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疫情后全球时尚业复苏具有标识意义的一个举动,这次登陆上海的“克里斯汀·迪奥,梦之设计师(CHRISTIAN DIOR,DESIGNER OF DREAMS)”展览是2016年DIOR为庆祝品牌创立70周年特别策划的巡回展览。2017年和2019年分别在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及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引发“万人空巷”。此番,据说在疫情最严重、备展最忙碌的那几个月,整个团队一致坚信大展能够如期进行。开展当天所有嘉宾全都盛装出席,这份隆重对待的心态,不仅出于对挚爱品牌的致敬,更多是对自己熟悉并且沉浸其中的以往生活回归的欢迎。
展览由伦敦V&A博物馆著名女性时装策展人Oriole Cullen策划,分为13个主题空间,共275件DIOR高级定制礼服。这次来到上海,除了之前展出的经典展品,还融入了八位中国著名艺术家(八位中国艺术家包括高伟刚、梁远苇、林天苗、刘建华、王光乐、徐冰、严培明和郑国谷)创作的作品和艺术装置,以中国视角解读DIOR 70多年的艺术创作故事。这些展出的华服还专门拍摄了大片,由年轻艺术家郎港澳操刀,他是来自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中国新锐摄影师,2019年在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上荣获“迪奥新秀摄影奖”。
提到DIOR美奂的时装史,首先要知道,1946年12月8日,在法国企业家Marcel Boussac的资助下,Christian Dior在蒙田大道30号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时装屋。于是,第一个展区“蒙田大道30号”就在展览入口处重现了蒙田大道30号的外墙,让参观者一进门就有了代入感。左边的一条金色“雕塑”礼服是大家看展时第一件要注意的重点“打卡”单品,这件礼服来自DIOR 2019年秋冬高级定制系列,是3D打印制作的微缩版蒙田大道30号建筑。由Christian Dior先生、现任创意总监Maria Grazia Chiuri女士和女权主义艺术家Penny Slinger合作完成。蒙田大道30号是DIOR品牌的诞生地,也是每位DIOR创意总监与工坊裁缝们辛勤劳作的地方。1947年DIOR刚成立时,正值二战结束经济萧条,Christian Dior先生用朴素的布料打造出精致优雅的女性衣着,成为当时时尚的风向标,也成为第一位登上《时代周刊》的服装设计师。
“毫无疑问,Christian Dior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服装设计师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全球最伟大的服装设计师之一。他不仅开创了‘新风貌,同时也一手缔造了涵盖服装、香水、珠宝首饰、箱包等无数产品种类的庞大商业帝国。他是这个时尚帝国独到的王者,但更重要的是,他是迪奥的灵魂。”法国时尚史学家Didier Grumbach说过这样的话。
很多设计,至今都是非常经典的款式。最著名的就是1947年首季发布中的Bar Jacket。1947年2月12日首次迪奥时装秀上引起了时尚界的一场革命,一改原有的服装设计风格,将上衣的腰身收紧,来凸显女性的曲线美,并用黑色毛料制作出了长及小腿的裙子,同时以皱褶的边缘为点缀,为长时间身着朴素服饰的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
彼时的美版《Harpers Bazaar》主编Carmel Snow看后不禁感叹道:“这样的套装为法国带来了新风貌(New Look)。”从此,“新风貌”一词传遍世界。这个轮廓代表了“New Look”的神韵,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继续成为DIOR品牌设计元素之一。
“为什么‘新风貌这么重要?”这是我观展的最大一个等待答案的谜题。1947年的法国仍处于战后的低迷气氛中,时尚圈也显得枯燥乏味。在这个契机下,Dior先生在这时推出了他的第一个高级定制系列,试图重新找回19世纪末的美好年代,其中以数字“8”为灵感设计的Bar Suit迪奥套装,用简洁的剪裁勾勒出女性的迷人身段,将复古和优雅重新唤起。时尚界给她取下了一个完美的名称——“The New Look”。从那以后,女性抛弃了繁琐的层叠布料和厚重的鞋子,回归理性和常态。后来,革命性的“New Look”也在历任创意总监的手下演绎出了不同的风采,这些饱含着想象力的经典设计被放在了“新风貌”这一展区。
“新风貌”,我喜欢这个词。2020年时尚世界重启的第一个大活动是在中国的上海,希望是“新风貌”在当下的一种新解釋。就像1947年Dior先生创造的“新风貌”成为一支强心剂,不仅给巴黎时装时尚事业注入了希望,更让那些经过二战的女人们重获娇柔本性,并且勾画出此后十年的时尚审美标准。我在看过展览后似乎找到了答案,并且在新的一个人类面临困难后再次重启时,重新为它找到了新的内涵,这也许就是时尚常变常新的最大意义吧。
拥有一颗KOL的心
《写给你的信》是国内最早以时尚内容为话题的专栏,也是最早一批具有KOL特质的写作尝试。而且,还是国内坚持不间断刊出时间最久的编者信,更是同类写作中最具自我更新能力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