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准公共服务是介于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之间的一种服务产品,供给者可设置排他性障碍阻挡消费者自由消费,一方面防御拥挤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服务效用可以保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不外溢。从经济学和体制角度分析准公共服务的成本分摊和价格机制,科学设置排他性障碍是我国这项特殊产业顺利运行的关键。
关键词:准公共服务;成本;价格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9-0092-02
准公共服务是介于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之间的一种服务产品。在公共服务中任何一个人对该服务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的消费,如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准公共服务与公共服务的差别是供给量具有公共效用的排他点即饱和点,如非义务教育、拥挤的公路等,供给者可设置排他性障碍阻挡消费者自由消费,一方面防御拥挤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服务效用可以保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不外溢。探索准公共服务的成本分摊和价格机制,科学设置排他性障碍,是我国这项特殊产业顺利运行的关键。
一、准公共服务产业不能形成完全竞争的均衡价格
1.生产资源和要素无法进入市场交换。准公共服务的生产资源和要素并非都可以完全进入市场交换,基础性的网络资源(电信网、公路网、铁路网等)多数属于国家资源,即使其中某些是企业投资建设,也无法在市场上随时找到购买者。一方面,我国限制基础设施进入市场融资或经营;另一方面,这些资源和生产要素成为这一行业的沉没成本,其流动性极差的特性阻止了此类行业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来改善配置效率。由于准公共服务行业往往也是自然垄断行业,成本劣加性和规模经济要求,极大影响了该产业资源的市场分配可能。
2.消费效用的公共性。消费效用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可分割性,造成消费效用一定意义上的公共性,由此准公共服务产品的价格不一定按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例如教育服务、公用事业服务、电信服务以及交通运输服务,都有一定程度的外部正效应。消费者增加,对于实现国家的产业技术升级、改善市场信息和资源分布不均有促进作用。因此,消费者计算其本身的成本价格和经济收益时,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主体和准公共服务的投资主体,则在计算其生产成本与因外部性而产生的广义经济收益和狭义经济收益(收取的针对消费者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比如地铁票价低于地铁运营成本的差额,可从地铁物业收入和城市公共财政补贴中补偿。因为公共财政支持的公共工程不是私人投资按照一对一的经济核算来定价,它可以从减少市区交通拥挤的效应、地铁沿线的房地产开发、商业繁荣等外部效益中得到补偿。
3.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很多准公共服务都存在买卖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有些甚至非常严重。例如医疗和教育服务,消费者不仅不可能拥有与生产者相同的信息,而且和服务供给者有很大的信息占有差异。尽管历来都有私营性质的医疗、教育服务存在,但政府一方面要对投资和从业者作资格认定的管制,另一方面要在这两个领域有所投资,以保障那些无法承受高价格的市场化医疗、教育服务的人们的消费权益。在电信、交通、公用事业等领域,人们对生产成本的信息也很有限。
二、偏低的价格制定使得一系列准公共服务体制效率低下
1.无法弥补成本、形成激励效力。过低的价格无法补偿服务供给成本,更谈不上对供给部门形成激励效力。长期低价供给的准公共服务带来的后果是供给规模难以扩大,很多学校、医院、文化服务部门的简单再生产难以为继,扩大再生产更是奢望,投入费用不足是基本的发展障碍,也似乎成为永久的难题。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校、医院和文化单位的设备和房屋,几十年来无法更新改造,破败不堪的现象大量存在。
2.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准公共服务部门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服务低价制使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高于部门收益,资源的有效利用途径被体制所约束,因此这些部门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资源偷逃严重。机构中的人力资源或者在本职工作外另寻一份社会市场配置的工作机会,使机会成本的损失由8小时之外的劳务部分挽回,或者在本职工作时间之内怠工,出勤不出力的现象十分普遍。有形与无形的资本资源则或者挪作他用,例如很多地方的体育、文化场馆被用于商业化用途,或者以低下的利用效率闲置浪费。
3.消费者过度消费。过低的价格产生消费者机会主义行为,过度消费准公共服务产品。例如自来水服务价格偏低,使稀缺的水资源和供应服务资源被过度消费;火车运输服务票价偏低,火车拥挤难以避免;教育服务的廉价性,使消费者不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尤其在成人教育领域。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社会承担一部分,个人也应该承担一部分,个人通过对自身人力资本投资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的机制和观念应该建立起来。
4.投资增长缓慢。过低的价格无法引入更多的经济资源进入该领域投资,资源短缺成为准公共服务部门发展的一个普遍的瓶颈问题。一方面是社会上许多资金和建设资源找不到投资场所,另一方面是准公共服务领域投资严重不足。可以用某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引导,增大公共财政在准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力度,从拉动整个社会经济需求总量的目的出发,不在于获得直接经济收益,而在于扩张性财政投资对私人经济领域的投资乘数效应。这种思路可以解决一时的准公共服务投资不足的问题,但由于服务价格偏低,不能长久保持准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增长,在社会整体增长时期,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依然不能满足需求,瓶颈问题得不到解决。
三、结论
1.经济学角度分析,准公共服务产品的价格无法建立在边际成本之上。私人服务产品处于边际收益递减的领域,边际成本递增得较为迅速,如果价格不定在边际成本的水平上,则无法保障企业能够收回投资和生产要素要求的报酬,更不能有效利用资源。而处于另一个极端的公共服务产品领域,只要没达到供应饱和,便不存在边际成本的变化,其边际成本为零的特性也使其边际收益总是迅速递增,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公共服务在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收益却明显增加了一份。如国防费用并不按新增人口或新增国民财富的速率来增加,但国防服务的效用总量却增长了,新增加的人口和财富得到和他们的存量一样的国防安全服务。然而,一旦达到供给饱和,准公共服务开始显现私人产品的特性,可变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准公共服务的福利效应发生递减。此时只有提高价格、降低需求,才能改善交易双方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相当多的社会非教育服务部门介入教育服务供给的情况看到,如果不是近年来中国教育服务市场价格有所上升,就不能将一些社会经济资源引入教育供给行列,从而极大变迁了教育服务供给体制。现在相当一部分社会机构都在用自己的资源和教育部门合作,举办成人学歷教育服务,往往是教育部门出师资、出经营特许权,合作部门出校舍、出管理,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这样的做法使成人学历教育的规模短期内达到了和全日制学历教育一样的规模,如若不是用这个资源整合的方式、利益契合机制来组合成一个庞大的校外之校的教育服务,数百万的成人教育学生规模是不可能出现的。
2.体制角度分析,准公共服务产品的价格难以显示需求偏好。对准公共服务体制安排时,在某种程度上遇到和公共服务一样的难题——需求偏好显示的困难。个人理性支配下的选择行为,只要成本约束是软弱的,就有可能产生搭便车的心理和机会主义行为。准公共服务在价格体制安排时,受其产品的公益性制约,往往只能优先考虑社会最低收入阶层对准公共服务产品的价格承受力,定价自然相对于整个社会购买力而言显得偏低。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支付能力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并不断变化,相对于低支付能力者合适的价格,对于高收入者而言就是有巨大消费者剩余的价格。这样的价格不仅不利于鼓励节约宝贵的公共服务资源,而且由于价格中包含财政对消费者的补贴,消费越多补贴越多,给公共财政带来沉重负担。例如每吨水的价格偏低,使消费者不能真实地感受到水生产的成本和水资源的稀缺,在用水时的体会是消费者剩余充足,自然会倾向于多用水。水的边际效用很高,市民实际承担的边际费用却很低,公共财政自然会因沉重的自来水价格补贴而不堪重负。
3.准公共服务应实施二步收费制度。准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并不排斥社会消费能力差异性的存在,针对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社会群体高于基本支付能力之上的准公共服务产品购买,应该相应地提高服务价格。服务价格升高后,会抑制一部分消费者对准公共服务的过度消费,也可以使准公共服务的成本部分收回,这样可以促使准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扩大,有利于准公共服务的公益性播撒到更加广泛的消费者身上。
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存在着差异性,准公共服务的消费应该分为基本消费和增量消费。在保证低收入者的最低需求之后,应该尽量引入能够反映资源机会成本和消费者需求偏好的第二级价格制度。例如,在给定一定数量的低价供给配额以后,增量消费部分价格由资源机会成本和市场需求决定,针对有支付能力和需求的消费者,准公共服务部门此时的供给体制近似于私人服务供给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公共财政对准公共服务供给的负担,而且由于供给价格接近市场价格,可以克服上述低价供给制度形成的一系列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特别是水、电、煤气、集中供热等对环境保护有压力的服务部门采取二步收费制度,会使资源与环境所承受的经济发展压力大为减轻。
参考文献:
[1] 邹辉,张兴汶.新型城镇化价格公共服务探讨[J].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15,(5).
[2] 谭安佳,小虎.新时期推进价格公共服务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国价格监督检查,2010,(4).
[3] 梁德明,童顺,田俊彦.政府放开食盐价格管制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4).
[4] 李常青,陈达.价格公共服务[J].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09,(5).
收稿日期:2020-01-09
作者簡介:姜妍(1975-),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及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