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以工业遗存与自然公园的共存方式重振活力滨江区

2020-08-20 07:51廖太艳
建筑与装饰 2020年20期

廖太艳

摘 要 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社会、经济都在高速发展,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增加导致产业结构调整重组,许多曾经为城市发展和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工厂,在城市文明健康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和用地调整的过程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尤其是一些古老繁华的工业城市,大量的工业文明的历史遗存问题是众多社会关注的问题,对于工业遗存的改造利用,并与自然公园共存的方式一起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为之震撼的。

关键词 工业遗存;自然公园;共存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工业遗产地进行改造是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工业遗存改造利用与城市公共空间并存是城市发展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再造后的公共空间品质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更影响着市民的休闲生活模式和生活质量,以适应新的生活需求,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工业遗存改造利用和城市公共空间产生了新的变化。而如今的杨浦滨江,昔日工业繁荣景象悄然远去,杨浦滨江已然进入新的蜕变阶段,沿岸的老建筑在用一种新的方式保留着。2015年,上海发起了一个三年计划,以实现中心城区黄浦江岸线的全部贯通,创造一个连续的公共开放空间。杨浦滨江用设计与创意重新定义了这片土地,重新为这片老工业区带来腾飞的创新力与活力。重振活力的滨水区,以工业遗存与自然公园的共存方式,真正回归于公众。

随着改革期的产业转型,多数工厂关闭或外迁。但大多数居民们却习惯了熟悉的环境,选择留下,如今杨浦区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2万人/平方公里,社区老龄化趋势也开始显现,人们对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更为迫切。工业化的进程带来了产业配套社区的增加,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以及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后工业时代遗留下的空置工厂建筑与废弃码头,阻挡了来自周边社区的人们走入江边,也切断了沿江而行的步行动线。

类似上海这样的高密度大城市通常缺少开放空间缺少可供户外锻炼的场所。三道重新定义了滨江公共空间,并倡导了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滨江漫步道、跑步道与自行车道组成了上海中心城区黄浦江两岸的绿道系统,被简称为“三道”。自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的总长恰好相当于一个马拉松赛程。基地是其中的一个端点。从清晨到傍晚,一直有各种年龄段的使用者。专用颜色喷涂的跑步道和骑行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江边健身,三道沿线设有可供休息补给与简单医疗的服务驿站,也全程采用了无障碍的坡道设计,更多的步道从三道延伸至周边的商务区与居住社区,形成了一个便捷的步行交通网。三道计划是滨江空间从封闭到开放转变的重要里程碑,继而推动了整个6.7万平方米的公园项目。通过高架的人行天桥或步道,所有断点,如渡轮站,支流河,高桩码头和敏感区等等都被连接,实现了连续的步行动线。

另一个大的挑战是防汛体系,拥有1.2公里岸线基地的最大挑战来自汛期洪水的威胁,以及遗留工业带阻断了前往江边的通路。景观设计师与水利工程师合作,将原来的单一防洪墙改造成两级系统。第一级墙顶部与保留的高桩码头地面高度相同,形成连续的活动空间。城市道路与防汛墙之间的绿地设计为雨水花园,减轻了风暴期间市政排水网络的负担,也使得硬混凝土墻不再是负面因素此外,地埋式的雨水收集装置,为绿地提供了灌溉用水。分层式的种植设计大大增加了人们的视觉享受。通过耐候钢板塑造的花坛,高桩码头的部分区域被提升为种植空间。设计改变了人们对于大部分工厂码头以硬地为主的映像,将基地的绿化覆盖率从不到5%提升到65%,带来了一个充满绿色的公园体验[1]。

工业遗存是指与工业生产活动相关的、历史上遗留下俩的一切物质存在与非物质存在的集合,把工业建筑模式与普通商业建筑文化模式相结合,推动了整个城市发展;满足了对工业时代的缅怀以及对未来的想象。在改造时,设计师们对于整个工业遗存周围的环境、地理位置的设计规划理念是不一样的,包括对原有工厂的搬迁导致工业厂区闲置并保存完好,可以记录整个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的,这样多采用以工业旅游为主参观生产线,把闲置厂房作为休闲娱乐空间,为其提供历史价值以及经济效益。

对于工业区中废旧厂房的改造利用,打造一个工业时代与现代艺术元素相结合,构成新的艺术空间。对于工业废弃地,即不可建设用地,在工业遗存范围内,有些工业区由于污染严重,土地不能进行再利用。可以通过生态恢复手段,把工业残渣经过技术处理就地消耗,在改造过程中因地制宜,种植大量的花草树木来减少粉尘对周围居民和单位的影响,生态恢复是地区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它需要时间的过渡,将其改造成自然公园是废弃地改造的一个新方向,通过绿化来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同时解决城市内绿地紧缺的问题,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使工业建筑与城市生活和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与自然公园完美结合的规划设计在于厂区内自然生态系统保留比较完整包括水体、驳岸、码头和植物群落相结合经过再造利用,形成新的自然公园景观。

对工业遗存的结构、空间形式、周边环境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其的改造方式以及各自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工业遗存的改造与利用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注重工业遗存的景观设计,实现工业遗存的生态恢复,做到工业遗存与自然公园相结合,为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提供更大的条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重心逐渐从经济建设转向个人精神文明建设,更多城市居民愿意参与到各类文体娱乐活动中去。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承载人们公共活动的物质基础,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社会作用。要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出发,在建筑设计阶段需要对公共空间做更深入的设计,建筑设计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具有重要的深化意义。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也是城市形象店的重要表现之处,这些开放空间体现的是城市的多样性和功能性,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其中城市公共空间还存在如下问题:

1城市居民的公共休闲活动少

第一,休闲、娱乐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作为一个“聚落”,城市必然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休闲空间,但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感到公共休闲、户外休闲活动少。第二,日常的休闲娱乐服务单一,休闲活动项目少,使得人们可进行的休闲活动少;第三,周末的郊游在车程、可达性及景点线路组织等条件的限制下,使公众的出游受到约束,降低了公众休闲活动的概率。城市居民在紧张的工作或繁重的家庭事务后,往往选择看电视、上网等方式,公共休闲特别是户外休闲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2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少

城市的不断发展要求有更多的土地来支持人们的生活、城市商贸等活动,但是当前大多城市都面临用地紧张,后备土地不足的问题。紧张形势下活跃的房地产开发商并不是弱势,近年来写字楼、各种理念的小区等楼盘有增无减。另一方面,人口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建设用地需求量更大,在新建公共用地中的比例也扩大。而公共休闲用地不但相对来说比例小、增加量少,还时常成为减缓城市土地压力的对象。在城市规划等指导性文件里,没有给出公共休闲用地的比例、面积等指标,致使有些城市的公共休闲空间少,休闲活动、项目难以落实。居住小区中的绿地、休闲长廊可以一定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零散不连片,较大面积的比较集中的公共休闲空间少是当前尤为突出的问题[2]。

3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规划设计的局限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用地紧缺,空间分布也不够合理。如广州东站前广场、珠江新城广场属面积较大、标志性的公共休闲广场,却远离居民区,人流量不多,因而公共效应不明显;而百佳、好又多超市等门前的小广场人流量多,是附近人们休闲的场所,但又分布零散不连片,环境容量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人们休闲活动集中时会出現座椅等设施不足的问题。其次,在设计上普遍存在缺乏地方特色、个性不突出。如过多使用钢、混凝土、玻璃等新型材料,尽管空间尺度大了,但现代化气息过浓,使人缺少亲切感;色彩运用不恰当!雕塑小品等指向意义不确切,使人产生不舒适的心理感受;植物以及水的环境设计呆板或过于人工化,使空间环境缺少吸引力。此外,还存在管理不善,休闲环境脏、乱、嘈杂等问题,这些都是休闲活动发展的限制因素。

工业遗存的改造有着巨大的内部和外部空间的尺度,本身就具有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发展的改造潜力。对于原本缺乏开放的工业遗产,也基于所在区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量,对工业建筑采取向城市公共空间转化。进一步深化工业遗存与城市生活的联系,即谨慎面对于工业遗存的动态保护,消除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的障碍,建构精致多样的人性化生活空间。

在改造工程中应该打破长期以来原有工业场地与城市相对孤立的局面,把工业场地转换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尊重城市整体规划,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探讨工业遗产地功能定位和空间发展,以新的传承方式为工业建筑保留价值,赋予工业时代新的历史含义;延续工业特色建筑,保留历史文化特色,建设绿色生态自然公园,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增添一份活力。

参考文献

[1] 耿国彪.三江源国家公园 为子孙后代留一方"净土"[J].绿色中国,

2020(3):26-29.

[2] 崔宁.浅析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相关法律问题[J].中国地名,

20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