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哲学典籍,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以特定方式凝结起华夏民族成长阶段的时代精神,构建了自己风格鲜明的思想体系。即使在今天,中华民族的群体思维方式、思维特征,依然闪烁着《周易》智慧的光辉。
《周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哲学典籍,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著,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产生于商末周初的《周易》,以特定方式凝结起华夏民族成长阶段的时代精神,构建了自己风格鲜明的思想体系,其深层理念对后来诸子百家认识世界带来了视角和方法上的引导,因而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即使在数千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的群体思维方式、思维特征,依然闪烁着《周易》智慧的光辉。
系统思维
在对世界万物的归纳和反映上,《周易》采用了系统的思维方式。系统是由若干不同要素按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即是将纷繁事物从结构和功能上归为统一整体看待的方法。
《周易》首先选用八卦作为系统化工具。代表相反属性的两种符号——“--”“—”三个一组为一卦,组合而成的八个基本图形合称为八卦。八卦中的每一卦都是一个独立系统。借助八卦认知万物,为系统思维的运用创设了前提。
另外,《周易》在推演解说中将人、家庭、家族、国家、天下乃至天地宇宙等作为具有所属关系的系统进行认知。这一纵向互含的系统链进一步展现了系统的普遍性,强化了人们的系统思维。
《周易》的系统思维对中华民族后来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如兵家将战争的组织策划看作一个动态系统;医学将人及人的内脏器官视作具有各自运行规律的系统。人们也认可了由天地人组成的宏观大系统,“天人合一”的系统观受到广泛认可。这种系统思维要求把组成系统的多项要素作为整体来看待,因而中国思想史上形成了看重整体的思想原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的是整体高于个体的价值观;中国人在生活细节上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顾忌,有“舍车保帅”的“一盘棋”思想;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受弘扬,这都源于系统观、整体观对民族思维的影响。
和合思维
在看待事物的关系上,《周易》采用了和合的思维方式。不同要素间复杂的依存、交感和转化关系即是和合。和合思维方式即是看到相关联的事物在相互对立中相互交感、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思维方法。
《周易》的和合思维与西方对立统一的矛盾思维略有不同。它关照的对象不限于两个,可以是一组要素群,并且它更看重不同要素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
和合思维对后来各家学派的理论建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儒家明确提出“和为贵”,主张在社会生活中用支持合作者的和合手段来成就自己的功名与品格。老子认为“知和曰常”,主张通过不争、守弱的途径实现与对立方的和乐相处。法家韩非也主张通过君主的权力运作实现“上下和调”的政治目标。
中国人历来认为“水至清则无鱼”,认为“兼听则明”,肯定异质要素与不同意见的积极作用。思想家和民众的理念各不相同,但“和合”却是共同的思维原则。
变易思维
《周易》以变动不居的思维看待世界,认为万物的变易会体现在自身各卦象的推演过渡中,进而把认识和探求万物的变易视为自己的基本旨归。通过卦象的推演和体系的展开,《周易》表达了关于事物变易的基本思想:事物的变易源于内部要素的不同交合;变易要经历一个渐渐积累的过程;变易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走向反面,等等。
《周易》的变易思维对后人有不少的启发和教益:正是感到了“亢龙有悔”“物极必反”的法则,孔子提出了中庸的处事方法,以防止“过犹不及”;老子主张以“知雄守雌”、坚守柔弱的方法,避免自身由强大走向毁灭;法家则用制度变革来应对社会生活的变易。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变易还深藏着人生智慧。
《周易》这个“易”字有三义:简易、不易与变易。这三义深藏三种大智慧,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种境界。
简易: 复杂问题简单化 简易,就是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人们往往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面对一件事情,陷入各种纠结,辗转反侧却迈不出第一步。“简易”,就是让人不要过度思索,乃至过度解读,只要抓住核心,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不易: 遵循规律,坚守原则 所谓“不易”,指的是永恒的自然法则。无论世界万物如何变化,其本质规律是亘古不变的。“不易”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凡事遵循规律,顺应法则。在做人方面,“不易”就是要做到不忘初心。守住初心,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行得正、走得稳。
变易: 变化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易”这个字,本身就有变易、变化之意。这世间唯一不变的,正是变化。“变易”启示我们:既然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人也当随之而不断变化,变化思维方式,变化行事方法。所谓“与时俱进”,也正是这个道理。人生,也是因为变化而精彩。
人本思维
《周易》在观察世界万物及其关系时,始终以人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即是初级的人本思维。
《周易》卦象系统的创立及其推演始终体现着对人类自身的关注。六十四卦的绝大多数卦辞直接说明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政治活动,体现着人本的立场,表现出对人事凶吉的看重。
在《周易》人本思维的导引下,百家争鸣的焦点总是在社会人生方面;在科技领域,与人的生命生存直接相关的农学、医药学等得到了长足发展;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得到历代学者的认可,这一价值立论使社会观、伦理观在中华文化中形成丰厚积累。
此外,人本思维使中華主流文化一直关注着人类社会“此岸”的存在状态,西方宗教神学始终未能取得主导地位。早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就确认并支持了中国传统的人本思维。现今,中国传统人本思维不断得到发挥运用。
(人民网2020.7.2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