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0-08-20 05:19杜景娟徐京耀
青年时代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杜景娟 徐京耀

摘 要:本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新类型和新层次,是完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本文在阐述本科职业教育相关概念后,结合目前我国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训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等政策,山东省、江苏省以及两广等多个地区已经开展了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学校。社会各界对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予以较高关注,不少教育研究者对此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本科职业教育

关于本科职业教育的概念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郭扬(2002)最先提出了技术本科的概念,认为技术本科就是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石伟平、徐国庆(2003)从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趋势指出我国必须发展技术本科,并强调技术本科就是国内现在正在试点的本科职业教育;钟云华(2011)提出了高职本科的概念,把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教育界定为高职本科;曲洪山(2012)等人明确指出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就是本科高职。总之,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本科职业教育),是指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类型。其目标主要是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刘明浚(1993)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样式”。卢嵩高(2005)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按照培养目标而设计的人才培养的步骤、方法、环节等,同时建立起一套保障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总的来说,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培养目标和人才规范,它是由培养目标、办学主体、教学模式等教育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

二、我国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从2010年开始,天津、河北、江苏等多个省市进行了本科职业教育的探索和试点,办学主体基本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多种多样,招生规模不等,录取批次大都是本科二批。目前,本科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分别有普通本科院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职专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办学以及四年制常规模式。

第一种是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3+4”模式。學生经过中职3年学习,通过资格考试或选拔的方式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获得本科教育文凭。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等就属此类。

第二种是高职专科和本科分段培养的“3+2”“5+2”模式。学生经过高职专科3年(5年制)学习,经过资格考试或选拔的方式进入本科院校学习2年,毕业后颁发该院校的本科毕业证书。例如江苏理工学院就采用“5+2”模式,学生在高职学校学习五年后,如若考试成绩达标,则可进入全日制普通本科的江苏理工学院深造。

第三种是四年制常规模式。这一模式包含两种方式,一是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中开发4年制高职本科专业教育,申报专业侧重于重点建设专业,按照二本招生。另一种是相关本科院校联合开办4年高职本科教育,本科院校负责招生与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监督,学生在职业院校就读,学制4年。如浙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大学联合进行教育试点。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定位目标、专业设置等其他方面,各省市试点学校的探索也是各具特色。例如,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秉承质量立校、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主动对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形成了“外语+职业、专业+外语、理论+实践、学校+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拓展国际教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以工为主,经、管、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开设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44个。

三、我国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市场化

随着新时代科技不断发展,促进了不少新兴产业的繁荣发展,相对应我国的产业也在不断转型和升级,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也随之暴露出诸多问题。很多学校的专业设置重复,结构趋同,没有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以专业市场为导向而设置相关专业。以江西省为例,最近几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专业点数有160个,其他领域专业点数相对都比较少,如食品加工产业人才发展目标新增8 000人,相关专业的开设点数仅为3个,航空制造业发展目标新增500人,专业点数仅有1个;其次,重点专业领域人才供需关系不平衡,与市场需求脱节。这也说明了没有对市场进行调研,不能及时对市场潜在专业做出预判,缺乏一定的洞察力和预判力。

(二)课程设置学科化,课程体系不健全

目前多数本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太过于学科化,趋同于普通本科教育的学科化课程体系建设,都采用传统的理论知识为主的学习模式。课程内容大多都是注重理论知识,应用性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被忽视,或者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比例相差较大,实践课程的比重还未占到整个课程比重的50%。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没有及时开展,有些专业的课程构建不合理,前半学期为理论,后面为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较少,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三)师资队伍力量偏弱,缺乏双师型教师

目前本科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结构欠合理。有些执教多年的教师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其陈旧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根深蒂固,教学方式不合理,如课堂理论教学时间过长,或者照本念书,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听课效果不佳。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都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科研水平,但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而兼职学校教师的企业技术人员虽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缺乏任教经验,课堂教学效果不高。从整体来看,本科职业院校的教师的结构层次还没有全面完善,且缺乏双师型教师。

(四)实训基地设备落后,实训缺乏保障

本科职业教育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的模式培养人才,其中技能实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很多专业的教学展开都离不开实训基地,例如制造类专业的发展对实训基地就非常依赖。何况现在制造业是国家重点发展对象,实训基地投入较之前要提高,实训项目和设备要跟得上高新技术的需求。但某些本科院校的實训设备和实训基地不符合标准化,相关实训的硬件设施配套没有及时得到更新更换,实训基地不足,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发展进程。而且院校的实训多为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也没有得到拓展和保障。

(五)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单一,缺乏合理科学性

本科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应在职业教育的范畴内进行,而目前采取的评价体系多为普通本科院校的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估组织建设中,评估委员会的构成多为教育领导层级,相关行业和机构的专业人员,教师和学生没有进行参与评价,评估主体单一。其次,质量评价维度单一。对学生的考察和评价没有从多方面、多维度进行,而是更多的注重学生是理论知识掌握的方面,缺乏对学生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考量。

四、优化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对策

(一)调整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本科院校应根据地区产业链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注重企业和产业的紧密结合,全方位开发一些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优势特色专业。市场需求是专业设置的方向标,在这个高新技术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市场岗位人才需求也随之不断更新变化,学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测性,时时勘测和调查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和废除落后的专业和培养新兴专业,满足潜在的市场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

本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体现专业性和综合性的教育体系。所以要改变趋向于普通本科教育学科类型的课程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首先是调整理论课程和技术能力训练的课程比例,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及时开展实践课程,根据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实践操作课程,每周至少两次,或者每半个学期进行实践考察,让学生们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和提高动手的能力。实践出真知,学生可以从中查漏补缺,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内容的进度。再者是课程的设置不仅要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还应开展专业交叉领域的专业理论课程,比如跨专业选修课、跨专业实训课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课程。

(三)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要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和提高专业素养。学校可通过定期开展培训课程、安排教师到企业或者一线生产基地实习和观摩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给外聘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提供教学课堂的培训。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和更新知识储备,潜心钻研业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敢于向专业的高级教师或者企业能工巧匠学习,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二是要完善教师聘任和激励制度。提高本科院校教师的进入门槛,提高教师学历的要求,招聘和吸收实践能力较高的高级技术人员,教师技师之间要加强合作和教学研讨,通过一些实质奖励激励教师深入探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的问题,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四)完善实训基地设备,开展多平台实践模式

学校应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基地实训的配套设施装备,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的需要。可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方式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本科职业院校要联合地方政府,发挥政府统筹协作的功能,把教育资金落实到真正的地方。还要积极和地方企业探讨交流,加强双方合作,依托企业先进的设备、充足的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现实环境的教学。学校不仅要开展校内实训,更要注重校外实训的实施,争取为学生开展多平台的实践模式,全方位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

(五)构建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确保人才目标的实现

本科职业教育的评估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层次的教师和行业相关专家、社会机构的人士,更应有基层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参与,以实现评估的社会化、行业化和科学化。质量评价维度应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仅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从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衡量。可建立一套学生和老师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学生和教师对教学方式和质量的反馈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师生双方可不断进行改进和合作,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钟云华.对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5):11.

[2]卢崇高,季跃东.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34.

[3]曲洪山,杨晓燕.本科高职与技术本科关系辨析[J].职教论坛,2012(34):40-42.

[4]刘以恒,刘明浚.试论大学的自我约束机制[J].教育研究究,1994(05):27-30,36.

[5]石伟平,徐国庆.试论当前中国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57-60.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