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童童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入冬以来,北方开始长达四个月的供暖季,大量因采暖排放的烟气给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冬季供暖,经历了从各家烧煤到区域性集中供热,从燃煤锅炉到烧天然气,每一次转变,给大气环境带来明显的变化。近年来北方雾霾天气加重,这迫使人们加速寻找更加清洁环保的供暖方式,以达到既能保证能源高效利用、不给环境造成污染,又能让室内达到舒适的居住环境。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通过采取煤改气、燃煤机组改造等方法减排,除此之外,风电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广泛受到关注,可再生能源清洁供热模式随之蓬勃兴起。通过对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热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关键问题及解决措施提出探讨,以期推动清洁供暖的发展。
我国风力发电量在全世界排名首位,风电是国家电源的重要支柱,然而大规模风电消纳问题依然亟待解决。我国风力资源分布不均,三北地区(华北、东北、西北)与东南沿海区域相比,风力资源更为丰富,然而电力需求量却较小,因而造成供需不匹配,电力需送至远处负荷中心,电力就地消纳难度高,导致弃风限电问题[1]。风电供热为间接热能利用,当冬季电力负荷低谷时,将富余的风电消纳,通过中间介质电网实现供暖,一方面能够降低燃煤污染,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弃风限电现状,并且具有边际成本低的优点,后期运营费低[2]。从2011 年开始,我国不断推进风电供热,要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针对风电清洁供暖编制年度工作方案,这体现国家对发展风电供热的重视。经国家批复,内蒙古将增加风电供暖面积470×104m2,而且吉林、新疆、河北等地均已规划上百万平方米风电供暖面积,如图1 所示。
图1 风电供热
风力发电技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对单机容量进行扩容,虽然随着技术发展单机容量已从之前的600kW 增至1500kW,但依然难以满足发电需求,此外发电机组需要进一步提升其稳定性和安全性,保障运行效率[3]。因此,应不断加强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增加单机容量,优化运行性能,来支持风力发电需求,提高发电效率。最初多采用定桨距恒速恒频风机,然而风速发生变化时其桨距角无法随之调节,以致风能利用率偏低;随着风电技术发展,为最大限度捕获风能,变速恒频发电机组逐渐代替恒速恒频机组,风速变化时此类机组可自动调节风机转速至最佳转速,提高发电效率。此外机组多使用脉宽调制技术,一方面能减少开关损耗;另一方面能调节功率、抑制谐波,进一步提高效率[4]。此外,须因地制宜选择经济合理的风电供热方式,经学者研究表明,使用电锅炉无蓄热供暖时,供热面积大于10×104m2,电极锅炉系统比电阻锅炉造价低;地区采用峰谷平电价时,使用蓄热系统能节省运行电费,当下我国水蓄热应用广泛,技术较为成熟,方便运行和维护,而固体蓄热的应用仍然在探索中,考虑到经济性与系统可靠性,峰谷平电价地区建议使用电锅炉+水蓄热方式供热[5]。
地热供热通常衡量资源环境与需求来钻凿地热井,地热水通过泵站提升,随后由地热管网送至供热站,于站内地热水和供暖循环水产生热交换,供暖循环水吸收热量并温度升高,然后通过供热管网供给热用户使用,地热尾水温度降低,随后将其回灌。据统计,我国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煤为26 亿t,热能直接利用等效装机容量达2250×104万kW,排名世界第一。其中中低温水热资源集中在华北、苏北、松辽等地,年可开采量折合标煤为18.65 亿t;高温水热资源主要集中在川藏、云南等地[6]。可再生能源供热中,地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分布广泛,供应稳定,不受气候和季节等因素制约。国内外浅层和中深层地热供暖均有成功实践,目前我国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已经发展一定规模的地热,直接集中供热。河北雄县超过95%的供暖均为地热,代替传统的燃煤锅炉,具有环保、安全、清洁的特点,由此创下华北首座“无烟城”,当下该模式正不断向各大城市以及农村推广,如图2所示。
图2 地热能供热
地热能开发前期勘察工作繁重,且地热井工艺和设备投资较高,故而前期耗资多,致使项目建设及投资回收期较长。此外,我国大部分区域目前存在地热勘查不成熟的问题,这给开发带来难度,致使钻井风险高,成功率降低,带来经济损失。因此需进一步扩大地热勘察的深度和广度,以期明确资源分布,为科学合理地开发部署奠定基础,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建立健全的规范,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其效益。此外,地热能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不同,它具有特殊属性,属于矿产资源,其勘查与开发需依照《中华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进行,从管理层面来说涉及发改、住建、环保、水利、国土等部门协同作用,而这需要健全的管理体制来保障,中央和地方政策法规将进一步完善。
生物质能为全球第四大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与天然气,其开发利用能够促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我国幅员辽阔,生物质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稻壳等均可能源利用,具有量大价低的优点,且氮、硫含量低,减少了NOX和SO2等燃烧产物的污染,并且烟尘较少。当下生物质应用发展势头良好,技术相对成熟的有生化、物化转化和直接燃烧[7]。伴随着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的实施,生物质能巨大的开发潜力受到关注,目前已逐步推广生物质锅炉替代燃煤锅炉供热,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另外,我国现在正努力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以期推进生物质能供热的利用。
生物质能为独一无二的零碳燃料,截至2020 年其总量折合标煤可达到7 亿~8 亿t,燃烧产物污染小,然而其推广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生物质能供热和煤改气等相比,政策补贴支持优势不足,监督机制尚且不够完善;其次,从实践上来讲,生物质经加工方可使用,其收集和储存增加成本,而且炉具的质量影响其完全燃烧;此外,生物质原料供应具有季节性,缺乏保障性,其成型燃料成本和石化能源相比没有价格优势,这也限制了其推广[8]。推进生物质能清洁供暖,要统筹资源,做好区域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完善监督和评估体制。鼓励生产规模化,建立收储运连接体系,以此降低生产、储存和运输成本;探索政府统一收购、PPP 模式等,推动生物质产业化发展。
随着近年来北方雾霾日益加剧,国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供暖,一方面降低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可以使能源得到高效利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广可再生能源供暖,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结合技术和应用潜力制定发展路线,完善政策方针,不断改进技术,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加大宣传推广,提高实施质量,提高能效,使清洁能源在市场具有竞争力,从而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