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义梅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必修I》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的第三节《氧化剂和还原剂》,本节课是这一节的第三课时。这节课内容的设计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自主设计实验和有关的活动方案,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在探究的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该案例从缺铁性贫血引入,介绍自然界中常见的含铁元素的物质,并根据铁元素的化合价对物质进行分类导入,预测含有不同价态铁元素的各种物质哪些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然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设计验证方案来验证推测。实施实验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确定含有不同价态铁元素物质具有的性质和相互转化关系。最后根据结论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分析
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单质铁的化学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这为探究铁的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提供了基础。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提取与加工能力,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验设计经验, 但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有待加强。在情感层面,由于铁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学生也对其用途有较多的关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实验,使学生掌握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了解Fe3+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学会预测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进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通过预测与假设、方案设计、实验记录、分析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学会预测物质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到证实,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他们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并通过“身边的化学”等内容,认识铁在促进人体健康中的作用,了解化学知识在丰富人类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在本节课中应引导学生从铁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关注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二价铁离子与三价铁离子之间的转化是学生的难点所在。
四、教学主线
1、知识性主线——以铁、氯化铁、氯化亚铁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实验,构建起铁三角的知识性主线
2、实用性主线——以含铁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解释有关生活现象的实用性主线
五、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
六、教学流程设计
I.知识性主线
PPt:由缺铁性贫血化验单引入铁,展示铁在自然界和实验室的存在、用途
学生:倾听观看并熟记常见铁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標出铁的化合价。
教师:展示市场上销售的补铁药品
教师:提出问题,补铁剂中铁的存在形式
教师:已经学过氧化还原的知识,预测铁的三种价态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实验探究的流程和方法,确定反应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探究铁的性质,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探究物质具有氧化性,加入还原剂,使其化合价升高探究物质具有还原性,加入氧化剂,使其化合价降低。
PPt: 实验提供试剂:铁粉、锌粉、铜粉、稀硫酸、三氯化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氯水、酸性溶液、稀硝酸、KSCN溶液(遇Fe3+变红色)
教师: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具有氧化性的物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确定实验方案:
1.Fe3+的氧化性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指导,在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实验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2、注重了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化学的德育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原有基础薄弱,还不能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只能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