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昂
摘 要 :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中表达的儒家精神主要有忠君爱国,关怀苍生,思念亲人,爱护亲人,赞颂友谊,怀念友人等。从有代表性的诗篇中可分析杜甫儒家精神的表达,展现诗人的人生追求和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将孔孟儒学的精神实质与杜甫的诗歌联系起来,可揭示杜甫诗歌的儒学正统性,从中解答杜甫诗儒家思想的来源和书写动力,从儒家发展的角度和诗歌发展的角度分析出杜甫诗歌儒家精神的必然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杜甫;儒家精神;诗圣;人性光辉
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华诗坛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千年以来,尤其是宋代,文人对杜甫的诗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苏轼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道:“杜陵兼风、骚、汉、魏、六朝而成诗圣也”,“诗圣”是后人对杜甫及其诗歌成就的最高评价。之所以入“圣”,是因为杜甫诗歌中最突出的思想内容,就是儒家精神,这是杜甫诗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千百年来各家之所以如此崇尚杜甫诗歌,皆因为杜甫诗体现了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儒家精神,可以说,儒家精神成就了杜甫诗歌,杜甫诗正是因其醇正的儒家精神理念而光焰万丈长,最终杜甫在诗歌领域中成为了与孔孟比肩的圣人。
我们在研究杜甫诗的儒家精神表达的时候应该看到,在他的诗文中,处处显示的是原始儒家的仁爱精神,忠君报国精神,而较少体现汉代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例如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这也是后世认为他具有圣人资质的一种表现。那么原始儒学中主要包含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孔子的“仁”,就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珍重。孔子除了强调仁以外,还特别注重礼制,他认为礼制是规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思想实质上是一种恪守等级制度,尊君忠君,君明臣贤,最终达到君臣和谐,上下等级关系融洽的思想。儒家“亚圣”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其核心也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在此之前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性善论,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他人的态度,孟子由此性善论而推导出,作为当政者需要施行仁政“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他的民本思想,而集中地表现在下面这段话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所谓“仁者无敌”,“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作为一个虔诚的儒家追随者,杜甫在他的叙事诗中,有44次在儒家这个意义上用到“儒”字,屡屡称赞他人或自称为“醇儒”、“硕儒”、“巨儒”、“旧儒”等。杜甫在不止一篇诗文中表达他的儒家政治理想。其中最集中表现诗人理想情怀的当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咏怀诗写在诗人第一次得到官位回家探望妻儿的途中,饱经风霜的他心中悲凉之意油然而生,可是他的意志并没有消沉,而是俞加坚定,就算被同行的人取笑也不怕,他对于当时的朝廷仍抱有极大的希望,始终如一坚持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杜甫仕途坎坷,他得到第一个官位后不久,就爆发了安史之乱,他被叛军所俘,逃出来之后投奔唐肃宗,唐肃宗感其忠心授他左拾遗,《述怀》道:“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表达自己流离的窘态,有声有泪,感人至深。在担任左拾遗期间一心为国。杜甫如果有个偶像,那一定就是诸葛孔明,在某种程度上二人有相同的精神境界,能够成為跨越百年的挚友。《咏怀古迹》的第四首最后赞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受人祭祀,表达了无限敬意,抒发了作者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感慨,第五首对诸葛亮极尽称颂,称诸葛为宗臣,堪比伊尹、吕尚,萧何,但也感叹尽管有诸葛如此稀世贤臣,仍难扶大厦于将倾,对英雄未遂平生志深切叹惋。
在个人理想外,杜甫在众多诗中也表现了仁爱的思想,不是墨家的兼爱,仁爱是分等级的,最核心的仁爱是对家人亲族的爱,杜甫求官不得,一度穷困潦倒,他不止在一篇诗中表达对家人儿女的悲伤与愧疚。“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幼子竟因无食饿死,此情此景,催人泪下,令人心碎。诗人因为房琯辩护之后被贬,放归还家,在《北征》中道出了杜甫作为一个慈父,对儿女的无限怜爱之情,看着儿女们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杜甫深深自责,愧疚与辛酸充满平铺直叙的字里行间。
只有对亲朋好友的仁爱是难以使杜甫获得诗圣的尊称的,更加重要的是杜甫对广大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寄予了无限同情,在他的诗篇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他的这种情怀不仅仅局限于他出于儒家的政治立场而倾向于仁政爱民,更直接出自于儒家的悲天悯人和恻隐之心。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种种苦难,写下了“三吏”、“三别”等不朽诗篇,这些诗篇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面貌,揭示了在战乱年代里人们所遭受的种种浩劫,充分展现了“仁者”杜甫心中的巨大伤痛,那一幅幅令人肝肠寸断的生离死别的场景,是真正站在了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对战争发出血与泪的控诉,这一切都源于诗人对黎民百姓发自肺腑的爱,对那些苦于诛求、濒临绝境的穷苦老百姓,杜甫都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堂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古往今来,像杜甫这样写平常人、写平常事、对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给予如此关注和同情的诗人,实为少见。诗圣杜甫心怀仁慈,胸襟博大,他所关注的不尽是达官贵人,也有小人物,而且他是以平等的态度和这些小人物来往的,足见杜甫慈悲之心已近于佛。
从杜甫诗本身所传递的原始儒学的精神,以及其表达出来的基于人性光辉的对现实苍生的无限悲悯情怀来看,杜甫足以成为诗圣。经杜甫诠释的“仁”仍然深深地契合于儒家思想的本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杜甫采用的正是“诗歌”这种有别于以往任何诠释者的生动而鲜活的形式。杜甫诗传诵千古,对于儒家精神的传播和传承,奠定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情感基础,从而塑造民族性,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思炜.杜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张忠纲.恻隐之心为仁——杜甫儒家思想一瞥[J].孔子研究,2006(01):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