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莉莉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主导理念,通过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积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改的重中之重。我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反映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体现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才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明确学习目标,提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能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自我教育。其自主性的发挥具体表现为“我要学”。
以“亚洲季风气候”为例。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课前我让大家听“黄土高坡”这首流传多年的歌曲,对于歌词中,“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提出疑问:为什么词作者不写成东风或西风?能否替换一下?让学生再结合我们当地冬夏风向,思考为什么冬天刮西北风,夏天刮东南风?这种季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学生自覺地看书、读图、查找资料、请教同学、老师找出答案,最终对季风的产生原因、季风的特点、分布范围弄个水落石出。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探究、合作等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枯燥的理论知识为丰富多彩的实践生活,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倡导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及认识发展水平,向学生呈现出探究性的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大胆思辨、大胆猜测和想象,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是靠记忆和机械模仿获得与巩固知识,通常是直接指向结论学生很少经历当初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强调的是记忆和被动的获取知识,忽视了人才的培养。
例如学习“日本工业”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到日本发达的工业及分布特点。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学过的日本有关知识,提出日本工业的特点形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让学生去探究;接着学生根据日本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岛国多港湾)、历史因素、科技水平、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全方位分析,小组内研究探讨,向全班公布小组内研讨的结论,其它小组再讨论、补充交流,以达到共识。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思考,各抒己见,使每个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看到自己的优势,学习别人的优点,利于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不同程度的张扬。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理解知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改变“师讲生受”的传统学法,倡导交互式学习
交互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进行各种探讨、交流,进行平等的对话,为学生提供消化知识、交流知识的时空条件。协调了师生间的关系,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便于良好氛围的形成,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人情味,而传统的教学,老师便是权威,老师的见解毋庸置疑,学生无条件的接受,使师生之间无形中产生了距离,关系很难融洽。学生因此丧失了锻炼思维、创新、创造的机会,学生不会合作、不愿交流,学习变得枯燥乏味,进而失去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习“我国56个民族”时,由于我国民族多,风俗习惯各不相同,而我们的学生以汉族人为主,对少数民族的有关知识知之甚少,因此课前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收集到一个民族的民族风情、饮食、服装、体育活动等民族特点的资料或实物,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分析、补充,再在全班探讨。大家相互合作、探究,老师最后再补充、小结。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合作完成,给每个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总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对广大教师的要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在于教师给予学生探究、合作空间的大小;另一方面在于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