措施不当或失效,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人员伤害和环境污染,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放射性污染风险在石油化工企业呈不断累加态势。一是拥有放射性设备的企业比例增加,2019年较2008年,拥有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企业数量分别增加约5%和3%。二是放射性设备数量和活度快速增长,2019年较2008年,放射性同位素总数增长约35.7%(射线装置未见明显增长),活度增加约十几倍。三是放射性设备应用场所分布较广,在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为了确定含石油天然气的地层,需要运用放射性测井仪测量地层密度或追踪注入井下水的流向和分布,而油气田勘探开发点多面广,相应测井仪应用分布区域较大;在炼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为了测定密封罐、反应器里液位、料位,或测定物料组分、密度、厚度等,需要运用放射性料位计、密度计、灰分仪、测厚仪等,这些设备广泛分布在S-Zorb、重整加氢、延迟焦化、热电锅炉、聚乙烯、聚丙烯、芳烃等装置上;在工程建设或设备检测过程中,为了对罐、塔、管道等焊缝或各种设备腐蚀程度进行检测,需要运用放射性探伤仪等。四是放射性设备种类繁多,按放射性同位素种类划分,主要涉及60Co、137Cs、192Ir、241Am-Be等30余种;按放射性危害程度划分,放射性同位素Ⅰ、Ⅱ、Ⅲ、Ⅳ、Ⅴ类分别占0%、4%、2%、39%、55%,射线装置Ⅰ、Ⅱ、Ⅲ类分别占0%、54%、46%。五是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人员呈下降趋势,2019年较2008年,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和操作人员减少约37%。

2.3  技术性不断增强

放射性污染防治专业性较强,近年随着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信息化、数字化、物联网、GPS、5G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放射性污染防治手段日渐丰富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现场辐射监测、远程视频监控、放射源安全管理软件、高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方面研究成果成功推广应用到企业放射性污染防治现场,且集成化、模块化、规模化、产业化趋势明显,放射性污染防治监管技术正向高可靠性、实时性、互联网化、系统化和网络化方面跨越,监管手段从人员现场检查向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4]。在设备设施技术性不断增强的同时,一方面对管理和现场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企业放射性污染防治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系统性不断提高

放射性污染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核技术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许可登记、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安全防护和职业病防护、安全保卫和道路运输、辐射环境监测、应急响应和处置等多个子系统,放射性污染防治其实是通过对众多子系统进行管控,进而对整个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石油化工企业因受行业特性和专业化分工影响,通常分工较细,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往往存在界面交叉情况,系统复杂性较高,这就要求对整个系统分析准确,抓住各个子系统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和关键,这樣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3  当前石油化工企业放射性污染防治难点和主要问题

3.1  管理责任界定划分

国家层面放射性污染防治责任分工明确,由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统一监管,卫生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对放射性污染防治依法实施监管[5]。企业层面因为需要具体落实建设项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验收,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和竣工验收,放射源使用场所环境辐射水平检测,职业卫生辐射防护评估,辐射安全防护和风险管控等工作,所以通常需要安全、环保、职业健康等专业部门或人员精细分工并协作完成。企业如果不结合机构设置和管理体系实际,在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基础上认真研究相关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实施全面系统的管理,一方面可能会造成职责界定不清、监管出现盲区、业务推诿扯皮等问题,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工作落实不全面、不系统,无法同时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卫生及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监管要求的现象。

3.2  管理能力建设

一是因放射性污染防治并非石油化工企业主干专业,企业对相关工作关注和重视程度不高,受用工成本限制,部分企业仅聘用数名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相关管理工作,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人员总数较少。二是部分企业放射性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科技手段未得到充分运用,在管理人员不足和放射源使用数量不断增多的双重压力下,实际监管效果较难保证。三是放射性污染防治人才队伍弱化趋势明显,受相关人才成长通道不畅、人员培养力度不足、工作压力较大等因素影响,企业放射性污染防治人才流失和人员平均年龄偏大等问题逐渐显现,造成技术人员缺失和青黄不接等问题。

3.3  管理制度健全完善

国家层面自《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颁布以来,《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辐射工作安全许可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放射源安全管理规定》等系列法规要求和标准规范陆续出台[6],形成放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企业层面必须结合实际业务范围,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如果脱离实际照搬照抄会出现制度针对性不强问题,未全面梳理衔接国家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会导致制度约束出现盲区等问题。

3.4  各环节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

一方面,石油化工企业存在的放射性污染风险点较多,主要涉及各类移动源监管、炼化企业大检修期间固定源监管、工程探伤过程放射源收放作业等诸多环节。如果不采取严密的监督措施和管理手段,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风险可能会演化为隐患,进而造成事故。另一方面,企业虽然均建有《放射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但部分企业存在预案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不强问题,如果平时又疏于演练,出现突发放射性污染事故时,风险会进一步增大[7]

3.5  放射源贮存和运输

部分石油化工企业由于放射性设备长期固定在生产装置上使用,放射源库很少使用甚至不使用[8],因此放射源库的建设易流于形式,如设计、施工和采用物资未达到国家相关法规标准要求的防护等级,存在本质缺陷,无法起到应有的防护效果等。部分企业放射源贮存和运输疏于管理,未严格遵守国家放射性物品贮存和运输要求,未采用具有资质的运输专用车辆及有效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和安全保卫措施,在贮存和運输过程中出现很多漏洞,存在放射源丢失、被盗或意外照射风险。

3.6  放射源废弃和处置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放射源总数约为7~8万枚,其中废弃源约占35%左右,从1988年至1998年发生的放射性污染事故数据可以看出,引起急性死亡的8人中有6人是因废弃源辐射造成,占比达75%;引起急性放射性疾病的28人中有18人是因废弃源辐射造成,占比达64%[9]。由此可见,放射源废弃和处置十分重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历史较为久远的石油化工企业废旧源登记不一定准确,存在潜在隐患。

3.7  放射性污染防治宣传和培训

放射性污染不同于会立即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水、大气、固废等易察觉的常规污染,往往不易引起作业和周边人员重视,一旦管理失控,会造成巨大环境污染和人员伤害。目前,部分企业对放射源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宣传和培训还仅局限于放射工作人员范畴,未能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向全体员工科普放射安全和防护知识,组织放射源管理相关培训等,造成员工对放射源危害认识不足,不能从源头预防或降低放射源事故风险。

4  石油化工企业做好放射性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

4.1  明确放射性污染防治职责分工

石油化工企业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对大型集团化公司,通常涉及各层级放射性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放射源购买(转让)、使用、运输、贮存、退役、废弃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放射源库管理、宣传和业务培训、从业人员资质管理、辐射环境和危害监测、辐射安全评估和职业病防护评估等具体工作,应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明确放射性污染防治归口监管部门,并将各相关部门职责界定清晰。集团层面,建议由HSE管理相关部门牵头实施归口管理,负责建立基本制度,实施放射性污染防治综合监管、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放射性污染风险与应急管理等方面工作;企业层面作为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建议由HSE委员会实施统一领导,对照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梳理需落实的各项工作,并将相关工作职责落实到企业安全、环保、职业卫生相关管理部门或岗位,形成统一领导、明确高效的职责分工。

4.2  加强放射性污染防治能力建设

一是增加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人员,引进或选派优秀专业人才到相关工作岗位,加大专业能力培训和考核力度,保障管理人员数量和能力与企业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需求相匹配。二是加大放射性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要求配备监管设备设施,运用视频监控、GPS定位等现代化管理方式手段,努力实现“全覆盖、无盲区、全天候”的放射源全生命周期监督管理模式。三是加大放射性污染防治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力度,形成激励与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强化人员责任意识,努力构建一支专业精、水平高、责任感强的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队伍。

4.3 建立健全完善的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制度体系

应根据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10],结合企业实际,按照放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思路,制定放射性污染防治相关管理制度,重点明确放射源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许可与备案、储存与运输、使用与作业、防护与监测、保养与废弃、风险管控与应急管理等各个方面管理要求,建立与地方有效联动的突发放射性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形成全面严密的管理制度体系,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和改进。

4.4  强化重点环节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

石油化工企业针对放射性污染防治重点环节,应定期组织开展风险识别,并通过为测井仪、灰分仪等移动源安装GPS跟踪设备,为每台固定源安装实时在线视频监控,为高风险放射源加装防护罩,按要求配备辐射监测设备设施和个人剂量监测仪等具体措施,强化风险管控,彻底切断风险转化为隐患和事故的链条。同时,应落实放射性污染防治应急设备设施,加强应急预案演练,确保出现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组织并迅速处理相关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损失,降低人身伤害。

4.5  努力消除放射源贮存和运输过程隐患

在贮存方面,自建放射源库的石油化工企业应当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等法规标准要求[11],规范设置放射源库,与居民区保持安全距离,并满足所贮放射源的辐射防护要求,新、改、扩建的放射源库应当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以及防护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入使用的“三同时”规定,配套安装满足要求的防盗报警系统和监视系统、辐射屏蔽系统,以及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和入库安全告知牌等放射防护设施。同时,应对放射性设备出入库、现场辐射防护、辐射监视测量、安全告知和安全保卫等各环节强化管理。租用放射源库的企业应明确各相关方权力和责任,并做好落实。

在运输方面,企业应当按照《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做好放射性设备运输过程放射性污染防治管理,保障从业人员健康和安全。企业自行运输放射性设备时,还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相关规定,首先向相应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申办专门的非营业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然后必须应用放射性物品运输专用车辆,按要求配备具有资质的人员对企業放射性设备进行监管和押运,车辆醒目位置须悬挂警示标识。企业委托运输放射性设备时,应当选择具有国家行政主管部门认可资质的承运单位,并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力和责任,同时还要按规定向承运商提交辐射监测报告、运输说明书、安全防护指南、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装卸作业方法等系列文件[12]

4.6  确保放射源废弃和处置依法合规

放射源废弃处置应当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妥善处置、永久安全的原则[13],遵照国家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安全管理。建议在购置放射源同时,与销售方签订废旧放射源返回合同,在放射源闲置或者废弃后,办理审批手续,将其按合同交回原供货单位,但如遇放射源销售方破产或注销,则需要将废弃源送交具有相应资质的放射源废物集中储存单位收贮,因每个省大多仅有1家可以储存废弃放射源的单位,处置成本较返回销售方会高出较多。

在放射性设备作业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废弃防护服、工具、手套等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固体废物垃圾。在处置这些放射性固体废物垃圾时,首先应当使用满足防护要求的专用库房进行统一存放,然后建议委托具有相应许可资质的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或处置单位进行集中收贮或者处置,确保全过程依法合规性。

4.7  做好放射性污染防治宣传和培训工作

针对员工对于放射源基础知识、防护知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认识不够问题,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加强科普宣传和案例警示教育。同时,对各级领导和员工开展法律法规、污染防治、安全防护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以增强放射性污染防治意识,提高大家重视程度,促进管理水平提升,起到源头预防放射性污染事故发生的作用。

5  结束语

放射性污染防治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刻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做好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既是石油化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促进企业依法合规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应高度重视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准确把握放射行污染防治管理特点,着力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主要问题,做好宣传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工作方式,确保放射源规范使用和严格管理,避免放射性污染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锦,张艳霞,韩福眷,等. 我国放射性污染处置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734-737.

[2]黄春丽.石化企业辐射环境保护的现状与措施[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11):202-203.

[3]孙建.某大型石化企业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状况调查[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3,12(21):208-209.

[4]李钢.嵌入式系统在放射源安全管理中的应用[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5]张红卫.核能安全利用的法律制度分析[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6]冯加武.钢铁企业辐射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研究[D]. 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

[7]李媛媛,张艳娇. 浅析基层环保部门在辐射环境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环境科学导报,2018(37):175-177.

[8]沈健,倪伟冬,陈香,等. 放射源在中小企业使用中的安全防护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40(3):64-66.

[9]潘自强.放射源安全管理中一些问题的讨论[J]. 辐射防护,2002(22):257-268.

[10]梁思超.论我国核污染防治法律中的预防原则[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1]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62号,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Z].2009-09-07.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2号,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Z].2011-11-30.

收稿日期:2020-03-28

作者简介:姜国良(1986-),男,山东烟台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2012年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从事石油化工企业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工作。E-mail:jiangguoliang@sinopec.com。

猜你喜欢
放射性石油化工污染
乌克兰两处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受损尚未造成放射性泄露
石油化工管道设计要点分析
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管理分析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石油化工类
山西省2018年对口升学考试 石油化工类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贵州省新型墙体材料天然放射性水平评价
不同检测时长对粉煤灰砌块放射性检测结果的影响
知识快餐店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