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袖手
宝马的“双肾”造型近年来一直备受争议,最近全新的4系双肾又引发了关注。本文分析了宝马一路走来的造型演变,可以看出,新世代车型逐渐摆脱传统车型的改款附庸身份,慢慢从模仿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汽车行业最不缺的就是华丽转身的旧贵族和华丽闪腰的老拥趸。这两天,宝马又不出意料地站到了风口浪尖。这次的导火索,是全新4系的双肾。
是的,如图所示。
去年概念车发布时的一片骂声并没能阻止宝马“竖向双肾”的决心,新一代4系终究还是露出了两颗硕大的兔牙。粉丝们对此义愤填膺。其实,关于双肾的吐槽近年来一直没停止过,从新7系和X7到一系列概念电动车,越来越大的尺寸和越来越放飞自我的轮廓,都成了社媒上各位云设计总监的活靶子。
就像离婚冷静期一样,吐槽归吐槽,娱乐归娱乐,接受还是要接受。既然无法改变,我们不如从头思考一下,宝马真的肾透支了吗?双肾真的不应该做成这样又大又竖吗?
对呀,宝马的双肾,一直都是高度不变,宽度越来越大的呀。
但如果我们把视线放远一点:从第一款套牌Austin Seven的Dixi,到双肾起源303,从巴洛克天使501,到当代宝马运动精神的奠基者1500,宝马从来也没把自己锁定在一种双肾上(这还不必提战后为了混口饭吃而推出的Isetta)。
看,横肾不是传统,竖肾也不见得是,甚至双肾也不是那么不容挑战的传统。当然,挨骂倒是宝马设计的传统。当年竖肾改横肾的时候就没少挨批,班戈引领时代的火焰燃烧表面也被损过好一阵子,所以这次挨骂,也只是创新的常态而已,清军入关时有多少人拒绝剃发,民国鼎新时就有多少人拒绝剪辫子。
说到底,“双肾”并不是“好设计”的必要条件,这种所谓“悠久传统”主要还是品牌营销的考虑。所以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宝马这次被骂也算得上求仁得仁:谁让你自己在宣发时总这么强调双肾呢?建立一种人设就是培养一群粉丝,也就要时时处处迎合这群粉丝的需求,否则,格栅改轮廓、中保研实验,孩子跟爹姓,都可以验证“水能覆舟”的道理。
宝马历代车型的变化
从法理上恢复了竖肾的呼吸权,我们再来说说为什么。不光是这个格栅,也不光是外饰造型,近两年的宝马,把Hofmeister转角丢了,把换挡鸡腿掰了,整体风格也越来越小清新,像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忽然敷上了面膜。是因为肾肿得太大,透支了荷尔蒙吗?
让我们从2016年的Next100 Concept说起。
2016年,当宝马粉丝们沉醉于Sheer Driving Pleasure的体验和凌厉健硕的造型时,一款代表BMW未来一百年进化方向的概念车突然出现。嗯?武林掌门家族的长房嫡长子,居然宜人得如同一个穿上格子衬衫的IT社畜,尤其是内饰,方向盘都能折叠了?驾驶乐趣去哪儿了?这是被智能网联的浪潮吓到了?
厉害的还在后面。2018年的iNext代表了宝马电动车的未来。对,就是这样,干干净净,毫无雄健刚猛之气,看起来就是个清新可爱的高科技暖男。不仅外饰变得陌生又奇怪,内饰也开始关注前后排的闲聊沟通?各位,你们几时见过宝马设计图里驾驶座空空荡荡,副驾和后排成为主角?太奇怪了,要知道,上一款“宝马电动车的未来”叫i8。
宝马乘客的春天还在继续。今年年初的CES展,宝马依然独享一个Silver3展馆和一圈动态体验赛道。但不好意思,海报的C位和展馆的焦点,留给了三台与驾驶无关的座舱:零重力座椅的X7(专注于副驾舒适享受)、移动轻奢酒店i3(专注于后排单乘客商务体验),以及放松舒适概念的Interaction EASE Concept(专注于卸掉方向盘)。
三者的造型有一个共同点:以座椅为核心,通过空间的建构、体块的搭接和块面的分割来“堆积木”,营造一种家装感,或者说,让你在车里时,感觉更像在家里。
好好好,你说这些都不重要,它们不是运动车型。
终于,生而运动的4也要沦陷了: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i4概念车里,依然保持现有格局的IP也抵挡不住淡漠灰白镶金边的轻奢风。如果说i8是一辆赶电动潮流的宝马,那么i4就是一辆适度宝马的电动车。
宝马,你变了。
宝马的转变,从官网的slogan就看得出来。同样的“Sheer Driving Pleasure”,不同的字体和特别的加粗,当然意味着“乐趣”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那么是否也意味着前面的Driving也从“驾驶”逐渐转向“用车”?
此外,汽车生活排在了首页菜单栏的第一位,而后是设计和创想,再次才是性能。这似乎也印证了宝马荷尔蒙的衰减。
其实,不是宝马娘炮了,而是其品牌自我认知产生了正常的演进。事实上,1962年的1500或许才是这个品牌秉承发动机的先天优势,坚定走向运动路线的开始。或许在80年代之前,这家巴伐利亚飞机发动机制造商都没有明确地把自家车型定义成精准强悍的性能机器。与其说它的雄性激素消退了,不如说它回归了一家汽车制造商的中庸定位。把战斗基因提纯到了真正运动的车型,至少新4系的造型也依然须发戟张,而且电动车队伍里,也不乏千里不留行的荒漠飞侠。
2019年的M Next Concept就是这样一位过瘾的武者。荒凉暗黑的背景里,宛如残阳滴血的一条红线瞬间让人心跳加速,将视线直接对齐到正前方,整个驾驶舱的格局也最大限度地驾驶者中心化。可以想象,坐在里面的驾驶者眼中,只有前方的目标,而没有副驾的尤物;只有速度和加速度,没有重力和阻力……这怎么有点像在玩游戏?
是的,这种场景非常虚拟化。这也许指向了自动驾驶时代,运动欲望的两种满足形式:作为奢侈品的真实刺激和VR游戏之类的虚拟座舱。总之,在低欲望时代,公路上贴地飞行的时代大概是要终结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宝马的新车要长成这样。
从i4概念车可以想见,发布时间更晚的i4量产车也会采用与4系燃油车类似的前脸。但真的是i4向4系靠拢吗?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是燃油车给电动车开路呢?
电动车时代,底盘的电池组使车身姿态抬高、前脸重心提高的同时,又需要兼顾视觉的减薄,避免双下巴、三下巴的出现,因此必须在上方提高水平特征、“勒高裤腰带”的同时,建筑起坚实的下方架构。
宝马的解决方案是,上沿水平,竖肾下扣;下方掏空,两侧支撑。这样就在新的比例下保证了“主特征轻薄骨感”、“向下抓地”两大要点。
在侧面,也更需要通过体块的穿插、堆积、支撑(尤其注重斜向线条的大胆引导),而非“揪面”之类的手段来避免过于厚实的视觉感受,虽然概念车也引入了分色手段,但即便是素胚模型,也能看出更明显的立体空间;A-line的前移和Hofmeister转角的屈服也很好地助推了水平方向的拉长,让整车姿态回归横向扁平。
来到内饰,以用户为原点,车内地板抬高,相对更高的坐姿使得主仪表台相应降低。对人而言,从“一堵墙”向“一张桌子”进化。再加上新时代用户用惯了智能手机,对于智能设备和服务质感的关注度飙升,屏幕相对抬高增大,朝天面逐渐成为关注重点。乘坐姿态和用户喜好两个因素共同发力,让造型中“直撞胸膛的冲击力”让位于“高效殷勤的吸引力”,因此水平感和轻薄感变得既可能,也重要。
当冲击力削弱,吸引力上位,造型的戏剧感和冲突感就将被整体感和精致感取代,内饰造型更多地作为氛围营造者、欣赏和把玩对象而存在。首先失宠的是涨满手心的档把和粗壮霸道的方向盘,其次就是雕塑感强烈的饰条——如外饰一样,为了消减较高的尺寸带来的不利影响,大面的立体感、体块感和饰条的分割贯穿取代了传统装饰件的面上雕花,饰条很多时候仅作为勾边而存在,原有的石膏雕塑气质被丰富多变的纹理取代。大块的包覆也逐渐不受欢迎,为了造型的整体感、家居感,同种/同色材质比单独显露的包覆更受宠爱。
为了契合科技感和功能需求,设计者添加了更多值得玩味的小细节,例如不经意间瞥见的镂空与小支架,它们凸显了关键部件的存在,也轻巧灵动地点缀了整体感的大氛围,多多少少的参数化气质还产生了并不粗壮但可靠的支撑感,可以看做建筑领域高技派的一种遗产。
从更深层次来说,新世代的内饰也同样照应了前面提到的“Pleasure为重”原则。美好的汽车生活体验,把你从驾驶乐趣的怀抱里抢了出来。醒目的智能设备、主副驾更平权的屏幕设计、smart surface的无界操控,最终都服务于无拘束、无压力的个人体验和情感交流。
因此,回到用户原点,电动智能网联的技术架构,就催生了从撞胸式的“驾驶者中心”向拥抱式的“使用者(多元)中心”的演进,时刻交互,处处体贴,成为了BMW和其他车企“放下身段”,舍弃刚猛后的新追求,而(解构之后的)结构化、家居化(包含了空间的延伸感,可体现为水平、轻薄等)、整体化和细节的轻巧精致化,也将成为新世代和新时代的造型热点。而夹在旧时代与新时代之间的这一批燃油车,可能会成为服从长期战略布局的棋子,从技术、设计和舆论等角度,为新贵们打开这扇大门。
电动智能之势如下山猛虎,新世代车型逐渐摆脱传统车型的改款附庸身份,像汽车取代马车一样,慢慢从模仿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相信我们会见证更多的燃油车造型电动化,4系的改变,大概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