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
“第一茬种圆白菜,第二茬种架豆,第三茬可以种冬菠菜,也可以种小葱。单种架豆,一亩地的纯收入就有1.5万元,一个大棚的收入就比大田种玉米涨了快30倍。”7月23日,站在自家承包的架豆大棚外,河北省赤城县大海陀乡龙把石村党支部书记只河云说。
只河云的架豆大棚坐落在大海陀乡光梁洼—高栅子沟,这是一条长10公里、面积2148.84公顷的狭长沟域。正值夏日,沟域两侧山脉逶迤,林木苍翠,一条硬化路连缀起散落在山沟里的4个村庄。
作为河北省14个环京县区之一,赤城山地面积大,河谷纵横,分布着大小3000多条沟壑。光梁洼—高栅子沟位于大海陀乡西部,东南与北京延庆区接壤。长期以来,当地村民在沟壑间零星开拓出小片耕地,露天种植玉米、马铃薯、架豆等作物,土瘠、民贫、村穷。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大海陀乡响应赤城县发展沟域经济的号召,在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发展设施架豆产业。如今,包括龙把石村10座架豆大棚在内,光梁洼—高栅子沟区域建起了197座架豆大棚,昔日荒僻的穷山沟成了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村民当起了旱涝保收的产业工人。
光梁洼—高栅子沟区域有林地711.31公顷、耕地484.66公顷,依次分布着高栅子、龙把石、岗岗窑、光梁洼4座村庄,2017年前除岗岗窑外全部是贫困村。
高栅子村设施架豆产业园区。
4个村都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其中,高栅子村人口最多,抗日战争时期是龙延怀抗日联合县委所在地。但曾经,村里199户450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99户235人。
“村民大都种露天架豆、圆白菜、玉米,勉强填饱肚子,住的是低矮的土坯房,全村没有一米硬化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垃圾满天飞……”回忆起刚到村里的情景,皮肤黝黑、操着一口河南话的村第一书记陈锋胜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2016年2月,张家口市强制戒毒所五队队长陈锋胜被选派到高栅子村进行驻村帮扶。入户走访后他发现,高栅子村之所以拔不掉穷根,最主要的原因是村两委班子观念落后。
“村子要发展振兴,第一步要建强党组织,没有强大的组织力,其他方面的振兴无从谈起。”陈锋胜说。
陈锋胜与驻村工作队从抓班子入手,以第一书记为党总支书记,确定了村两委、党员队伍和村民代表在各项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党组织的引领能力逐渐强起来。
班子强了,村子发展自然有了方向。
架豆是光梁洼—高栅子沟区域的传统产业,一直以来,露天种植模式之下,每亩收入不过四五千元,丰年小有收益,歉年则仅足温饱,村民收入很不稳定。而且,露天架豆逢雨极易生黑斑,很难卖出好价钱。
2018年3月,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专家到高栅子村调研,得知露天架豆易长黑斑,专家建议发展大棚架豆。
强书平介绍龙把石村架豆产业发展情况。
说干就干,第一书记陈锋胜带领村两委成员迅速开始筹建大棚。在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的援助下,高栅子村当年就建起10座设施架豆试验基地。
“大棚架豆当年就获利了,一个棚的毛收入有1.8万元,纯收入1.6万元。1.6万元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种植20亩露天玉米的收入。”陈锋胜说。
10座大棚带动了10户18名村民参与,其中贫困户8户16人。2018年,高栅子村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
试验田大获成功,陈锋胜他们觉得找对了路子,决心放手干。2019年,乡村两级争取到国家扶贫补助资金240万元,村民自筹120万元,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高栅子村新建架豆春秋大棚140座。
一排排現代化大棚在夏日艳阳下熠熠生辉,一座设施架豆产业园让昔日的穷山沟焕发生机。
利用临近北京的优势,高栅子村主动对接北京各蔬菜市场,搭建电商平台,探索产供销一体化。
同时,在架豆这一主导产业的引领下,其他作物销量也大幅增长。去年,高栅子村外销高架豆30万斤、马铃薯40万斤、圆白菜120万斤、谷子12万斤、药材1万斤。
如今,行走在高栅子村,道路全部硬化,曾经的垃圾山成了小游园,一度荒芜的龙延怀抗日联合县委旧址改造成了村史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民田间学校、剧场应有尽有。
“去年是高栅子村天翻地覆的一年。5月,高栅子村乡村振兴规划正式实施,实施期是从2019年到2025年。”陈锋胜说,“村子要发展,必须把自身放置在一个大环境里思考,要看大海陀乡在做什么、赤城县在做什么,然后才能准确定位,产业才能持续兴旺。”
当高栅子村积极谋划设施架豆产业时,与之毗邻的龙把石村还坚守着传统种植模式。事实上,最早在光梁洼—高栅子沟区域种植架豆的是龙把石村。
上世纪90年代,龙把石村村民开始从省外引种架豆,相比玉米、马铃薯等传统作物,架豆经济效益较好。慢慢地,架豆产业扩散到了整个光梁洼—高栅子沟区域。
因有龙把石落、拯救村民的传说,龙把石村由此得名。全村71户137人,贫困人口多达31户66人,劳动力严重缺乏,老年人、残疾人占在村人口3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最基本的村务开支。
这是2018年3月第一书记强书平来到龙把石村时的情况。面对落后现状,有着多年军旅生涯的强书平迎难而上,寻找症结,主持召开村两委会议,组织制定扶贫计划,决定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转变产业发展模式两大举措。
“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要两步走,哪一步都不能慢。”强书平说。
看到高栅子村设施架豆产业风生水起,强书平觉得:“龙把石村是这条沟架豆种植发源地,发展设施架豆产业,龙把石村不能缺位。而且,龙把石人吃苦耐劳,人人都是种田好手。”
可是,建大棚,需要流转土地,除了国家和地方的援助资金,一座棚村民自己还要投入6000元。起初,保守的龙把石村民没人愿意参与,强书平就一家一户做工作,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村党支部书记只河云带头承包了两座大棚。
2019年,强书平争取到扶贫资金120万元,在龙把石村建起10座架豆大棚,同样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10座大棚,带动了16个贫困户。“去年,大棚架豆最高卖到每斤5.8元,每个贫困户分红533元。每年每户可增收5000元以上,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强书平说。
“一亩园,10亩田,种大棚虽然辛苦,但收入也翻倍。以前种露天架豆,一亩收入四五千元,为了防黑斑还得打药。大棚架豆施农家肥,不打农药,手感又好,露天架豆都没人要了。现在就缺个有机认证,如果认证成功,一个棚的收入能到三五万元。”今年是龙把石村发展设施架豆产业的第二年,只河云已经尝到了甜头。
从高栅子村10座试验棚起步,如今,光梁洼—高栅子沟区域已建起197座架豆大棚。由于设施架豆产业带贫作用明显,在脱贫攻坚战中功不可没。
在高栅子村,架豆园区带动有劳动能力参与大棚种植贫困户21户,户均增收两万元。带动周边贫困人口就业200余人次,每人每天增收150元。实现全村100户贫困户权益到户,户均可得855元。
同时,集体土地和架豆大棚的租金,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在龙把石村,随着大棚架豆园区一期建成、村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每年不足两万元提高到40余万元,农户收入大幅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全部達标,建档立卡贫困户提前稳定脱贫。
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如今,岗岗窑、光梁洼及附近多个村庄开始陆续发展设施架豆产业。
“目前,沟域内架豆产业已初具规模。接下来,我们会对大棚架豆进行有机认证,注册商标。还要适当扩大规模,预计整个沟域会建设300个左右大棚,我们希望打造一条设施架豆集体产业带。”大海陀乡副乡长尤俊杰说。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村子脱贫后,带头人陈锋胜和强书平开始思考,如何持续振兴产业、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
“全县驻村工作队聚焦产业发展,立足村情特点,发挥优势特长,帮建了一批优质、高效、生态的产业项目,留下了乡村兴旺发展的好路子。”对于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干部,赤城县委组织部驻村办公室主任赵韩永赞赏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