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还是消亡

2020-08-20 15:54李林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1期
关键词:牛儿民间艺术古镇

[摘           要]  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语境下,传统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民间艺术因社会关注度不够,年轻人参与度较低,正濒临消亡,原有从业者面临着边缘化与老龄化,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绝技表演正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离世而失传。以成都大邑“新场牛儿灯”为例,从田野调查出发,调查分析大邑“新场牛儿灯”的表现形式,深入了解“新场牛儿灯”传承与发展现状,为“新场牛儿灯”能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提供可供参考的策略。

[关    键   词]  民间艺术;传承保护;“新场牛儿灯”

[中图分类号]  J2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0)51-0136-02

新场古镇地处成都市大邑境内西南部,南方丝绸之路第二驿站,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素有“一新,二唐,三灌口”之美誉。2011年“新场牛儿灯”入选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作为大邑新场古镇当地民间喜事、老百姓农闲时自娱自乐的一种活动,“新场牛儿灯”集造型艺术、乐器伴唱、表演舞步与丰富的舞蹈套路为一体,是川西民间艺术重要的原生态素材,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价值。

一、“新场牛儿灯”的起源与表现形成

“新场牛儿灯”起源于清代中叶,据新场乡志记载:新场镇潘茂山老艺人在狱中梦到一位白胡子神仙带着一头牛儿翩翩起舞,醒来后他将梦中整套动作画在衣服上,第二年潘茂山出狱返家后,便约其朋友周平山创办了牛儿灯。“新场牛儿灯”作为大邑新场山区秋冬农闲时节,当地农民以自娱自乐的方式,舞耍“牛灯”,表达了农耕时代农民与耕牛朴素而又亲密的关系。牛儿灯主要道具为“牛”,首先用蔑编成牛头型,然后在上面画上牛眼睛、鼻子、嘴巴,插上真牛角,打上英雄结,牛头做好后,再用七尺左右黄色浅布做牛身,一端连接牛头,另一端逢上牛尾。并采用铜锣、锣鼓、马郎子等打击乐器,演奏单梅花、上天梯等欢庆调式。牛儿灯的表演其中两人负责舞牛,一个人在牛头,另一个人在牛尾,一人扮演使牛匠,负责在前引导和与牛逗乐,一人饰赶牛幺妹,在后方赶牛。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牛儿灯表演现已形成丰富多样的基本舞步。最开始在打击乐前奏时,使牛匠开始出场,他左手叉腰,右手持使牛鞭,并以“碎步”方式走圆场。接着使牛匠牵牛出场,前进三、五步,后退一步,走起了“大花脸步”,或蹲下、半蹲下走“排排脚”和“丁丁脚”,又或者使牛匠手心向后,双手弯曲下垂,前后小摆,走小碎步,并且左手抱左足膝盖,右手举在耳边,手心向左前方,手腕前后扇动,走单跳步双手反于背,身全蹲或半蹲,走双跳步。在表演时,使牛匠还会利用舞步表现一定的情绪和某一场景,比如表示欢乐时,人不弯腰,需走碎步;表示过桥或耕田时,需走一字步。赶牛幺妹在表演时也有一些基本的舞步,比如双脚交叉进退的碎步乌龟挣滩,左右脚尖交换侧划三十度斜伸出去的背手走花脸步。舞牛表演者常常走交叉步踢踏步、快碎步等基本舞步。伴随着音乐节奏,在新场当地特有唱腔中,使牛匠、赶牛幺妹、舞牛者用精彩的舞步和舞法,成就了“新场牛儿灯”这一独特而精彩的民间艺术。

除了常见的舞法,牛儿灯表演还借助道具,模仿牛的日常活动,或取材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从而形成极具张力的、具有极强情境性和故事性的舞蹈阵势,比如“耕田”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劳动人民耕地劳作,使牛匠表演者一手执牵牛索、牛鞭,一手扶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牛儿辛苦耕地的场面;“过桥吃草”同样取材于现实生活,使牛匠骑牛走舞台圆场后,跳下牛背,然后牵牛走一字步过桥,并作割草喂牛状,边割边用新场当地唱腔进行演唱;而“老君牵牛过玄关”则取材于神秘的道教神话,两个梯子棚在桌子上,形成玄关,使牛匠口中唱莲花词,和着伴唱,手牵牛儿,翻过玄关,形象地表现了老君弘道的艰难坎坷之路;“过五台山”则取材于老百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的西游记传说,首先选择五条长板凳重叠,搭成五台山状,使牛匠模仿孙悟空的形象与动作,前滚翻出场,来到长板凳搭成的五台山便从底层第一条板凳脚下快速钻过,并依次接连从下至上钻翻五条长凳,在第五条长凳上倒立,接着幺妹逗牛儿跑圆场,跑至五条长凳脚下,使牛匠乘机跌落牛背,这个过程可谓精彩绝伦,让人目不暇接。牛儿灯表演中使牛匠、赶牛幺妹与“牛”相互配合,精彩多变,诙谐活泼,表演逼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深受当地劳动人民的喜爱,成为川西民间艺术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二、“新场牛儿灯”的生存与传承现状

(一)牛儿灯部分表演套路正在慢慢消失

过去,新场古镇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新年来耍牛儿灯,六畜兴旺满园春”,每年春节,牛儿灯都会在新场当地及邻乡进行表演。20世纪中叶,“新场牛儿灯”除了逢年过节在新场表演,还在大邑的苏家鸭子会、唐场春分会、三岔高竿会等节会期间表演,非常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可选择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很多人对传统牛儿灯逐渐失去兴趣,逢年过节不再出门观看牛儿灯表演,而是选择在家看电视、玩游戏。牛儿灯开始备受人们的“冷落”,甚至一度销声匿迹、几成绝响。直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视,传统文化开始回归,牛儿灯才重新出现在老百姓的视野。但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下舞耍牛儿灯的艺人多数年事已高,能表演牛儿灯的人越来越少,很少有年轻人参与其中。牛儿灯表演套路本身很丰富,但今天牛儿灯的表演艺人一般只能表演10个阵势,大部分表演套路已经无人会表演,甚至一部分已失传。

(二)传承面临断代威胁

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固守原有的土地,他们中的多数人通过打工或读书等方式离开自己的故土。[1]很多老一辈艺人因生活所迫,无法靠牛儿灯表演维持基本生活,多数已放弃牛儿灯表演艺术,转而从事其他工作,继续务农或外出打工。只有极少数的老人凭着对牛儿灯表演艺术的一腔热情仍在这片土地上坚持与守护着,如牛儿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同林,今年已77岁高龄,仍在各种场合坚持牛儿灯表演;如10岁开始表演牛儿灯,现已表演60多年的民间老艺人汤朋寿,但这些老艺人基本上年事已高,身体状况还能坚持多久,我们不得而知。多数年轻人认为牛儿灯表演无利可图,没有发展前景,因此不愿投入牛儿灯表演的行列中。如何让年轻人参与到牛儿灯的表演艺术中,让新场古镇的这枚活化石能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现已成为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当地政府对“新场牛儿灯”的保护、宣传力度还有待增强

虽然近几年,当地政府为了保护牛儿灯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新场古镇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成立了“新场牛儿灯”文化保护小组,收集了“新场牛儿灯”的资料,进行录音录像,建立资料数据库,建立保护“新场牛儿灯”培训专项基金,对现有牛儿灯艺人做好稳定工作,并招收一些年轻舞蹈者进行培训,希望牛儿灯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几年牛儿灯的表演活动主要集中在新场镇当地,很少走出去,外界对它的关注度也比较低,甚至很多人完全没听过“新场牛儿灯”;同时调查发现“新场牛儿灯”的理论研究现在基本是一片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场牛儿灯”的保护与传承。

(四)改良创新牛儿灯效果初显,但仍需加大创新改良力度

在新场古镇,喜欢牛儿灯、对传统民俗文化感兴趣的人不少。当地牛儿灯爱好者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改良,希望牛儿灯能持续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因此他们改变牛儿灯的外表,重新设计制作牛皮、牛头、牛尾,使其更精美,并努力丰富牛儿灯表演时的听觉元素,发展牛儿灯音乐,逐步改编和完善牛儿灯唱词。经过“改良”后的牛儿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家的喜爱,并成为古镇民俗文化表演的保留节目。我们发现,牛儿灯经过改良后虽受到当地很多老百姓的喜欢,但“90后”“00后”的多数年轻人还是不太喜爱这一古老艺术,认为这一艺术太落后、土气。那么,如何在保留牛儿灯精华基础上,融合现代流行元素,对它进行再创造,让它成为年轻人喜爱的传统艺术,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保护与传承“新场牛儿灯”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保护机制,加大保护与宣传的力度

牛儿灯在新场古镇早已失去昔日的辉煌,曾经“新年来耍牛儿灯”这一热闹的场景已不在。如何延续昔日的辉煌,需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建立保护机制,加大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首先是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新场牛儿灯”的传承人、老艺人,对“新场牛儿灯”的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搜集牛儿灯相关实物和文字资料,借助文字、录像、录音等手段,建立相关的文字与数字视频档案,在真实、系统、广泛调查基础上,专家学者和牛儿灯传承人一道整理出牛儿灯传承发展的方向与策略。然后是将收集整理到的“新场牛儿灯”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借助当下關注度高的网络短视频、微博及电视等相关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从而提高“新场牛儿灯”的知名度,让更多人关注到在川西古镇隐藏了两百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

(二)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

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所在,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是衡量非遗保护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当地政府应给予老一辈传承人应有的保障和地位,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培养新一代年轻的传承人,以免出现传承人的断层现象。首先当地政府要想办法提高传承人的待遇,让这些传承人能专心做好“新场牛儿灯”的传承与创新,没有生活后顾之忧;其次,要建立良好可行的传承机制,老一辈传承人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牛儿灯的艺术精髓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年轻人在承接上一辈所传授的艺术精髓后,进行再传承、再创造、再生产。[2]通过这种传、帮、带的传承方式,既重视了传承人的保护,又加强了传承人的培养,从而建立了良好可行的传承机制。

(三)与学校合作,多渠道拓展传承途径

为了较大程度地拓宽传承途径,为未来“新场牛儿灯”的传承打下良好基础,可与各类学校进行多渠道合作。一是与大邑县当地中小学合作,让当地中小学学生了解本地的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小学校组织建立牛儿灯表演队,聘请传承艺人任牛儿灯教师。在当地职业中学开办牛儿灯培训班,让职业中学学生学习牛儿灯的表演技艺,从而较大程度地传承与推广“新场牛儿灯”。二是与高校的非遗学院进行深度合作,一道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成立牛儿灯的研究团队。同时,“新场牛儿灯”的省级传承人和老艺人,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到非遗学院进行现场传授辅导,面对面教授牛儿灯的表演形式,让年轻的大学生群体直观地感受“新场牛儿灯”的魅力,从而喜欢上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

(四)借助川西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拓宽传播途径

大邑旅游资源丰富,有大名鼎鼎的西岭雪山、安仁古镇、刘氏庄园等景点,每年来这些景区的游客众多。因此可在大邑当地景区比如安仁古镇、新场古镇设立牛儿灯表演基地,在旅游旺季,定期展现原汁原味的“新场牛儿灯”表演,在提高“新场牛儿灯”知名度的同时,还可产生不错的经济收益,可谓一举两得。在新场古镇当地建设“‘新场牛儿灯艺术馆”,开发建设一系列以“新场牛儿灯”为主题的项目与产品;同时以牛儿灯的历史故事、造型道具为主线,开发出一条以“新场牛儿灯”民俗文化为主线的乡村旅游线路,以此带动新场当地与周边的经济发展。[1]如何将传统农耕文明这枚活化石传承与弘扬下去,让它成为新场古镇的一张名片、一颗明珠,亟待我们去思考与行动,也许我们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去等待了!

参考文献:

[1]李林蓉.川北民间艺术“白龙花灯”[J].四川戏剧,2015(3).

[2]安学斌.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牛儿民间艺术古镇
牛气冲天
民间艺术篇
外公家的牛儿
传承·民间艺术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给牛颁奖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