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彤
最近这两年,影视行业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冲击。7月25日第二十三届上海电影节开幕论坛上,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发言称,“我注意到周围的孩子更喜欢刷短视频、观看抖音和直播,这其实是另一种内容消费方式,一种冲击长视频的消费方式。不能忽视对下一代人收视习惯的培养,因为他们才是未来电影市场的核心人群。”
由此可见,大家确实感受到了来自新生代收视习惯的压力。电影需要观众走进电影院,电视需要观众坐在客厅。在手机、平板电脑随处可见的当下,影视行业要如何与这些可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比拼?下一代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我们要以进化的观点看待观众收视习惯的转变,即收视行为并非一成不变。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收视行为是不同的。现在,行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观众正在形成新的收视习惯,这个习惯可能也并不在此前研究的范畴。所以,我们更需要对新的收视行为有所总结,有所研究,因为这些行为决定着下一个爆款会在哪里,会长什么样。
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观众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有钱人,所以那个时代的剧院很奢华,座位也分得很清楚——一般有钱的观众坐大厅,当然也分前后中边座;特别有钱的观众坐包厢,可以平视或俯视戏台。戏的内容自然也是这些有钱人所希望看到的。那时的戏剧名家就是透彻了解他的观众的人,只有深入地了解观众,他的戏才会有人看,才能得到知音、获得追捧。
十年前,国内开始了小厅多厅放映的改革,这和传统意义的千人电影院已经不一样了,正是我们对厅数和银幕数量的追求,引发了电影业的一轮成长,而这正是顺应观众观看行为得到的正确结果。
当然从古代到现在,戏剧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人不太可能去在意古时候的观众行为了。即便十年前观众的收视行为,放在今天也没有什么意义,毕竟观看环境和收视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少部分精英欣赏莎翁戏剧的时代已成过去,现在是全民围观的时代,对现在的观众而言,内容能不能适应他们的观看习惯非常重要。
我最近也在观察抖音、快手、TikTok(抖音海外版)、Instagram等平台的火爆内容的差异。在海外,火爆的内容和明星多是那些会玩些绝技的,包括特技、视觉游戏等;而在中国,搞笑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这可能取决于国内外观众观看需求的差异,海外观众可能更喜欢猎奇、探索,而国内观众更倾向于放松心情。当然这种差别相对细微,大部分时候,在移动环境下,中外观众的观看喜好比较趋同,比如心灵鸡汤、音乐歌曲等内容,在海内外都是同样火爆。
最近,一起离奇失踪案刷屏网络,引发全民探案,万众围观。即便案件侦破,嫌疑人被捕,网上的讨论热度也不见衰减。有网友反映,打开App都是相关内容,已经引发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应该说这起事件是对行业的一个警示。观众如果过分沉浸在算法形成的SEO(搜索引擎优化)热点循环中不能自拔,是有害的。作为视频内容平台,应该有效地引导观众的收视行为,干预观众的心理预期。
在观众收视行为的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不少研究人员也在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研究。不过受研究人员所在机构、立场等因素影响,鲜见全面的、中立的行业第三方观点。以阿里为例,其关于新时代观众收视行为的研究,多少会与电商购物相关联。但他們具有大数据优势,第三方很难获得与他们匹敌的数据来源,也就很难做出能够正确指导内容创作者生产的意见来。
作为影视人,确实应该好好地思考,我们应该给下一代什么样的作品。是做90分钟的电影,还是做120分钟,抑或更长篇的电影,这本来就没有相关规定,是根据观众的需求而定的。面对下一代观众的需求,我们应该顺应,同时听取社会各方意见,进行适度的指导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