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维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自2009 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两大系统联名发布《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以来,校园足球逐步进入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发展阶段[1]。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校园足球在制度体系建设、青训体系建设、后备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等层面取得重大成就。 与此同时,我国对校园足球的相关研究也在近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当前校园足球进入2.0 时代的大背景下,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是十分必要的。 所以,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V 软件,以 CNKI 数据库中的 CSSCI 文献(2010~2020)为样本,梳理我国近十年来校园足球的研究热点与研究特征, 并且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以期为校园足球后续的发展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本研究以CNKI 数据库中的文献资料作为数据来源,设定检索条件进行高级检索。 检索篇名:校园足球;时间跨度:2010年 1 月 1 日~2020 年 3 月 15 日;检索时间:2020 年 3 月 15 日14 时;来源期刊类别:CSSCI。 手动剔除非研究性文献,共检索有效文献179 篇。
本研究采用Drexel University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陈超美博士所研发的 CiteSpace Ⅴ(5.6.R2)软件。 从 CNKI 数据库中将有效文献以 “Refworks” 导入 CiteSpace 中进行格式转化并新建 “Project”。 将时间切片(Time Slicing)设置为 2010~2020,将时间分区 (years per slice) 设置为 1。 根据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与之相匹配的最佳阈值,对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视化分析。
对于作者的研究可以把握学科科研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对于科研活动的管理、组织、协调以及引导都有着积极的意义[2]。笔者将根据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以及发文数量2 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作者进行分析。
从图1 中可以看出, 目前存在的相对密切的合作群体分别是以毛振明、张廷安、李卫东、龚波、吴丽芳等人为主要核心的研究网络。 然而从整体来看,我国校园足球领域的研究者虽然众多,但是在图谱中非常分散,节点连接较少,孤立点较多,证明我国这段时期内该领域研究合作网络还未完全成形,各学者之间在学术合作研究层面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十年以来, 在CSSCI 类别期刊上发文量较多的研究作者有毛振明、张廷安、龚波、李卫东、董众鸣、吴丽芳、杨献南、何志林等人。其文章产出接近该时期总体发表量的30%。同时具有研究时间跨度大、研究内容丰富、发文质量高等特征。 特别是在近5 年来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建设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活跃度较高。 这些可以充分说明这些学者对校园足球领域进行了长时期、多方面的深刻研究,他们对于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1 关于校园足球研究的作者共现图谱
从图2 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可以看到, 其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构建相对零碎,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受领域内各学者之间合作交流不够充分的影响。 其中3 大合作群体分别是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为中心建立起来。 除此之外,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连线较少,交流合作不够密切,甚至大多研究机构处于一个完全孤立存在的局面,如沈阳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 而这种相对碎片化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校园足球领域的深度发展和长足进步。
研究成果数量方面,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在该时期内处于领先地位。 这也反映出这两大机构在校园足球领域具有相对深刻且较为前沿的研究。 所以,各研究机构可向他们寻求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 跨机构合作能够促进研究资源优势互补和知识交流共享,从而有效提高研究成果产出以及影响力[3]。
图2 关于校园足球研究的机构共现图谱
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和教育的组成部分[4]。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校园足球的研究始终分不开体育教育及学校体育。 经过整理,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有校园足球在体育教育或学校体育中的功能、价值等研究、校园足球的教育育人本原思考、某地中学生校园足球开展现状等。 除此之外,由于 “校园足球”“体育教育”“学校体育” 3 个关键词概括性较高,它们也同时大量穿插于制度构建、竞赛及青训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足球文化等主题的研究之中。
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不仅要考虑的可持续发系统内外要素的关联与促进, 同时又要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协调统一[5]。 该主题涉及面较广、现存问题较多、体系较为复杂。 所以长期以来,校园足球持续发展问题有着较高的关注度。 各学者也为解决相关问题,提出大量的对策建议。 蒲鸿春[5]基于熵值法构建了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且认为推进校园足球市场化、拓展校园足球发展多元化路径、 增强整个系统的有序性和协调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王志华等[6]建议应该拓宽生存渠道、完善培养机制和制度建设、培育校园足球文化、融入科技力量等。 上述研究无疑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但更重要的是要联合社会、政府、学校等多方面做出实际行动,一起协同促进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截止2019 年底,已在全国38 万中小学中遴选认定27 059 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与此同时,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研究的热度持续上升,尤其是在2018~2019 年,研究数量较之前成倍数增长。 具体内容包括校园足球的退出机制研究、建设路径选择研究、管理模式及方法研究等。 当前,虽然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地域与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待解决。
近些年来, 随着中国和其他国家校园足球交流合作的增加,对国外校园足球的研究也渐渐成为热点。 其大多聚焦于日本、德国、英国这3 国的相关研究。 各学者对不同国家校园足球的代表性研究如下。 日本:李云广[7]、孙一[8]等人通过对日本校园足球的研究,基于训练模式、竞赛体系等方面对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给出借鉴参考;德国:毛振明[9]、袁田[10]等人从培养模式、体育资源、社会力量等角度出发,深度剖析德国足球人才的培养路径,认为可以以德国为参考样板,突破我国校园足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现存的困境。 英国:陈洪等人[11]将英国校园足球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得出 “校园足球的发展应突破学校教育的藩篱”“校园足球发展需要政府政策与社会力量的支持”“创新校园足球发展的管理模式” 3 个结论。 对于以上3 国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人才培养、竞赛体系、制度建设、青训构建等方面。 而经过时间以及实践的证明,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对我国的校园足球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可见,我国在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立足中国本土,吸收他国经验,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图3 我国校园足球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校园足球研究的关键词统计(频数≥5)
十年来,可持续发展、体育强国、足球振兴等关注度持续上升,逐渐成为校园足球研究的热门领域。 充分佐证我国校园足球建设与研究是基于中国现实,深深植根于祖国大地的。 比如中国特色青训体系中的 “满天星” 训练营、校园足球与体育强国建设等,都与国家战略、改革进程、总体目标所相契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期盼所在[12]。 校园足球在未来必定会是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关键支撑点。 基于此,校园足球领域学者们需放眼世界,立足中国,认清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足球研究体系。
2010 到2020 年,我国校园足球的总体研究方向逐渐精细明确。 在前3 年,总体来说我国校园足球研究方向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笼统,涉及面较窄。 大多都集中于体育教育、学校体育、青少年等较为宏观的层面。 自2014 年开始,我国校园足球的研究数量大幅上升,且划分更加细致明确,涉及到国家战略政策、训练体系构建、校园足球改革、国际交流合作等多个模块下的精细方向。 从整个的演化过程来看,我国校园足球研究方向呈现出逐渐细化的大趋势。 而这样的趋势不仅可以拓宽校园足球研究的广度, 更是在挖掘校园足球理论研究深度上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经过分析发现,在早期阶段(2010~2014 年)大多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研究,特别是上海、新疆、河南等地区出现频次较高。 如对于上海市校园足球 “一条龙” 培养体系的相关研究[13]、临颍县校园足球发展工程的相关研究等[14],都是立足于中国区域性的研究视角对当时校园足球的发展现状、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 到了后期阶段(2015~2020 年),一些以国际化视角进行校园足球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 学者们针对各个国家校园足球的优势, 从不同角度出发做出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国家分别为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 研究内容包括 “中英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方略探析”[15]“加拿大免费脚丫活动”[16]等。 从本土到全球,学者们逐渐以国际化的研究视角看待校园足球相关问题, 从各个足球强国中汲取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与发展思路, 为我国校园足球的建设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2019 年11 月29 日,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在教育部召开。 在会议上提到,我国校园足球建设已经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校园足球工作进入2.0 时代。 完善我国校园足球制度是校园足球2.0 时代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 “八大体系” 行动计划》制度建设。 全国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宝生也提出 “要找差距、补短板,认清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查找制度上的漏洞,发现管理上的不足。 ” 校园足球的机制创新和制度改革完善是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根本保障[17]。 因此,从当前校园足球新阶段的发展需要出发, 其制度建设会是未来校园足球领域研究的一个侧重点。
青少年足球人才上升道路通畅与否是我国校园足球建设的关键点之一, 同时也是我国优秀校园足球人才以及家长群体面临未来道路选择时重点考量的因素之一。 虽然各地方均在积极探索区域内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对口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但未出台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升学录取时合理流动的具体细则, 尤其是高中升大学时未见到过有明确导向作用的指导性意见[18]。 而单一、狭窄、不明晰的上升通道,可能会造成校园足球人才 “无处可去”、职业足球 “无人可用”,社会足球 “无人肯干” 的困境, 从而极大程度上影响我国足球事业的整体发展。 当前校园足球人才成长道路建设虽取得初步成效,一批足球人才因此进入国内顶尖高校就读,但此项工作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存有大量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如升学制度、转学制度、运动员选拔制度、运动员跟踪监测制度、补偿奖励制度、就业制度和风险防控制度等[19]。 基于此,进行校园足球人才成长道路的相关研究将会是未来研究的一大趋势。
2019 年3 月,教育部决定开展足球特色幼儿园试点工作;2019 年7 月, 国家聘请英国专家为首批幼儿校园足球师资进行知识技能培训;2019 年年末教育部提出 “要筑牢校园足球的版图,抓住3~6 岁幼儿运动习惯的养成”;2020 校园足球重点工作指南第九条再次强调幼儿足球建设,同时准备在2020 年再创建3 000 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 这些政策动态为促进幼儿校园足球发展增添了极大的动力, 同时也说明幼儿校园足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幼儿足球不仅可以提升孩子们的身心素质, 而且也可以有效扩大我国足球人口基数和未来足球人才储备数量。 发展幼儿足球,无论对于幼儿本身,还是对于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发展价值和现实意义。 所以,基于近一年来的政策动态以及幼儿足球实际的作用价值,幼儿校园足球会逐渐成为校园足球研究的重要领域。
1)研究作者及机构方面。 张廷安、毛振明、李卫东等人是我国校园足球领域活跃度较高的研究学者。 但学者与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方面还有待加强, 仅形成了部分小范围合作群体;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在该时期内的校园足球领域研究具有绝对的影响力,其论文产出量多、内容质量高。 但整体上的跨机构合作较少,机构合作网络较为零碎。
2)研究热点方面。 我国校园足球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体育教育、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特色学校建设、国外校园足球研究。 这些研究热点与我国校园足球的建设实际情况、现实需要相契合。
3)研究特征方面。 该时期内的校园足球研究主要有3 大特征,分别是 “中国特色的校园足球研究体系初步形成”“研究方向逐渐细化”“研究视野逐步国际化”。
4)研究展望方面。 根据分析,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校园足球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人才成长通路研究以及幼儿校园足球研究。 这3 个方面将会成为校园足球研究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