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分析

2020-08-22 08:19姚长青刘美华
医药前沿 2020年13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缺血性

姚长青 刘美华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老年病科 山东 菏泽 274000)

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致残及致死率高,是由突然发生的局部脑循环障碍所致。虽然本病在临床的治疗水平明显提高,存活率大大升高,但致残率仍无明显下降,约90%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明显负面影响[1]。目前临床对受损脑神经元的修复缺乏特效方法,多通过康复治疗逐步提高受损神经功能。早期康复训练是一种针对性康复治疗方法,能够在卒中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四肢、语言等功能的康复训练,避免四肢肌肉萎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神经功能的修复效果[2]。本研究进一步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治疗,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26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30 例,男72 例,女58 例,年龄50 ~70 岁,平均年龄(60.2±7.1)岁;对照组130 例,男70 例,女60 例,年龄50 ~70 岁,平均年龄(60.5±7.2)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 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均为初次发病,在发病72h 内入院治疗,经规范化治疗后病情稳定,意识清晰;排除严重意识障碍、突然病情加重、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等;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遵医嘱用药、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待病情进入稳定期后再进行肢体康复锻炼。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训练:①早期康复训练。在发病初期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展康复训练,此时主要在床上进行训练,包括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摆放良肢位、按摩肢体防止关节僵硬。每日帮助患者被动活动肢体关节,30min/次,3 次/d,并加强营养干预,减少机体消耗[3]。②稳定期康复训练。当病情稳定且有主动意识后,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康复训练,鼓励患者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主动锻炼,进行肢体抬高、活动关节等,还可使用Bobath 握手法训练肩部及肩关节,之后视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翻身训练,由患侧向健侧翻身,期间注意摆放肢体良肢位,保护好各关节,以免发生翻身时损伤,由护理人员协助逐步过度到自行翻身坐起,同时可给予针灸等理疗刺激肢体功能[4]。③康复期康复训练。进一步增强患者的肢体及生活能力的训练,进行坐位、立位平衡、步行等训练,逐步过度到能够步行及上下楼梯,并对患者进行精细活动训练,如穿衣、洗漱、如厕等。对患者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给予积极的鼓励,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帮助患者逐步完成康复训练目标[5]。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评估NIHSS 评分、ESS 评分、MMSE 评分变化,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FMA 评分评估运动能力,ADL 评分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变化;观察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各指标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3 个月的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MSE 评分、ESS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各指标比较(±s,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各指标比较(±s,分)

组别 n NIHSS 评分 ESS 评分 MMSE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130 17.6±3.4 11.2±2.7 47.8±11.3 73.9±8.6 15.2±4.0 25.5±4.8 66 对照组 130 17.9±3.7 14.3±3.1 48.0±11.5 65.1±9.2 14.9±3.8 22.4±4.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及生活能力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3 个月的FMA 评分、ADL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及生活能力比较(±s,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及生活能力比较(±s,分)

注:组内干预后与干预前对比,P <0.05。

组别 n FMA 评分 ADL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130 15.7±3.8 51.8±10.2 31.3±5.9 75.4±10.5对照组 130 15.8±3.7 43.6±9.1 31.8±6.2 66.3±9.4 P>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讨论

现代康复医学强调康复理念与康复技术与临床护理相结合,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早期即介入康复训练等康复治疗,一般认为在病情急性期已过、生命体征稳定达48h 且神经系统功能不再恶化,即可开展早期康复训练。本研究中,早期康复训练计划由康复科医师和神经内科医师共同制定,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病情后选择个体化的康复训练内容,由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各个阶段的训练,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增强神经功能的可塑性及再生性,达到修复受损神经功能,减轻病残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现代病理生理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在功能及结构上均具有再生、重组的可能,通过适宜的刺激,能促进部分受损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形成新的神经通路,达到改善病残程度的效果[6]。同时,早期康复训练能减轻或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关节挛缩或内翻等继发功能障碍,加快运动能力的恢复,促进机体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的提高。另外应认识到,早期康复训练刚开始的效果较为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会逐渐减小,这会影响患者的训练积极性,医护人员应充分调动患者的潜能,激发其训练积极性,促使患者持之以恒的进行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神经缺损功能,提高运动及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肢体缺血性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肢体语言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肢体写作漫谈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