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然篇
与城市环境相比,自然里所有的颜色、形态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而且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大自然是带孩子去进行感官体验、感受细腻之美的重要场所。
一木老师是亚洲首个感官体验场联合创始人,一直致力于感官体验教育的研究与传播,带领家庭进行感官体验。他提到自己小时候因为母亲很担心卫生的问题,导致他在童年时丧失了很多坐在地上玩土、光着脚走路等自然体验,所以自从孩子出生以后,一木老师就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后来索性直接搬到了北京的郊区,在自然中生活。这次,我们特别邀请一木老师为我们分享如何让孩子带上感官融入自然。
融入自然的两大原则
放松
在紧张的状态下,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这些所有的感观都是紧缩、闭合的,没有办法发挥它本来的作用,所以带孩子融入自然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放松下來,当然,父母自身更要放松下来,不要让自己的紧张情绪影响了孩子。
不带目的性
我们习惯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然后才奔着这个结果去做,如果没有实现预设的结果,那么就判定这个行动是失败的。但是,带孩子去自然实在是不适合用这个法则,因为这应该是一个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如果一定要以结果为导向,那么孩子可能就会失去最重要的体验部分。
原则上,父母带孩子到自然中去,不要带任何目的,尤其是7岁以前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他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父母没有做过多的限制性的要求,就会发现孩子很快就能在自然中找到他喜欢玩、喜欢看、喜欢摸的东西,比如玩泥巴、踩落叶、捡石头、拿树枝敲击...父母要做的只是安全保障和适度提醒,比如提醒孩子不把沙子放到嘴里,不用脏手揉眼睛。
调动感官感受自然的两种方法
对比
通常情况下,我们问孩子树叶是什么颜色,得到的答案大部分是绿色或者黄色,但实际上,不同的树,不同季节的树,树叶的颜色是干变万化的,即使是盛夏时,树叶的绿色也分为不同的层次,一棵树上的叶子,甚至是一片叶子上,都可能有深浅不同的颜色,而带孩子发现这种细微的差别,就是我们的美育。
比如我们让孩子观察树叶时,可以先从不同植物上找到绿色反差比较大的两片叶子,一片是深绿色,一片是翠绿色,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原来大自然中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绿色。接着,让孩子在同一棵植物上找到不同的绿色,比如新长出的叶子和旧叶子的绿色深浅不同,从而让孩子感受到同一棵树的叶子的绿色也是有差别的。再深一步,我们继续引导孩子观察同一片绿叶上的不同部分,从而会发现一片叶子上的绿色也不同。虽然这个过程叙述起来有些复杂,但是如果在自然中,我们和孩子把这些观察当成“找不同”的游戏,就很容易玩起来,而且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各种叶子的叶脉不同,叶子正背面质感不同,叶子边界的锯齿样子不同……
适当关闭或打开部分感官通道
在自然中,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关闭部分感官通道,比如我们经常会大量使用的是视觉感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通过眼睛看到的结果,往往是大脑加工之后的结果,但是美育首先是培养一种在放空状态下主动的感受和感知的能力。所以可以适当地关闭视觉感官,比如一起闭上眼睛,听一听鸟叫声、流水声,甚至是落叶落下的声音、鸟起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等。
除了关闭感官,还要学会打开感官,比如我们都已经习惯了穿着袜子和鞋走路,脚是没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土地的,在自然中,可以适当地让孩子赤脚走一走,感受土地、泥地、草地的不同触感,他会获得更多的身体感受。
引导孩子的两个小提醒
跟随孩子
在自然中,孩子很容易被吸引,动不动就会停下来,此时父母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关联到进入自然的第二条原则:不带目的性,不给孩子过多的限制。如果遵循了这条原则,当孩子在自然中随时停下来,我们就不会为了着急赶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催促孩子,而是会和孩子一起蹲下来,顺着孩子的目光,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也许是雨后刚长出来的一朵小蘑菇,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所以他会非常感兴趣,左看右看,可能还会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这都是孩子在自然而然地启动各种感官体验自然,父母应该用跟随的行动予以鼓励。
跟随的过程中父母还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保持耐心,不要因为自己觉得无趣或者认为没有价值,就否定孩子的行为。另外一点是,父母在跟随中要去观察孩子,这是一个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特别之处的机会,能发现孩子对什么更有兴趣,更擅长什么。
其实,当父母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的时候,孩子也会觉得离你更近了,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对于亲子关系的紧密是特别好的契机。
打开自己
想要更好地引领孩子,父母首先要打开自己,打开感官,尽情享受自然带给自己的美的震撼和满足感。这需要父母在带领孩子进入自然时,不把目光和心思全部聚焦在孩子身上,像是孩子背后的探照灯,而是应该采用拉着孩子的手,一起在自然中漫步的姿态。这种姿态也有利于调整日常生活中的亲子关系,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