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倩
摘 要:随着“互联网+”、共享经济、大数据、“双创”的大力推广,我国经济逐渐步入发展的重要进程——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传统动能减退和新兴力量发展并行。抓住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这一重大机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对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增长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以山东省经济为切入点,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将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确认产业融合趋势。首先进行相关理论分析,包括新旧动能转换,融合发展的关系及互动机理;其次,阐述了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互动之间的关系,从高新技术渗透、产业间延伸、产业内重组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产业融合的实证分析。研究目前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山东省驶入更优结构、更高质量、更快发展的一条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新旧动能;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产业融合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当前,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使我国逐渐步入发展的关键阶段——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行业和区域走势开始出现分化。传统动能消退与新兴力量发展并行、信息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逐步发生变化,全球的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全球经济出现“服务化”。山东省作为制造业大省,但存在高端人才缺失、科技研发能力差、新兴产业落后、关键技术与设备依赖进口等问题,为了推动工业发展和技术改造升级,山东省有意识地推动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当前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辅相成关系这一问题的理论分析比较多,但却较少从当前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研究分析。本文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下,分析山东省制造业服务化现状,对二者的融合发展机制研究建立统计计量模型,深入分析二者融合发展的过程。山东省制造业受内外部双重因素影响,要保持其竞争优势,必须要提质量、增效益、快升级。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关系能为今后山东省经济发展提供明确的目标,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因而,要紧紧抓住目前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推动上述两种产业融合发展,是山东省走在前列、建设强省的关键一步。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Greenfield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观点后,国外发达国家逐渐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开始出现产业融合发展,这一经济热点使得国外学者竞相研究。Bathla(2003)提出制造业的不断优化,逐渐分离出更为专业化的服务型部门,这些部门的日益壮大又会提升商品的生产效率,两产业相互促进、相辅而行。Wolf和Pilat(2005)认为由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IT的普及以及技术创新的驱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出现融合趋势,主要分析了产业规模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Falk,M.&Peng,F.(2013)通過大部分欧洲国家在1995年至2008年间的制造业的数据,建立了效应计量模型,阐发了欧洲国家制造业分离出来的服务部门的就业环境与部门输出份额之间的关联。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在2000年开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这一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并逐渐与制造业的界限愈发模糊化。学者们对于二者的互动融合十分关注,研究浪潮持续升高。郑吉昌、夏晴(2004)论述了要扶植浙江发达的制造业基地,要利用先进技术、高效信息、高科技人才,并将服务作为中间要素投入生产,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建设,形成整体的发展动力,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陈宪、黄建锋(2004)探讨了劳动分工能促进消费者和供给者的生产性服务业,深入研究产业的演变过程,并提出技术融合是二者的关键因素。王佳、陈浩(2016)基于新经济地理分析框架,采用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来研究城市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于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张玉华、张涛(2018)从产业集聚、新经济地理角度,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了我国目前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研究科技金融对于两个产业集聚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启示。
(3)研究评述
综合上述理论分析可知,当今世界各国学者十分热衷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大多理论主要从社会分工、价值链、新经济地理、产业结构等角度进行展开。但本文有更强的针对性,立足于山东经济,研究在当今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如何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
二、相关理论分析
1.新旧动能转换
2015年10月,李克强在政府会议上对当时中国的经济作出了初步判断,第一次提出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概念。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提到“新旧动能转换”,其内涵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完善。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幅提升,民生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以及外部生存环境的日益变化,中国社会迈入“新常态”,旧动能正逐渐衰弱,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这意味着原有的粗放型成长模式走到了危急阶段,迫切需要转换升级。结合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山东省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关键在于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日益变化。
(1)资源优势的转变
从我国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有着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主要依赖于劳动力要素丰富、价格低廉等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后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近几年,公众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而与消费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重大科学技术革命即将到来
科技革命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在中国举行的达沃斯论坛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我国要把握好机遇,关注科技创新,联合攻破新技术。这场科技革命,需要持续不断地寻找新动力,抓住“双创”、“互联网+”、大数据、共享经济等重大机遇,成长“四新”、加快“四化”,山东省必须在这轮技术革命中找到一条更优布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资源的一条现代化发展道路。
(3)对生态文明的不断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的重要性和其存在的经济价值。原有的以高能源消耗、高排放量为主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这种状况必须彻底发生变化。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Greenfield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观点后,国外发达国家逐渐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开始出现产业融合发展;我国学者在2000年开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两产业之间的融合关系这一经济热点使得国内外學者竞相研究,主要的互动发展关系研究如下:
①需求论。此观点认为生产性服务业要想进一步成长壮大,前提是要适应制造业的成长,即制造业是服务业的先决条件。制造业不断地壮大会增加消费者对于服务的需求,这会使制造业更专业化、规模化,从而衍生出大量专业提供此类服务的机构,生产性服务业得以应运而生并进一步促使其发展。
②供给主导论。此观点认为只有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足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时,制造业才能更好地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改进,制造高水平产品,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即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前提。
③互动论。互动论观点: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大面积应用,信息的快速便捷传播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界限愈加模糊化,使得制造业达到了较高程度的专业分工,生产性服务业在价值链上不断延伸,两产业的交易成本持续降低,行业内及行业间的互动合作增多、交流增加。Bath1a(2003)、李松庆(2010)、彭浪姿(2010)等都持有此观点。
④融合论。近几年,大多学者倾向于这一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彼此依赖、相互促进发展,最终达到一种融合状态。目前的经济形势很难区分二者何为供给方、需求方,因此,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数据来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通过收购各类部门,逐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本利用率。典型的融合论有三种:分工论、交易成本论(以科斯和Williamson为代表)和价值链理论(以迈克尔 波特为代表)。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互动机理
①基于分工视角的融合机理。斯密所著的《国富论》中提到劳动分工理论,其中极为著名的是“斯密定理”:分工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定。由于社会分工的深入发展,制造者之间进行交易的产品数量不断增加、种类更加多元化,交易成本上升,这使得制造业为了改变现状,逐渐从中分离出生产性服务业,然后进行专业化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部门。生产性服务业起初服务于制造业,后期经过市场化发展,又可以拉动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了制造业生产率、降低了交易费用。目前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从物品体系逐渐发展形成内容丰富的物品-服务体系,从而又进一步促进分工深化,产生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二者共同发展壮大,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增长。
②基于价值链的融合互动机理。1985年,波特提出价值链理论,他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便是价值链的竞争。刘斌等人(2016)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对我国企业产业链的影响,并运用微观企业数据探讨了影响效应-水平和垂直效应。程轩宇、李碧珍、李晴川、杨少雄(2017)基于微笑曲线、PSS价值链理论基础上,研究了上下游产业链服务化以及去制造业等领域,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
基于施振荣1992年提出的“微笑曲线”,可知制造业价值增值更多来自于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销售),而处于两端的一些重要环节属于生产性服务过程。所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除了会促使制造业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商品的生产率,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提升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这使得二者的融合关系进一步强化,从而共同发展。
三、新旧动能转换与山东省产业融合发展
1.山东省制造业服务化
从2000年至2019年,山东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始终为正,其产业结构逐渐得到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相比于过去,山东省工业发展逐渐从“二、三、一”转向为“三、二、一”,这一经济结构进一步稳固。制造业占比逐渐下降,服务业占比正在迅速提高。山东省作为制造业大省,随着新兴行业的发展,服务业投资呈“高位趋缓”,其占比持续提升,山东省逐步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汲取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成功将制造业转向服务化的经验,山东省全面响应“互联网+”,积极发展服务业制造,其中红领集团就是个成功案例。服装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近几年生产成本的上涨,它面临着严峻挑战。而青岛红领集团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从传统的手工制作的服装行业中脱颖而出,它采用新型的互联网商业模式C2M(Customer-to-Manufactory),借助社交平台将消费者需求整合以集采模式传递给厂商,从而使厂商以需定产、量体裁衣。并借助自主研发的RCTM,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达到一人一版。这使得供应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使得消费者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除了青岛红领集团,烟台冰轮集团(设备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山东能源集团等等,都开始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2.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
新旧动能转换是产业融合的重大推力,产业融合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外在表现和最终结果,同时产业融合又为新旧动能提供了强大支撑,二者相辅而行,共同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通过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大力发展服务型行业,打造一个区域产业集群,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融合的形式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新旧动能转换有利于突破高新关键技术并加速其与产业渗透融合。当前,以云计算、VR技术、信息软件技术、生物科技、合成材料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蓬勃兴起,加速科学技术向传统行业不断渗透、融合,培育了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型龙头企业,如青岛红领集团等。加速动能转换不仅会提高商品附加值,还能催生了新的发展方式、商业模式,使制造业不断服务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如高新技术向电子信息领域渗透而产生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Web服务于集成軟件、航空电子等;高新技术向交通运输领域渗透而产生交通事故自动检测软件、多车道安全管理技术等。
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之间的延长融合。自改革开放后,山东省主要依赖于低要素成本、丰富的劳动力要素等传统动能,成为制造业大省。但原有的以资本、当局为导向的粗放型成长模式走到了动力不敷的阶段,传统动力面临着危机,以新要素(如:知识、数据、技术等)为支撑的新动力正蓬勃兴起,推动山东省逐渐向“三、二、一”模式发展。
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当前,企业一般以科技研究为根本、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重组发展,制造具备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型产品,如智能家电等。
四、推动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在此大背景下,更好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力。因而,本文为了推动省内服务化化发展和技术型改造升级,提出了如下建议:
1.发挥政府看不见的手,加强规划和引导
政府应规划和引导制造业发挥其资源优势,促进其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模式升级为针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而提供“产品+服务”模式;合理规划和引导市场发展,努力扩大服务外包,以此实现投资多样化,延伸产业链;改善产业的投资结构,搭建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山东省整个产业链融合。
2.推动各项资本介入产业融合项目,为转型升级提供支持
产业融合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用好政府看得见的手推动资本进入融合发展。一方面,资本融合会很大水平上推动企业集聚,企业集聚会带来资本进一步融合;另一方面,资本的融合(如企业并购)会减少政府不必要的监控、简化政府行政审批的手续和流程,消除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制度性障碍,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3.增加科研投入,激发企业创新意识
传统产业在山东省占有较大比重,大多企业依赖于成本低、价格便宜等优势,但缺乏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高附加值产品产量较低。为此,山东省应将重点放于科研投入、技术研发,抓住“互联网+”、双创、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机遇,采取鼓励创新策略,使拥有企业自己的专利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由制造型向服务型过渡。
4.产学研联动培养人才,强化人才资源战略
要推动山东省产业转型优化升级,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现代生产方式、高新科技等服务类要素的投入。因此,山东省要大力发展新型的现代化服务业,不断加强高科技人才培养,依托高等院校、企业培训机构等,重点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开拓型、创新型人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道路,培养社会所需的新型高端人才,创造人才优势,夯实融合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丽炯.价值链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5(5):127-129.
[2]叶秀琪.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J].对外经贸实务,2016(12):33-36.
[3]刘斌,魏倩,吕越,祝坤福.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升级[J].经济研究,2016(3):151-162.
[4]黄少安.新旧动能转换与山东经济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17(9):101-108.
[5]张德艳.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实现路径[J].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17(11):55-57.
[6]唐晓华,张欣珏,李阳.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8(3):7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