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醉
《长安十二时辰》无疑是2019年最火爆的古装悬疑剧之一。那么,靖安司和张小敬最终能够揭穿主谋,解救长安城里的黎民百姓,除了正派的足智多谋、主角的机智过人之外,靖安司拥有的各种高科技“神器”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靖安司大望楼VS信息指挥中心
望楼是剧本的核心组织部分,跌宕起伏的剧情大多是围绕它而展开。剧中的望楼有两种,一种是城内每隔300步就有一个的小望楼,另一种则是靖安司里的大望楼。
顾名思义,望楼是指供瞭望的高楼。唐朝的望楼一般由台基、阙身、屋顶三个部分组成。阙身形制略如碑而略厚,两旁各附有子阙;歇山式的大屋顶中间呈正方形,士兵便是在此最高点瞭望敌情。
靖安司大望楼相当于整个望楼系统的中枢神经,所有小望楼观察到的情况、收集到的情报都要汇总于大望楼。然后,大望楼通过分析和判断信息,再向各个小望楼下达具体的行动指令。
靖安司得名于“戡乱平镇曰靖,四方无事曰安”。不过,唐朝并没有靖安司这个部门,这完全是由作者杜撰而来的。
长安城小望楼
VS天网工程、海燕系统
星罗棋布于长安城内的小望楼,高约八丈,是靖安司主要的信息和数据来源。它主要起监控城内盗窃、抢劫、殴斗等犯罪行为的作用,并根据大望楼发来的指令进行现场处置。
小望楼人员招聘条件极其苛刻。首先,要视力好,远视眼可以优先录用。其次,要绘画功底佳,过目不忘者尤受欢迎。因为当时监控全凭眼睛看,抓拍只能靠手工画。
小望楼的作用类似于现在公安机关的天网工程及交通部门的海燕系统。天网工程是利用图像采集、传输、控制、显示和控制软件等设备,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系统。海燕系统能够识别200多种车标、3000多种不同的车型,每秒钟可以分析处理15张照片。
然而,在剧本设定的唐朝,小望楼上的士兵只担负观察敌情、报告敌情的任务。监视人员、监听对话、画出嫌疑人等“神技”,都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旗语、鼓声、灯光
VS数据通信系统
数据通信系统是把语音、数据、图像信息转变成电信号,经过调制,把频谱搬移到适合于在某种媒质内传输的频段,并形成某种有利于传输的电磁波,传送给对方后再经解调还原为电信号。
在唐朝,靖安司利用旗语、鼓声、灯光传输信号的辦法是非常先进的通信办法。
旗语是一种利用手旗或旗帜传递信号的沟通方式,分单旗和双旗两种。人类使用旗语的最早记载是1684年,在逐步完善后形成了国际信号旗系统。
利用鼓声或其他声音传递信号的行为,在我国历史上已经非常悠久。古代打仗时“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的场景,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至于望楼夜间灯光传递信号的办法,在古代确实是“高大上”的技术。
小望楼的“灯箱”分为上下两排,每排六格,分别以灯的明和暗来传递信号。上排和下排前两格代表个位,中间两格代表十位,后两格则代表百位。亮灯代表数字1,没有亮灯则代表数字0。接收信号的一方,依据亮灯的方式就可以得到一个三位数的数字,再通过“密码本”翻译成文字。
大案牍术VS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原本是IT行业的术语,它具有量大、高速、多样、价值、真实五大特点。相对于传统方法,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在于不采用随机、抽样分析法,而是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靖安司里的大案牍术是唐朝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它包含了一个存储有长安城各行各业、各种信息的超大数据库。当然,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翻阅资料、搜集数据、推算演算等工作,全部依靠人脑来完成。所以说,靖安司的书吏实际上是货真价实的“人工”智能。
作者通过大案牍术把大数据分析系统引入唐朝,即便它还很原始,完全依靠人力来完成存储、计算、搜索等工作,但其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寻找线索等方面的科学性、先进性,仍然直接体现在了靖安司超强的办案能力上。
《长安十二时辰》中与现在高科技有异曲同工的装备还有很多,比如依靠水力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并能报时的水运浑天仪;堪比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长安城立体模型及长安舆图等。虽然,剧本的编排和设定必然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各种装备也不一定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大唐盛世的出现与唐朝科学技术的发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湘琦摘自《知识窗》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