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裹挟中纠结与妥协:家长教育焦虑现状的质性研究

2020-08-20 15:06常秀芹靳小玲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子女家长孩子

常秀芹,靳小玲,董 伟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当前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症”已成为一种“群体性焦虑”[1]。《2016年度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指出,家庭中的教育焦虑问题不可忽视,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教育焦虑情绪,其中20%有中度焦虑,7%有严重焦虑[2]。那么,家长教育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影响因素有哪些?家长是如何应对的?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本文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与讨论。

教育焦虑指父母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因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因素以及外在支持系统缺失等原因而产生的一系列反常心理现象,如焦灼、紧张、不安、忧愁、恐慌等[3]。家长的教育焦虑不仅单单指向学校教育,还指向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4],如安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婚恋观教育等多个方面,本研究中“家长教育焦虑”指向所有干预子女成长的教育活动。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者

对于质性研究来说,研究者自身就是最重要的研究工具。研究者的主观要素可能影响研究过程和结果,需要拥有专业的训练背景,也应该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5]。为了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本研究由跨专业研究者构成,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并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二)研究对象

结合方便抽样和目的抽样,从山西省、河北省两地选取了12名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保密性原则,以英文字母A、B、C、D、E、F、G、H、I、J、K、L对研究对象进行编码。研究对象的人口学信息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人口学基本信息

(三)资料收集与处理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收集一手资料。为了激发研究对象的分享动机,研究者以家长教育焦虑为核心议题,拟定了开放性的访谈提纲,与研究对象进行了有弹性、平等的深入交流,并在征求受访者同意后全程录音,最终整理了59 961字的访谈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质性分析。

二、研究结果

对访谈材料进行反复梳理与分析后发现,家长教育焦虑产生与社会环境变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一)家长被环境裹挟逐渐产生教育焦虑

1. 家长教育焦虑的特点

在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子女年龄从1岁至21岁,家长文化程度从初中到博士,家长居住地既有乡镇又有城市。访谈中,他们均表示有一定程度的教育焦虑。为了从家长的个性描述中提取共性元素,认识当代家长教育焦虑的实质,研究团队对访谈材料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发现家长教育焦虑呈现持续性、阶段性和差异性。

第一,持续性。是指家长教育焦虑不是在短期内产生和消除的,而是自子女出生后持续存在,并因新闻报道、攀比心理、挫折性事件等因素影响而加强。如在问及对子女教育焦虑的时间范畴时,H女士表示:“我每天陪伴她学习,每天都焦虑。”G女士表示:“是常态性的,因为要天天看着她,就天天担心。”

第二,阶段性。是指家长教育焦虑在子女成长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和强度。子女3岁之前,家长教育焦虑主要集中在安全、身体发育、性格培养等方面。儿子1岁的J先生表示:“我现在特别在乎的是他的安全,平时他走到一些我认为不安全的地方,我甚至会打他。我有时候总会去想孩子出门会不会被车撞了,会不会摔了,因为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所以非常焦虑。”子女学前至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家长教育焦虑主要集中在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兴趣开发、社会交往等方面。儿子5岁的D女士表示:“现在他还小,我最担心他性格和交往能力,因为他太内向了,像个小女孩一样,我会刻意地培养他这方面。”子女小学高年级至高中阶段,家长教育焦虑最严重,主要集中在考试和升学方面。“小学尤其是高年级的时候,焦虑就比较明显了,因为她那个时候学业压力大了,也要面临第一次择校了。”子女上大学以后,家长教育焦虑主要集中在专业选择与适应、就业、婚恋等方面。“她现在恋爱了,就会有其他方面的焦虑,担心这个男孩对她好吗?将来婚姻会幸福吗?反正就是太多焦虑了。”

第三,差异性。是指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因家长文化程度的差异、城乡差异和孩子性别差异等因素而不同。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比文化程度低或者虽然文化程度高但是艺术类专业家长,存在更多学习文化课方面的焦虑。身为名校硕士的家长H,为了帮孩子放松,会给孩子请假带孩子短途旅行:“我不担心她落下课程,怎么会呢?自己补习一下就好了。”身为艺术类专业的家长F表示:“我文化课功底就不太好,但我觉得孩子怎么着也得比我强啊,现在语数英三科补习班都上着。”城市家长比乡镇家长焦虑程度高。乡镇家长在问及教育焦虑时大都会用“有一点”“不是很严重”等词汇,而城市家长会用“担心”“焦虑”“怎么能不焦虑呢”等语句;男孩子家长比女孩子家长焦虑程度高。“我对儿子的教育要比女儿更激烈,我也更焦虑,因为他以后要养家,必须有担当、有能力。”

2. 家长教育焦虑产生的原因

在谈及教育焦虑产生的原因时,很多家长流露出无奈的表情,除了个别家长归因为存在自身是易焦虑体质、子女性格不好等因素外,大多数被访者都认为是被环境所“绑架”。

第一,同伴压力是产生家长教育焦虑的直接原因。这里的“同伴”既包括孩子的同伴,也包括家长的同伴。同伴间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比较,无形中为家长的焦虑加码。“我开始也想着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顺应天性,但是一到三四年级,就发现身边的孩子都学这个学那个,不由得就紧张了。”“家长都有虚荣心,出去互相都会问孩子考得怎么样,就是在咱们单位这个小群体里,每年高考大家都会关注谁家孩子考得怎么样。”

第二,不良信息源是产生家长教育焦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关于家长教育子女的知识并没有得到统一和普及,甚至有一些并不合理的教育理念被大肆鼓吹,导致家长无法掌握必要且正确的教育知识、技能,遇到问题只能干着急,甚至在一个家庭中不同的家长信奉不同的教育理念,还会导致家庭矛盾,进而增强教育焦虑。“你说我该怎么办啊?反正我家孩子就特别不听话,从来不听我的话,我也是控制不住自己就冲他发火,也打过他。”“在我家,姥姥、奶奶、妈妈和我四股力量,教育小孩儿时都不统一。反正现在烦心事儿特别多,自从有了孩子,跟我老婆的矛盾,比以前那么多年加起来都多。”另一方面,媒体关于未成年人恶性事件和所谓的成功教育案例的报道,也会引起家长的焦虑。“总见新闻说,小孩儿出什么事了,校园暴力了,我就特别紧张。”

第三,校外教育的畸形发展是家长产生教育焦虑的重要原因。首都师范大学康丽颖教授认为,校外教育缺乏必要的政策和相应的监管,学术界在研究中也对此保持沉默。在实践领域,名目繁多的补习班却异常火爆,吸引了众多儿童和少年,占用了中小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6]。校外教育本应更多地针对青少年个性发展、潜能开发、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活动,与校内教育互补,但如今却大都以校内教育为基础和依据,沦为学业补习、互相攀比的重要场所。“当所有的孩子都报预科班,你没报,一开学你的孩子就是倒数第一名。”“别的孩子都多才多艺,你要是不逼着孩子学点什么,他也会没自信的。”

第四,社会竞争异化是产生家长教育焦虑的根本原因。社会竞争本没有错,但在大环境的逼迫下,许多家长将增强社会竞争力简单地等同于提升学业成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学习重要,在他的整个人生发展中,可能只有学习成绩能决定他的人生走向。”北大教授渠敬东认为:竞争的精神涉及各个领域,从幼儿园开始上辅导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儿童到成年每一个阶段、每一段生活里的时间都被强行地挤压与规范化。无所不在的丛林中,每个人必须在每一刻胜出才能胜出[7]。家长将子女幸福、自身荣耀甚至家族兴旺发达都压在子女的学习成绩上,焦虑愈演愈烈。有家长感叹:“焦虑来自压力,希望孩子以后能自己撑起一片天。”

目前,年轻父母因为多种原因,不能亲自带孩子,导致自己的育儿理念无法实现;一些家长自身不成熟、不自信;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等等。此类社会和个人因素,也是造成家长教育焦虑不容忽视的原因。

(二)在裹挟中的纠结与无助

家长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充满同伴压力、不良信息源、校外教育畸形发展、社会竞争异化的场域中,他们只有三个选项——忽略、恰当应对和焦虑。想逃避,忽略现实场域中的压力和影响,却又不敢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所以陷入无限纠结。“我虽然希望我儿子能快乐的长大,但真的学习成绩好的能看到更好的风景。”“我特别矛盾,我很反感补习班,但上班累了一周了,周末也得陪孩子去上课,不去就意味着她跟同龄人相比落后了。”最终以焦虑收场。想要恰当应对,却又没有掌握恰当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无法正确、有效地干预子女的教育,所以陷入无助的状态。“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不像你们一样有文化。”最终也以焦虑告终。可以看出,摆在家长面前的三个选项,其实最终都指向焦虑。

家长在日益增强的教育焦虑情绪中找不到出口,也会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缓解:“我会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让孩子发现”“我会尝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出去聚会”“我会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书”“我一般会向老公发泄一下,还会找有孩子的同事交流经验”“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有时候整晚都睡不着,我会上网查”。但是事实很快就会证明,这些方法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只要身处这个场域,家长个人缓解焦虑的一些方法都无异于隔靴搔痒。于是,家长在日积月累的焦虑、尝试解决、措施无效的循环中,就会感到无助甚至是绝望,因此大多数被访者都表示,教育焦虑没有办法缓解。

(三)在无望中选择妥协

教育焦虑作为家长必然产生且无法回避的一种消极情绪,一方面影响家长的精神状态。“孩子考试没考好的时候,我就心情特别不好,总是想自己没教育好孩子,孩子也不是特别努力。”更重要的是会迫使家长选择向现实妥协,引发不恰当的教育行为。

在提及关于上补习班的问题时,家长们表示:“我闺女从五年级开始,各种补习班上得特别满,因为她同学恨不得从一年级开始,周六周日不闲着,晚上也补习”“不能说是多有效,但他到了补习班至少做的题也会多吧,多少管点事,得去上”“我家孩子在初中的时候,请过一对一的辅导老师,费用挺高的”。在问及学区房问题时,家长们表示:“有钱了,会给孩子买的”“我都想给孩子办北京、天津户口,别说学区房了”。在问及陪读时,一些家长表示“没必要,家庭生活也很重要”,但更多的家长则表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在问及高额教育费用时,家长们表示“我自己可以勒紧裤腰带,只要他需要”,“看什么方面吧,像是出国留学,开阔眼界,多花点钱也是值得的”。

(四)形成恶性循环

家长对环境的妥协,最突出的表现为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不断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这种行为不仅会加强自己、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教育焦虑,还会再次恶化教育环境。

图1 家长教育焦虑产生与发展循环图

一是增强同伴压力。“大家就是互相影响,班里一个人请了一对一的辅导老师,其他人也就想请”。二是加剧不良信息源的产生。“可能因为大家都关注吧,现在关于家长教育孩子的公众号越来越多。”三是加剧校外教育畸形发展。“不补课不行,光靠学校那点时间吃不饱。”四是助推社会竞争异化。“我以前也想着,全面发展吧,但现在你看,人家评价孩子都是看成绩,谁能看到交往能力、尊老爱幼啊什么的。”

于是,家长教育焦虑藉由一系列不恰当教育行为,恶化教育环境,反过来也加剧家长教育焦虑程度,周而复始,陷入困局。形成了社会环境压力大——家长产生焦虑——家长进行不恰当教育行为——增强社会环境压力——加剧家长教育焦虑的怪圈。具体如图1所示。

三、讨论与建议

研究发现,家长教育焦虑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弥漫在每一个有婴幼儿或青少年子女的家庭中,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家长们也大都能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尽力去改变。但是家长教育焦虑,看似发生在家庭内部,却源于社会竞争,涉及体制内教育、校外教育,牵连教育资源分配、房地产管理、户口流动等多个方面,单凭,家长、家庭的努力是不够的。所以,解决家长教育焦虑问题,应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言,“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工作体系”[8]。

家长进行自我成长是根本。打铁还需自身硬,家长作为教育焦虑的主体,进行有效的自我成长是抵御负面情绪和不恰当行为的根本。家长之所以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不能坚持教育儿女的初心,一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不能坚持自我;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教育知识,不能够正确看待教育现象和教育评价,认识不到适当焦虑的合理性;三是没有掌握恰当的教育方法,以至于作出不恰当教育行为。因此,家长们都应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自我成长,为子女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然而,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愿意主动做这样的改变,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强制性干预。笔者认为,让每一个准爸准妈获得“家长资格证”是一个可能的办法,能够倒逼家长不得不进行学习和成长。

学校建立家长课堂是基础。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蕴藏在学校里,都掌握在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者手里,但因为缺乏有效的传播机制,这些知识和经验不被家长掌握。所以,学校应该承担起家长教育的重任,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应该专门开设家长教育课程,让家长有途径学习正确的教育知识,认识到子女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即将面临的教育问题,并且掌握与子女交流、缓解自身焦虑的方法。江苏省借助学校和网络资源,开办了很多家长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笔者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将学校家长课堂制度化、专业化。

社会净化信息源是关键。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许多网络、自媒体平台都站出来对家长指手画脚,将复杂的教育知识绝对化、简单化,仿佛谁都可以教家长怎么教育孩子。种种有关教育的言论,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有被研究证实的也有胡编乱造、断章取义的,有出自教育专家的也有源于商业推广的,它们真假难辨、杂乱无序甚至互相矛盾,家长们无所适从,只知道自己好像做得不对,于是更加焦虑不安。有的媒体,为了提升关注度,利用家长的教育焦虑,大肆渲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一些极端事件,获得关注度、提升点击率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而非进行合理的教育引导。所以,加大对网络中所谓的“教育专家”、自媒体等传播媒介的监管力度,只传播值得传播的、正确的教育言论,只传播经过筛选的恰当的教育类新闻,供家长参考。

政府加强教育监管,是保障。家长教育焦虑问题绝不是某一个家庭或某一个地区的问题,也不止关乎家庭和学校,还涉及校外培训机构、教育资源分配、户口流动、住房政策等多个方面。因此,要想彻底改变家长教育焦虑的现状,还需要政府从大局出发,全盘考虑,协调好各个相关系统,为家长解除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受到的种种裹挟。政府不仅要加强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还应引导校内外教育资源共享与互补,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限制学区房的商业炒作等。

猜你喜欢
子女家长孩子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