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河
在《宁邑宁氏族谱》中,保存了一份完整的《守河南郡伯宁公德政实绩》(以下简称《德政录》)。“守河南郡伯宁公”为宁氏先祖、曾任河南知府的宁之凤(1610-1680)。因清代流行以古代同级官名称呼现任官员,故《德政录》及所附诗文均称其为“郡伯”或“太守”。
在中国传统社会,官员在一地任职期满离任时,当地士民为表敬重和挽留之情,赠“万民伞”、立“德政碑”者并不鲜见。其中有的确有政绩,惠及百姓,受到士民拥戴;有的则并无实绩,却有意操作,a沽名钓誉。此种风气,至清末尤甚,随着清王朝的日渐没落,吏治腐败愈演愈烈,实至名归者愈来愈少,拍马文章却连篇累牍,乃至成了一种普遍的恶习。像清初宁之凤这样,士民以《德政录》为其歌功颂德者并不多见。
宁之凤其人
宁之凤,字德九,山东宁阳人,明崇祯丙子(1636年)科举人,清顺治丙戌(1646年)科二甲进士。他出生于一个耕读之家,书香门第。据《宁邑宁氏族谱》载,宁氏自唐代定居宁阳,其后开枝散叶,遍布宁阳全境,乃至当地俗谚有“无宁不成庄”之说。据《宁阳县志》载,宁之凤之父宁允济,字泽寰,生有七子,有五人成立。在他的苦心教养下,除长子之凤高中进士外,其余诸子亦好读书,并取得某种功名。其中国栋、之鹗为廪生,之麟为庠生,之鸾为廪贡。后世子孙瓜瓞连绵,诗书传家,簪缨不绝,后来又出现过两名进士和多名举人、贡生。
宁之凤“有文武才”(《宁阳县志·宁之凤传》),出仕之初,授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再升虞衡司员外,其间曾奉命治理黄河吕梁口水患;随升营缮司郎中,因督修慈宁宫受到顺治皇帝赏识,御笔亲书其名于廊柱;擢任河南知府,为其主政一方之牛刀初试,政绩斐然;又任陕西分巡关内道副使,因处理羌族疑狱而受人称道;再任浙江分守金衢道参政,成功解除了海盗之患;随升陕西按察使,不仅“廉察属吏,激浊扬清,贪吏望风解组”,还带兵平定了白莲教余党之乱;晋升陕西布政使,为政“务崇宽简,不为苛暴,数年,田野日辟,户口益增,民便其政”(《宁之凤传》)。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康熙帝继位,满族辅政四大臣把持朝政,打压汉臣,宁之凤见朝政紊乱,仕途凶险,遂引疾致仕,前后共在外为官15年。回乡后家居近20年去世,享年70岁,后入祀宁阳乡贤祠。
综上可知,他虽然从政时间不长,但施政有方,所至有声;当其仕途如日中天之际,却能不恋权位,知己而退,不啻為清初政坛的一股清流。
《德政录》概况
宁之凤出任河南知府时为顺治十年(1653年)。当时的河南府以洛阳为治所,下辖14州县。洛阳历来被称为“天下之中”,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时当明清鼎革、天下大乱之后,洛阳已不复往日风采,土地荒芜,民不聊生,且兵匪为患,百业萧条。作为一位深受传统文化陶冶、抱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知识分子,他深知责任之重和当务之急。他从当地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迅速扭转了局面,使社会逐步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得到当地士民拥戴。到任两年多后,当地士子为其整理《德政录》一卷,歌颂其治理成效。
《德政录》以条目编排,共罗列了宁之凤在任政绩凡三十余款,包括辟垦荒芜、修姬公庙、饰尊经阁、修筑城堞、严剔衙蠹、优礼学校、建设仓庾、严禁兵丁、召集流离、谢绝馈遗、惜民膏脂、甘雨随车、矜恤穷民、安置客兵、申冤活儒、严禁火耗、赈贫活众、严饬属吏、严禁悬报、严禁乡约、清裁衙役、轸恤行户、严绝嘱托、盗息民安、重修钟楼、劝民息讼、亲裁文移、禁止宰杀、施药救众、修社稷坛、寻觅狄泉、公余博古等。每款下有若干说明文字,繁简不一,计近3000字,行文粗能达意而已,各款彼此之间亦无紧密联系,可知并非文章高手所精心结撰。
但这一《德政录》应该影响不小。据《宁邑宁氏族谱》附载,为《德政录》作序(叙、引)者有工部尚书刘昌,翰林院侍读学士王无咎,詹事府詹事、侍读学士陈,户部右给事中董笃行,刑科给事中郭一鹗,浙江严杭道副使郭一等6人。据此写有颂诗的有广东道参政郭景昌,工部左侍郎傅景星,苏州府同知傅性良,上江督粮道傅作霖,河南本府僚属包括通判杜浚,推官李树揆,知州丘起凤,知县姚赓唐、翟士模、李恩光、董拱、李同德、郭真儒等十余人。这些人诗文彼此应和,一时风生水起。据刘昌所作《河南太守宁老公祖德政录引》,在京河南籍官员曾委托他将《德政录》上呈顺治帝御览。他们或许与宁之凤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其中溢美之词诚或有之,但应该大抵离事实不远。宁之凤以后数年仕途畅达,也应该与此有关。
宁之凤政绩述略
宁之凤被时人誉为“汉吴公之后第一人”“循良在在拟卓鲁,不让吴公古治平”(郭景昌:《恭颂宁老公祖德政》)。《汉书·贾谊传》称“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卓鲁”为汉朝循吏卓茂、鲁恭,这显然是极高的评价。那么,宁之凤的治行是否名副其实可以与吴公、卓茂、鲁恭等比肩呢?下面将《德政录》及有关资料酌加分类,以循名责实。
1.安抚百姓,恢复生产
战乱之中,生灵涂炭,幸存者“猿啸鹃啼,鸟惊鼠窜,已不识旧家门墙”,流离失所者众,当时“田之辟垦者仅十之二三”。如何召集流离在外的农民回乡垦荒恢复生产,成为当务之急。他到任之后,亲自下乡察看民情,下令召集流民返乡。(“辟垦荒芜”条)当时农民饱受流离之苦,故土之思浓烈。但清初实行屯田制,屯田官吏征税执行的是明朝末年的标准,而且因册籍毁于兵火,屯官为完成任务,避免刑责,便凭空悬报,使在乡者不堪重负,流离者望而却步。宁之凤闻之恻然,下令严禁悬报之风,百姓只需按实有地亩完税,减轻了人民负担,吸引流民陆续返回。(“招集流离”“严禁悬报”条)流民返乡后还面临乡约盘剥,“一枝未栖,派差者踵至;片席未暖,追呼者如雨”,宁之凤“力行严禁”,尽力减轻徭役,“民俱贴枕”。(“严禁乡约”条)
农耕社会,耕牛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但战乱中耕牛被大量宰杀,战后屠宰耕牛之风仍然盛行。宁之凤为此专门下达禁屠令,保护耕牛。民间出现了“卖刀买犊”的风气,渐至耕牛遍野。(“禁止宰杀”条)
时逢大旱,焦土生烟。宁之凤在烈日下率众祈祷求雨。意外的是,竟然真的求来了雨。百姓认为是他“精诚格天”,此雨也被称为“宁知府雨”。(“甘雨随车”条)
为“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贾谊:《论积貯疏》),宁之凤下令禁止僧道募化以及星术、优戏类非生产性活动,使不耕而食、不织而衣者无法存活,尽量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对赌博类活动,更是力行严禁,扭转了社会不良风气。(“惜民膏脂”条)
为恢复市场交易,促进商品流通,宁之凤取消了原来的官办市场管理人员,“不立行户名色,一丝一粒悉照民间,且严禁衙役垄断,不许借官勒索,日中得以安然”。以贸易自由促进了市场繁荣。(“轸恤行户”条)
2.剿匪戢兵,稳定社会
战乱之后,关陕间余匪肆虐。宁之凤本就文武兼备,“即舞剑横槊,亦所娴习”(王天眷:《宁之凤墓志铭》)。他深知匪患不除,难有宁日,到任之初,即着手修筑残破的府城,并实行宵禁,严格排查,做好了剿匪安民的准备。(“修筑城堞”条)时隔不久,宁之凤获悉大股土匪将于元宵节来洛阳抢掠,遂预设伏兵,于城外将其聚歼,斩首三百余级,并清除了城中内奸。小股余匪望风潜逃,从此不敢再来骚扰,一举消除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心腹大患。(《宁阳县志·宁之凤传》)为长治久安之计,宁之凤派出得力员役把守关隘要道,亲自巡查,保证了境内“有鸡鸣而无犬吠”,盗息民安。(“盗息民安”条)
此前本府兵丁约束不严,“骄悍者或掉臂市井,或踉跄街头,小民侧目,莫敢谁何,甚至买物不偿价,妇女不让道,鲸吞虎视,为害地方不浅”。宁之凤严格依法治军,官兵悚然知惧,一改恶习。(“严禁兵丁”条)河洛为秦楚咽喉要道,常有由此过往或暂住的客兵,其宿营强占民房,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致“百姓常怀草木之恐”。宁之凤对此“深心调停,一切刍饷井井有条”,并专门建立了驿馆,最大限度减少了客兵为害。(“安置客兵”条)
3.从严治吏,反腐倡廉
官吏贪腐,自古而然。欲在辖区内倡树公正廉明之风,主官自身的表率作用极其重要。宁之凤从自身做起,谢绝一切馈遗;遇有公益事业,经常带头捐俸。(“谢绝馈遗”条)官员之间碍于情面,互相嘱托,彼此照应,以致影响公正执法。宁之凤刚正不阿,“唯知有朝廷三尺、斯民直道;干谒嘱托,严为谢绝”,秉公执法,“时号孝肃复出”。“孝肃”者,北宋名臣包拯也。(“严绝嘱托”条)对民间纠纷,他劝谕再三,尽量调解解决,避免诉讼,以免遭吏胥、讼师等侵渔;确需告官者,他定期接收诉状,及时审理。(“劝民息讼”条)因为宁之凤处事干练,令行禁止,没有复杂的人情纠葛,杜绝了官场陋习,所以尽管政事繁忙,宁之凤公务之余仍得以“琴调新竹下,读书落花间,临摹二王帖,直欲凌驾晋唐,风流太守今又见之”。(“公余博古”条)
衙门中吏员、胥役互相勾结,盘根错节,阳奉阴违者有之,挂名吃空饷者亦有之,宁之凤了解此情后,一概清查,严行裁汰;(“清裁衙役”条)而对其中上下其手、危害百姓、查有实据者,依法严惩。(“严剔衙蠹”条)为防止胥吏舞文弄墨,瞒天过海,宁之凤对重要文书亲自审阅,以杜其奸。(“亲裁文移”条)旧时上解钱粮,“由县到郡,一番称兑,即有一番火耗”,层层加码盘剥,百姓不堪重负。“公念二月丝、五月谷,尽是百姓心头肉,一切火耗,严行蠲免。一时竟无敢言常例者。”(“严禁火耗”条)凡此种种,使官场风气为之一变。“群尹并诸佐领、散员各知自爱,无不恪遵。”闾阎有颂曰:“十四诸侯遵令甲,一千里路逢阳春。”(“严饬属吏”条)
4.振兴文教,培育人才
历史上洛阳是人才荟萃之地,但战乱之后,斯文扫地,士子流散,宁之凤下令恢复府县学校,召集士子,“给灯火赀”,并“进而课之,提铎不倦”,督促学习。流散的士子又被重新聚集于读书科举的轨道,使洛阳重现了“甲第蝉联”的盛况。(“振兴文教”条)为营造文化氛围、美化城市容貌,他还维修了周公庙(“修姬公庙”条)、装饰了尊经阁(“饰尊经阁”条)、重修了钟鼓楼(“重修钟楼”条)、翻新了社稷坛(“修社稷坛”条),使之焕然一新。对士子的优秀文章,他亲自予以品题,被品题者视为殊荣:“一经宁公品题后,谁道文章不值钱!”(“优礼学校”条)
洛阳东北旧有狄泉,一名莲花池,相传周王子虎会群侯于此,为洛城内水所汇,历来被认为是洛阳文脉所系。但明代因在此修建藩王府,泉池被掩埋,时人已不知其处。宁之凤通过查考府志、勘察地形,确定了其大致方位,命人寻觅此泉,以复天中胜境,并维系洛阳文脉。《德政录》编定时,狄泉虽尚未复原,但却给洛阳士民以很大鼓舞,有人预撰对联云:“莲花座上看太守,清泉池畔裕清风。”(“寻觅狄泉”条)
在执法实践中,宁之凤也充分体现了对士子的尊重和爱护。洛阳属邑有生员叫郭九鼎,因“才多疏狂,不谨小节”,被人罗织罪名堕入法网;为赎罪蒙受重罚,但倾家荡产仍无法凑够赎金,被迫卖掉女儿,勉强缴纳。宁之凤接手此案后,“恻然悯之,出俸金赎其女”,并进一步为他平反了冤案。(“申冤活儒”条)
5.注重公益,扶危济困
崇祯十三年(1640年)洛阳大饥荒,斗米万钱,“百姓南走越、北走胡,处处逃亡惊梦蝶;生无养,死无葬,哀哀嫠妇泣秋鸿”。随后战乱,民不聊生。宁之凤深知天灾难免,必须早做准备,以丰补歉。为此他率先捐款,建起备荒仓库。每年以新易旧,青黄不接时,便放粮接济贫民,收成后返还,避免了其外出逃荒要饭。(“建设仓庾”条)他还设立了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等无依无靠者,并经常前去视察慰问。(“矜恤穷民”条)他到任第二年,洛阳一带喜获丰收,但外地饥民来此就食者却“流亡载道,鹄面鸠形”,十分可怜。宁之凤对这些人“多方安辑”,并设立煮粥场,避免了饥民饿死。(“赈贫活众”条)为解决百姓求医问药的困难,宁之凤还“为之捐俸金以易药饵,博施济众”。(“施药救众”条)
综合以上,可知宁之凤作为地方主官,的确做到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符合历史上循吏的标准。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精心施政,多方发力,使洛阳一带由乱到治,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洛阳一度成为文人笔下的“黄(霸)之颍川、龚(遂)之渤海”(王无咎:《河南太守宁老公祖德政录序》。按:黄霸、龚遂均为汉代名臣,以治理地方成效卓著知名),士民对其感恩戴德,看来绝非无由。在《德政录》及所附诗文中,作者们无不对其期以远大,认为他将来有望宰辅之位。
《德政录》的价值
1.可以作为了解、研究清初社会的资料
《德政录》各款所记宁之凤从政实绩,尽管其中很可能不无夸大之词,但毕竟是当时社会真相的折射。阅读这些具体、原始的资料,比起正史中的官样文章,更觉生动鲜活。如能去伪存真,善加利用,并与其他资料互为印证,对研究清初社会政治尤其洛阳地区的历史,将能起到补史料之缺的作用。
2.可以作为洛阳地方文化建设的参考
方志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但受体例及编者的官方立场所限,许多具体的材料难以进入其视野。像宁之凤《德政录》这样涉及社会人生、历史文物等众多方面的资料实不多见。如能将其纳入研究视野,作为参考,对当今的地方文化建设自然有利无害。
3.可以作为各级官员从政的借鉴
宁之凤任河南知府期间,清朝尚未完成统一天下的历史任务。而明末开始的战乱和饥荒,给当时社会造成了严重创伤。此时的洛阳百废待举,官员施政的难度绝非社会稳定时期的太平官可比。宁之凤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迅速扭转局面,其施政方略应确有可取之处。
——————————————————————
作者单位:山东外事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