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霞
(甘肃省定西市中医院,甘肃 定西 743000)
颈椎病是骨伤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该病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关节失稳、筋骨缓弱,加上慢性累积性劳损,使其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并累及周围软组织而出现相应的症状。临床上以疼痛、麻木和僵硬为主,需要进行科学的护理配合,才能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1]。为了充分发挥中医针灸推拿护理的特色与优势,并规范其护理操作行为,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已经制定了现代化的中医针灸推拿护理操作规程。颈椎病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是由于外邪阻痹、气血不畅而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疼痛,严重时患者可导致背部具有延伸疼痛感[2]。在对颈椎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将中医针灸推拿护理技术应用于颈椎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2017年4月—2019年1月对定西市中医院数据库进行记录分析,确认资料登记的60例颈椎病患者的基本资料,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录入Excel表格,按照公式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年龄为34~57岁,平均年龄(48.3±4.9)岁,男患者16例,女患者1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6~59岁,平均年龄(49.1±5.3)岁,男患者15例,女患者15例。
本次研究中的分组以及其他资料分析操作由定西市中医院统计人员负责,患者(或家属)对本次实验要求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资料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时,护理人员将常规护理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中,配合医务人员详细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各种注意事项,并要求患者配合临床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具体方式如下:(1)针灸护理: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护理时,护理人员选择患者的颈夹脊穴、大椎穴作为主穴,采用局部压痛点的方式进行针灸,针灸时选择平补平泻手法,这种方式会显著提高针灸的效果。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期间,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转变体位,颈椎病患者针灸时应以俯卧体位为主。针灸时,护理人员需对颈椎病患者做好相应的皮肤消毒工作,这种消毒方式能够降低病原菌感染的风险。(2)推拿护理:颈椎病患者在完成针灸护理10 min后,护理人员指导颈椎病患者保持坐位,随后按摩。护理人员站在颈椎病患者的侧后方,对患者的椎旁线、项后线、颈旁线进行按摩,按摩时间控制在3 min以上,使患者的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在进行按摩操作时,不可对颈椎病患者的针灸部位按摩。(3)康复训练:对颈椎病患者治疗时,不仅要选择针灸和推拿方案进行治疗,还要在对患者的护理期间指导颈椎病患者接受早期的康复训练。护理人员要指导颈椎病患者做好自身的颈部肌肉训练,包括抗重心锻炼和前屈后伸等运动。根据颈椎病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适当增减训练强度。训练时不可用力过猛,通过这种方式可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症状[3-5]。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评价两组患者的组间差异。优良率=优+良。
采用SPSS 21.0、for、windows进行资料统计,实验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公式以及函数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3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对比 例
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和常规护理的区别很大。中医理论认为颈椎病的症状与患者营卫失和、情志失调、痹症等多种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故而在对颈椎病患者进行护理时,要做好相应的护理配合工作,做好穴位的针灸和按摩[6-7]。
针灸推拿护理在应用过程中能够起到舒筋活络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颈椎循环状态。选择患者的颈夹脊穴、大椎穴作为主穴,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法,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合理的选穴有助于减轻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感。护理人员通过按摩促使患者的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在对患者的护理期间指导其接受早期的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做好抗重心锻炼和前屈后伸等颈部肌肉训练,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持续改善的效果,促进患者早期恢复活动[8-10]。
在对颈椎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将中医针灸推拿护理技术应用于颈椎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有助于提高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优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