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罗旭超,徐祖健,李华,唐瑶,徐孝峰,张川△
(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 泸州;2四川省泸州市泸州平安中医骨科医院,四川 泸州)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 是指骨量丢失,骨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强度降低,容易引发骨折的一种疾病,在目前临床的OP的诊治过程中有多种治疗措施,包括西医治疗及中医治疗,西医治疗OP是以抑制骨骼吸收、骨形成促进剂为主,且疗效肯定,但治疗费用颇高、不良反应多[1]。
祖国医学对OP病机的认知,最早见于《皇帝内经》中,其中《素问·痿论》中提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明确说明了骨痿产生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主要以肾气亏虚为主,但关于骨痿的治疗,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在OP的治疗上主要以补肝肾、健脾、化瘀为主。但由于OP分型的缺乏对于祖国医学治疗OP具有负面影响,因此,为明确OP的辨证分型,开展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将关键词=骨质疏松症AND任意字段=辨证分型AND;年份=2009-2010作为研究检索的关键词在知网、维普和万方三大中文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所有检测出来的文献首先安排两位人员对摘要进行阅览,然后依照文献其进行初步的筛选,包括将一些重复性的文献排除,完成后通过对剩余文献作进一步的阅读进行进一步总结分析。
经过检测最后一共得出文献146篇,通过对这些文献作进一步的筛选后一共得出文献83片篇,优选后的文献主要把OP分为4型,治疗归纳起来主要分为四大类,依次是补肾、补肝肾、补脾益肾、补肾化瘀,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通过文献检索后所得出OP分型及治疗类别
目前关于OP的辨证分型无统一标准,《中医骨伤科学》第九版把OP分为正虚邪侵、肾虚精亏、先天不足三个分型。而《骨科学》则把OP分为肝肾亏虚、肾精气虚、脾胃虚弱、肾虚瘀滞四个分型;实际临床上,对于OP的分型各医家拥有不同的看法,相关研究等通过临床观察,把OP分为肝肾阴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证。还有一些研究把OP分为肾阴虚、肝肾阴虚、肾阳虚型、脾肾阳虚、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型[2]。但总结起来都是从肾、肝、脾、血瘀方面着手,根据实际的临床诊疗情况,从而辨证分型,达到更准确的治疗。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当肾精亏乏,髓无以生,骨失所养而发骨痿,即骨质疏松症。现代医学家也证实,当患者肾虚时会影响体内钙、磷代谢,造成骨密度下降,引发OP。相关研究表明,补肾复方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达到防止OP的作用。有些研究表明,左、右归丸可调节去卵巢OP大鼠神经内分泌轴,从而达到治疗OP。相关研究通过补肝肾壮骨方对绝经后OP肝肾阴虚证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补肝肾壮骨方可以改善OP患者骨密度,调节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从而达到治疗OP。相关研究表明,强骨胶囊可以提高OP患者骨密度、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量丢失,从而治疗OP[3]。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大量的文献记载了脾虚与OP的发生之间的关系,如《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提到“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足为骨蚀”,《灵枢·本神》亦提出:“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也就是说,骨的代谢与脾、肾二脏关系密切。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当患者脾虚时,血不足以化精,导致精亏不能灌溉生骨,骨失濡养,从而导致OP的发生[4]。相关学者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OP的发生于后天,尤其是老年患者居多,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忽视脾气虚,滋养脾胃,导致患者治疗效果较差,故OP的发生以“脾虚为本”。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脾还参与了人体钙、磷、镁等矿物质吸收功能,当患者出现脾虚时,会影响患者体内矿物质吸收功能,造成患者发生OP。相关研究表明,补肾健脾益气方可以增加OP患者骨形成,减少骨吸收,从而达到治疗OP。相关学者也通过临床研究表明,补肾健脾益气方可以调节绝经期OP患者体内MMP-2、BGP、BAP及CTx水平,从而达到治疗OP[5,6]。
《医林改错》中提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中医学认为患者气虚则会出现气血运行不畅,当气血运行不畅则易造成血瘀,血瘀导致气血新生不顺,气血新生不顺则导致骨不得濡养,从而导致OP的发生,所以血瘀和OP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关研究表明,血瘀能影响女性原发性OP患者体内微循环障碍,导致吸收和骨合成的速度减慢,从而导致OP的发生[7]。研究通过青娥丸治疗绝经后OP肾虚血瘀证中得出,青娥丸能降低患者体内β-CTX水平,能抑制骨吸收,从而达到治疗OP。相关学者发现通过补肾颗粒可以有效调节肾虚血瘀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神经递质及骨代谢水平,从而促进骨骼形成、减少骨吸收,调整骨代谢,治疗OP[8,9]。
目前临床大多数学者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肝肾亏虚、肾亏虚、脾肾亏虚、瘀血阻络有关,中医药在治疗OP方面具体确切的疗效[10,11],但是关于OP的辨证分型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但目前大多数学者把OP分肾亏虚、肝肾亏虚、脾肾亏虚、瘀血阻络四型,临床治疗也多以补肾、补肝肾、补脾益肾、补肾化瘀为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