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彩:消灭图书库存

2020-08-18 06:34何己派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0年8期
关键词:惠普数码库存

何己派

撬动库存冰山,以销定产的按需出版印刷,成为可行之法。

距离北京50公里的河北固安,亚太最大按需出版印刷工厂坐落于此,这里是虎彩的印刷基地之一。

去年8月,正值中小学教辅教材印制繁忙的时候,工厂内,由多个大型印刷设备相连的生产线运转不停。仅用48小时,一批精装书、断版书便能从订单变为实体商品,它们的共同标签是POD(Print On Demand,按需出版)。

搜寻电商平台,POD图书已成千上万。在按需出版印刷模式下,许多曾正式发行而后断版、绝版的图书“起死回生”。

一本起印、永不断版的背后,出版社、印刷厂商、电商平台与印刷设备商,正合力开启全新出版形式。

豪赌未来

创办虎彩公司30年,虎彩印艺董事长陈成稳从不墨守成规。2010年,陈成稳在一次国外的展会上了解到惠普的数码印刷,发现原来数码印刷能做这么多产品。陈成稳半年内去了三趟美国,专程参观惠普的生产线和研发中心。

此前,虎彩曾涉足图书印刷业务,但面临传统印刷模式下,大批量生产带来利润摊薄、竞争力低等问题,他最终卖掉胶印机退出该领域。但这一次,陈成稳发现,现代数码印刷技术的进步,可以实现小批量印刷的成本下降、质量提升,使按需印刷成为可能。

投资千万元购入两台惠普Indigo 7500试水后,虎彩在2012年与惠普签订战略合同,大笔采购数码印刷设备。

迄今为止,光是硬件,虎彩已投入近5亿元,20多台惠普印刷设备遍布公司13条生产线。惠普数码印刷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李鹏也说,放眼全球,虎彩的投资力度也能排入前列。

硬件设备购入仅是第一步。要实现按需出版印刷,需要经历海量图书版权的文件存储、订单接收、快速印制和图书交付等多个步骤。陈成稳介绍,相比硬件,软件的投入才是最重要的。2014年虎彩开始自研接单系统,旨在让出版社便捷下单。目前虎彩已逐步搭建数码云印刷平台,涵盖订单系统、生产系统和物流系统,可实现分类管理、方便查询和实时监控。

虎彩位于固安、东莞、绍兴的3个按需出版印刷基地,陆续投入使用。其中,在固安基地,印刷机每日可生产8万~10万本胶装书和1万本左右的精装书。针对断版书,虎彩可实现48小时生产周期、24小时物流配送。明年,虎彩的武汉基地将投产,这意味着覆盖华北、华南、华东、华中的虎彩,业务规模进一步拓宽。

大举进军数码印刷,在虎彩内部被称为“二次创业”。2010年起步之时,国内数码印刷占整个印刷市场份额仅为1%~2%,目前这一占比也不过6%左右。投入如此大规模的人力财力,内外压力可想而知。

“做包装印刷30年,我们每一单都赚钱,先有市场后有工厂,先有业务再买设备,发展一路平稳。但数码印刷却是倒过来的,先投入工厂、设备和系统,才有后面的市场。”陈成稳表示,按传统印刷的模式,若想盈利,一个工厂就够了,但公司想布局未来。

阵痛在所难免。翻阅虎彩过往财报,2013年虎彩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2亿元,2018年该数据降为-1921万元,到了2019年上半年,净利润约-6019.52万元。但与此同时,按需出版印刷业务营收持续增长,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6%、61%。

消灭仓库

虎彩出版事业部副总裁朱俊觉得,变化是从2017年左右开始的。

“初期投入时,公司的确承受了很大压力。印刷企业、出版社都在问,虎彩到底在干什么?但从前年开始,即使是曾经看笑话的,也纷纷跟进做按需出版。”朱俊说。

由下而上的“虎彩变法”,“燃烧”至出版社。国内出版社共有580余家,其中与虎彩有合作的有300多家。整体来看,国内接受数码印刷的出版社占比达八成。其背景是,库存积压严重的痛点长期悬而未决。

中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40万种,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全国出版库存价值高达1143亿元,而全国出版物总零售额为796亿元,这意味着价值347亿元的图书成为库存。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年销售数量小于5本的图书,竟占全部图书品种的34.5%。

滞销书的下场通常是仓库积灰、流入二手市场或报废。除了销售和仓储,资金占用、物流折损、人工管理成本高等衍生问题,也让出版方和渠道方很头痛。

京东图书供应链总监赵金雷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出版社为提升销售机会,往往把图书放入京东的库房,但图书的动销率并不高。长年累月下来,库存压力很大。同时,出版社会销毁滞销书,带来极大的资源浪费。

撬动库存冰山,以销定产的按需出版印刷,成为可行之法。传统印刷的企业是3000本起印,以大批量生产分摊成本。按需印刷则是先销售,再生产,出版社需要多少印多少。

以专著类产品为主的科学出版社,2013年的库存超过6亿元,与虎彩开展合作后,库存在两三年时间里降低了30%。该社一年3000多个品类,有一半以上的新书品类通过按需印刷实现。

而旗下拥有人民邮电、电子工业两家出版社的工信出版集团,在集团层面制定KPI(关键绩效指标),规定按需印刷图书的递增比例。因印刷费和库存降低,人民邮电出版社在2018年节省成本超过1000万元。

有了先行者的经验,更多出版社开始尝试,尽管印刷成本可能贵些,但库存压力和报废风险大大降低,運转效率提升。

按需出版,对出版社来说,“需”是库存痛点。而在消费者层面,断版书需求和阅读服务的精细化正倒逼传统出版革新。

在京东平台上,在售图书种类超过100万种,而没有库存的断版书大约有140万种。赵金雷解释,图书是长尾商品,一些非畅销书的出版量较少,但对一部分特定读者是刚需,而考虑到成本和库存,出版社未必愿意为了少数读者群二次印制。此外,在传统的印刷模式下,从客户需求的反馈到图书印制,中间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差,严重影响消费者体验。

利用大数据和AI(人工智能)技术,京东正试图解决图书销售市场预测的问题,但市场的快速变化很难立刻感知,因此京东的图书种类长期维持在110万种左右,相比之下,国外图书平台的品类能达到400万~500万种。“我们希望通过完善品类解决读者需求,落到具体做法上,一本起印不也是种解决办法?”赵金雷说。

2018年,赵金雷接手京东与虎彩的合作项目,首要目的是改善终端用户体验。耗时一年多,京东与虎彩实现了数据打通,整合用户需求及图书资源,同时,虎彩与京东在仓储物流上实现协同作业,确保京东图书订单实时生产交货。

“我们希望打造一条最短的图书交易链。读者在京东平台点击购买某本书,需求信息快速传到印厂,印厂接单印刷完毕后直接交付。”赵金雷表示,仍有很多技术工作需要完成,比如订单信息如何传至虎彩,虎彩接收订单后按怎样的优先顺序生产,电子面单打印和物流交付等环节如何做到畅通无阻。

待平台测试落地,加上虎彩各地印刷基地的配合,图书将就近生产,制造周期控制在24小时内,而后直接由基地送至消费者的手上,不进任何仓库。陈成稳强调:“我们的目的就是消灭仓库。”

事实上,按需出版仍有太多问题亟待解决。

“整个产业链得动起来。”赵金雷分析,国内具备数码印刷能力的印刷厂比较少,大量出版社即使想用按需出版印刷的模式,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配合,这是最大的市场化问题。

李鹏表示,按需印刷的门槛较高,没有上亿元的投入无法完成。

上游出版社的图书数据梳理也需要时间解决。不少出版社存在数据管理不规范、图书数据丢失的情况,为此,几年前虎彩与惠普合作研发系统,帮助出版社将纸质书转换为可印刷的电子文档,以实现按需模式。

没有踏过的路,总要有人来探。印刷商虎彩牵头推动,设备商惠普引导技术创新,渠道方京东疏通系统及渠道,环环扣住的齿轮推进至商业化操作的门槛上。在政策方面,朱俊表示,按需出版印刷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在研究,商业化大規模落地,前提条件都具备了可能性。

李鹏认为,市场正在苏醒,越来越多出版社开始了解按需印刷的技术及其带来的好处。“按需出版印刷的增长会很快,未来10年内,翻几倍应该不是问题。”

“互联网电商,10年前的市场份额才多少呢?数码和按需一定是主流。我们这么早就打了很多桩,楼马上就要盖起来了。”陈成稳信心满满。

(编辑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

猜你喜欢
惠普数码库存
惠普CEO辞任
数码暗房
值得安利 ZUKZ2 Pro
Leica M9全画幅数码旁轴相机
Who am I?5款不可貌相的数码利器
《数码家居》2009年下半年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