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分析

2020-08-20 06:27成姝雯胥馨尹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年龄组死亡率发病率

成姝雯 董 婷 曾 晶 胥馨尹 邓 颖 张 新

恶性肿瘤又称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1 808万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和956万死亡病例[1],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392.3万例,死亡约233.8万例[2]。恶性肿瘤死亡为第一死亡原因,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3%[3],且近些年来,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呈持续上升态势[4]。

四川省肿瘤登记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盐亭县,2008年参与国家肿瘤登记项目,2015年四川省要求所有县区开展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四川省肿瘤登记中心设立在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省的肿瘤登记工作计划、实施方案、质量控制和评价标准,负责肿瘤登记数据审核、质量控制和统计分析,定期汇总和分析登记资料,发布全省肿瘤登记数据。本研究根据2018年上报的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分析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2015年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情况和主要癌种的流行现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8年各登记处上报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户籍人口中,被诊断新发和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数据,户籍人口数据来源于四川省公安厅。

1.2 数据审核及质控

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5],参考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国际癌症登记协会(IACR)对肿瘤登记数据质量的相关评价标准[6],对全部上报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有效性和时效性进行审核与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病理诊断比例(MV%)、只有死亡证明书比例(DCO%)、死亡发病比(M/I)以及登记处的历史发病率变化趋势等主要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纳入登记数据质量达到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质量分级的B级及以上登记处数据,计算各恶性肿瘤分性别、年龄组和城乡发病/死亡粗率、标化率、累计率(0~74岁),以及前10位恶性肿瘤情况。中国人口标化率(简称中标率)采用2000年全国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世界人口标化率(简称世标率)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进行标化计算[7]。数据分析采用SAS 9.4软件。

2 结果

2.1 数据纳入情况

根据数据质量审核,质量达到要求的登记处共有24个(其中城市点9个,农村点15个)。共覆盖户籍人口13 157 459人(其中男性6 676 861人,女性6 480 598人;城市4 419 888人,农村8 737 571人),占四川省户籍人口的14.43%。登记处合计的质控评价MV%为64.65%,M/I为0.69,DCO%为1.81%。

2.2 总体发病情况

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2015年恶性肿瘤新发病例33 698例,其中男性20 271例,女性13 427例;城市地区11 816例,农村地区21 882例。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256.11/10万(男性303.60/10万,女性207.19/10万),中标率为169.39/10万,世标率为167.96/10万,累积率(0~74岁)为19.51%。城市地区发病率为267.34/10万,农村地区为250.44/10万(表1)。

表1 2015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总体发病情况

2.3 年龄别发病率

2015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在0~39岁处于较低水平,40岁以后快速升高,在80~84岁年龄组达到高峰,85+岁年龄组发病率有所下降;男、女性年龄别发病率的年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50岁后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20~24岁及40~49岁年龄组农村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城市,其他年龄组城市地区的发病率均高于农村(图1)。

2.4 前10位发病情况

2015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发病第1位为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21.60%,发病率为55.32/10万,中标发病率为35.19/10万;其次为肝癌、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79.49%。男、女性发病首位均为肺癌,男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86.85%,女性占80.51%。城市和农村地区发病第1位仍然为肺癌,城市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73.76%,农村占83.61%(表2)。

图1 2015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年龄别发病情况Figure 1 The age-specific incidence rate of malignant tumors in registration areas of Sichuan,2015

表2 2015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发生情况

2.5 总体死亡情况

2015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报告恶性肿瘤死亡23 103例,其中男性15 457例,女性7 646例;城市地区7 862例,农村地区15 241例。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175.59/10万(男性231.50/10万,女性117.98/10万),中标率为112.14/10万,世标率为111.73/10万,累积率(0~74岁)为12.62%。城市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177.88/10万,农村为174.43/10万(表3)。

2.6 年龄别死亡率

2015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在0~39岁处于较低水平,40岁及以后快速升高,在8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男、女性年龄别死亡率的年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1岁后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65岁后城市地区的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图2)。

2.7 前10位死亡情况

2015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死亡第1位为肺癌,占全部癌症死亡的25.05%;死亡率为43.99/10万;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5.08%。男、女性死亡首位均为肺癌,男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90.04%,女性占83.69%。城市和农村地区死亡第1位仍然为肺癌,城市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1.96%,农村占86.75%(表4)。

图2 2015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年龄别死亡情况Figure 2 The age-specific mortality of malignant tumors in registration areas of Sichuan,2015

表3 2015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表4 2015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3 讨论

恶性肿瘤是第一死因,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肿瘤登记是以人群为基础,系统地收集某一地区全人口中每一例恶性肿瘤病例的发病和死亡相关资料,本次分析涵盖约1 316万人口,占四川省人口14.43%,具有一定的省级代表性。

本研究显示,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发病率为256.11/10万,中标发病率为169.39/10万,中标率低于全国水平(190.64/10万),与西部地区水平(175.50/10万)接近[8],低于天津、江苏等沿海省份[9-12],高于云南、湖南[13-14];粗死亡率为175.79/10万,中标死亡率112.14/10万,中标率高于全国水平(106.72/10万)和西部地区(103.55/10万),高于浙江、湖南等省份。可能与四川省处于西部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有关,且纳入本次分析的农村点较多,癌症谱主要以死亡率较高的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系统癌症为主,因此死亡率高于全国和其他省份。提示四川应加强癌症的早诊早治,尽早发现癌症病人,尽早治疗,从而减少死亡率,增加5年生存率。

男性中标发病率是女性的1.45倍,远高于全国和天津、浙江等地。男性中标死亡率是女性的2.03倍,略高于全国及其他省份,可能与癌谱差异有关。城市地区发病和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城乡差距有扩大趋势,提示城乡癌症负担存在一定的差异。

2015年四川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在0~39岁处于较低水平,40岁以后快速升高,发病率在80~84岁年龄组达到高峰,死亡率在8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65.56%的发病和87.93%的死亡发生在50岁及以上年龄组,提示50岁以上人群是恶性肿瘤的高发人群,应针对其开展健康教育、早期筛查等综合防控工作。

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女性乳腺癌为四川省的主要恶性肿瘤,男、女性的发病首位均为肺癌。与全国及部分省份不同,女性首位为肺癌而不是乳腺癌,可能与四川省乳腺癌筛查覆盖范围较小有关,提示应加强女性乳腺癌筛查项目。肝癌为四川省发病第2位,而全国发病顺位为第5位,可能与四川省为盆地、气候潮湿、喜食辣椒等生活方式以及食品易受到黄曲霉素污染有关。食管癌是全省第3位,而全国为第6位,可能与盐亭县及周边县区(占本次人口的11.18%)食管癌高发地区有关。提示四川省应针对高危人群及重点癌种采取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

综上所述,四川省恶性肿瘤负担较重,居民尤其农村地区健康意识薄弱,因此需加强癌症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癌症防控核心知识及健康意识,减少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的暴露,针对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加大肺癌、肝癌、上消化道癌、乳腺癌等癌种的早诊早治项目开展范围,从而减少恶性肿瘤的危害。

猜你喜欢
年龄组死亡率发病率
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显著降低糖尿病死亡率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重庆每小时10人确诊癌症 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
高原地区736例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分析
2005年与2010年黑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