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那些看不见观众的日夜

2020-08-23 07:34伊玚朱莹莹
上海戏剧 2020年4期
关键词:剧场话剧口罩

伊玚 朱莹莹

第一位观众提前四十分钟就到了剧院门口,在闸机口扫描绿色随身码,测量体温,完成安检后进入剧场,这个平日里看来近乎“繁琐”的入场流程,现在却能带给观众最直接的安全感。这是2020年6月12日,阔别观众100多天之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终于打开了剧场的大门,与观众重逢。

在疫情期间,这家场团合一的国有剧团经历了哪些焦虑和挣扎,又如何面对不可抗力带来的重重考验?带着这些疑问,作为刚刚加入上话的青年从业者,笔者对各部门同事进行专访,汇聚此文。

在看不见观众的日夜里,他们如此走过。

退票:把观众放在心上

1月22日,话剧《原野》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下简称“上话”)迎来农历新年前的末场,当天是总计第100场演出,剧组特别安排了演员和全体观众合影的环节。照片上依稀可辨,有超过半数观众自发佩戴了口罩,电梯间浓郁的消毒水味也昭示了几分不安。

“要不要让负责检票和引导观众的礼宾人员佩戴口罩?”早些时候,市场部主任陆莉萍与市场部副主任、礼宾组负责人姚承颖商量过此事。但因为尚且不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考虑到礼宾戴口罩可能会引发观众不必要的恐慌,两人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演出项目部主任吴嘉回忆,1月23日他到广州休假,离开上海前想买一些口罩以防万一,但跑了几间药店都没有买到。“那时我隐隐约约有点担心这个事态再发展的话,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整个演出和生产工作……23日上午,我们已经在工作群讨论可能要停止演出和可能的退票预案了,可能算比较早地停止大规模聚集活动。”

23日下午,上海文旅局下发了指导性意见,要求各个演出场所做好消毒防疫工作,如果发生退票的情况,要和观众做好沟通。虽然文件对于是否取消演出并没有做出明文规定,但直面演出市场多年,市场部主任陆莉萍的顾虑更加具体,取消演出的信号一旦释放,观众和演员们的心态、2020上半年已开票剧目的销售情况、租场演出的合同履行情况都是她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和总经理张惠庆通了电话之后,关于演出退票的紧急部署开始启动。

根据多年的演出制作经验,制定退票方案和演出人员疫情期间报酬分配方案并没有花费吴嘉太多的时间,但时值春节假期,大部分中层领导在各处探亲度假,在国外旅行的同事还由于时差问题无法随时沟通。

当晚7点,在针对演出团队的报酬分配方案还在各部门领导间传递预审时,上话官方微信公众号已经发布了演出取消公告。上话成为了上海第一家发布退票通告的演出场所,并向所有观众承诺退票不设置截止日期,也不需要进行线下操作。

其实2020年1月23日正是上话成立25周年的纪念日,原本宣传部门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庆生”推送,当下只能被迫放弃,但在当天的退票推送下方,仍有观众留言“也祝你生日快乐”。当上话为了观众的安全殚精竭虑时,观众也将话剧中心放在了心上。

对于观众来说,上话的退票是一个足够迅速和负责的举措,对于从公告中得知自己负责的项目被取消的制作人们来说,焦虑也是必然的。在微信推送发出之后的半小时,吴嘉接到了多位制作人的询问电话。与此同时,演员俱乐部也感到了来自相关项目演员的紧张情绪,好在由于演员经理和演员间点对点的沟通模式,针对可能存在的变化非正式的沟通和安抚一直没有间断。

当天晚10点,受疫情影响演出项目的费用结算方案在经过了上话党委的确认后,通过演员俱乐部、舞美部的部门主管正式发布给相关演职人员,焦虑的情绪得到缓解。

从舞台上来,到生活中去

元宵节当日,瑞金医院的136名医护人员一夜成军,奔赴武汉抗疫医疗一线。作为瑞金医院的“老朋友”与共建单位,上话也时刻牵挂着这些为爱逆行的白衣天使们,希望能够通过戏剧的形式铭记这一段艰难的战“疫”故事,记录医护工作者们在前线攻坚克难的勇气与突破自我的成长。

经过上话主创团队多次赴瑞金医院采风学习、挖掘素材,记录上海援鄂医疗队从出征到凯旋真实经历的音乐剧《那年那时那座城》已于7月首演。谈及这部音乐剧的创作目的,作品总监制、上话党委书记田水表示,这样的创作是一个重新梳理自己和重新洗礼的过程。

此外,艺术室副主任李古川在疫情发生后,组织上话高层以及合作编剧们开展了数次线上头脑风暴,从媒体报道的素材中挖掘选题,并选定了数个选题。其中,关于疫情期间夫妻关系探讨的选题已经成功落地为上话导演何念执导的原创话剧《热干面之味》,并于5月23日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与久别剧场的观众们见面,当日直播吸引了16.5万人在线观看,它也成为了剧院复工后,上话第一个迎接观众的戏。

除了以赤子之心将疫情期间的动人故事加入创作之中,上话同样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工作的点滴细节中。

宣传主管陈理介绍,在整个抗疫期间,上话的宣传推送基调是“要知道你的观众是谁,知道你能做什么,不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我们的话剧演员,肯定声音是占有优势的,就想到我们能做的无非就是安抚大家的情绪,因为这场战役中除了在前线的人,每个关在家中的人其实都是战士”。因此在第二次疫情防控会议中,上话决定依托原有的声音产品《剧场的耳朵》,由艺术室的同事选择能够安抚人心的经典文本,由演员在家中完成录制。

除此之外,微信推送的选题也尽可能的低调,绝不占用公共资源来宣传自己。疫情期间,上话工会组织员工去口罩生产车间做志愿者,因为演员家属高鑫的一条微博让口罩义工事情顶上了微博热搜。根据内部报名情况,工会先后组织了4场志愿活动,参与员工60名,共计完成了15万个口罩生产。这些平日里忙碌在剧场台前幕后的演员、舞美技术人员、剧场管理人员纷纷从大幕落下的剧场走向了通宵忙碌的夜间车间,在演出暂停的日子里,实实在在地为抗疫工作献上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对此,上海各家媒体都持续关注此事,但在上话自己微信平台上却始终没有宣传这个故事,只在几期志愿活动全部结束、待“热度”平息之后出了一个简单的总结,算是有始有終。

3月的一天,总经理张惠庆下班经过富民路,整条街的商户都因为疫情没有营业,但一间小小服装店用一张超大海报覆盖了展示衣服的橱窗,上面写着“勇气、希望、爱”,她的心一下子被击中了。“我在反思,我们做晚了,我们更有义务去散播这样的温暖。我们的责任应该是发挥自己的能量去拥抱观众,在我们的能量范围内让公众在这样的高压之下,感受到一点温暖、一点爱。”

艺术剧场外立面的喷绘提上了日程。在沟通设计稿时,被困在黄冈老家的平面设计师问陈理,三月武汉的樱花就要开了,她能不能在海报上加上一棵樱花树。陈理说:“特别好,安福路上本来都是法国梧桐,樱花开在大楼上应该也挺漂亮,这样上海跟武汉都能看到樱花了。”几天后,印着“勇气、信仰、爱”和“THE SHOW MUST GO ON”的喷绘海报如约出现在了安福路上。

陈理说:“我曾经读到过一句话:文艺作品本身并没有办法对这个时代的问题进行解决,但是它可以对人的人性美做坚定的扶植。我们平时做戏,在疫情期间做这样的事,目的都是一致的。”

且听,穿林打叶声

谈到对下半年上海演出市场的总体预期,演出项目部主任吴嘉使用了这个强烈的形容词——“惨烈”。

一方面,大部分演出机构上半年由于疫情取消演出的优秀项目将会被集中到下半年,劣势项目将会被自我淘汰,对于上海这样文艺演出市场比较成熟的城市,场地资源长期紧缺,下半年情况可能更甚。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民众的收入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购买演出的消费决策将会更加谨慎,整体演出市场的销售竞争将会十分激烈。

当下,剧院的上座率需要控制在30%以下的时候,从业者的反应才会如此激烈。但张惠庆认为不应该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所谓营收比上。“如果有人说因为30%售票做一場亏一场,所以就不做了,但疫情前也未必每个项目都是盈利的。大家也都是在不遗余力地为开拓市场和观众而努力着。中国现在的团体和剧场,不要说国有的,民营的也做了很多没有盈利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想把这个市场先扶持起来。”

张惠庆说:“我认为,作为国有院团不管疫情有没有来都要以公众利益为第一考量,而不是以剧院盈利为第一考量。疫情来了以后,上话更有责任对员工负责,对观众负责,对政府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在疫情之下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在行业的逐渐复苏中承担最多的责任,怎样才能尽量地缩短复苏周期、加快节奏。这是当下国有院团或者国有文艺单位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采访期间,我们看到了上话人面对疫情最真实的焦虑、权衡,也看到了上话人身上最统一的品质——勇敢,敢于决定、敢于发声、敢于负责,甚至是敢于牺牲。在不可抗的风雨将至时,他们不曾躲避也不曾后退,耳畔穿林打叶声,且听,且行。

(本文图片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提供)

猜你喜欢
剧场话剧口罩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戴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雾霾口罩
再见啦,秋天!
开心剧场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