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欢 夏清 罗俊娥
【摘 要】:目的优选中药膏方熬制最佳收膏状态的相对密度。方法以感官品鉴和微生物限度测定位评价指标,采用对比实验法,收集不同收膏状态的相对密度。结果最佳收膏状态的相对密度为1.38。结论采用比重瓶法测量膏滋相对密度的方法来判断收膏状态是否符合条件,是一种可控的、科学的收膏判断方式。
【关键词】:相对密度;中药膏滋;微生物限度测定
【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1
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增加、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因素,造成身体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大众生活中越来越流行服膏养生,但中药膏方是随症处方,具有“因人而异、因症施治”【1】的特点。此研究以手工制膏的流程为研究对象,重点从控制膏方的相对密度着手,研究出手工制膏的最佳流程,先将笔者近期的研究做如下总结。
1 研究背景
目前市面上合格的熬膏方式,均为“机器制膏”,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虽然机器制膏能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工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正因为批量化生产,反而忽略了膏方本应该“一人一方”、“一方一锅”的原则【2】,机器熬膏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中药材浸泡时间不足【3】、煎煮时间不够、过滤不彻底、辅料不按规定炼制易造成膏滋“返砂”【4】的现象。而且目前市面上的机器制膏浓缩设备多为蒸汽式或电动式可倾式反应锅,这些制作设备均为敞口操作,不但蒸腾速度快,且温度较高,会造成药物中某些挥发性成分的损失,最终影响膏滋的质量【5】。而传统的手工熬制,又因为收膏环节的不统一,器具消毒不彻底,使得手工制作的膏滋难以长时间保存,且质量差别较大。在控制膏方的质量过程中,其成品的相对密度会对膏滋的保质期和口感产生很大的影响【6】。传统检验膏滋的过程中,被称之为色黑如漆、光亮如镜的成品膏才能算是合格的产品【7】。而且以往手工制膏都是以“滴水成珠”或“挂旗”为标准,但实践经验表明收膏环节若以此为膏方判断标准,往往会使膏滋熬得偏老【8】。基于此背景,我们课题研究团队以“四物汤膏”的熬制过程为研究对象,开展此项目的研究。
2 方法
2.1 以“四物汤膏”为研究对象,研究中药膏方的制作方法与过程。处方:当归252g,川芎168g,白芍252g,熟地336g,采用“三煎三滤”的传统提取工艺,收集出清膏,辅料采用1200g麦芽糖進行收膏。
2.2 通过比重瓶法测定膏方在3种不同收膏状态下的相对密度,并进行微生物限度测定,制作实验样品。样品一:收膏状态为膏滋在文火熬制状态下呈大鱼网泡样,未出现挂旗状态。
样品二:收膏状态为膏滋在文火熬制状态下呈蜂窝状泡沫,“挂旗”约一横指的状态。
样品三:收膏状态至为膏滋在文火熬制状态下呈“挂旗”约三横指的状态。
2.3 成品的质量评价采用感官品尝的方式,挑选了10位中药膏方制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从色泽、润泽度、流动性、纯净度、口感等方面,用自制的“膏方品鉴评分表”进行评分(表1),最终来确定最佳收膏状态的相对密度。
2.4 得出实验结论,以结论代入“八珍膏”“四君子膏”进行实验,验证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根据专业人士对三个样品综合评分,从色泽、润泽度、流动性、纯净度、口感、水溶性等七个方面进行评分,其中样品二综合评分最高,结果见表2
3.2 相对密度的测定(比重瓶法):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0601相对密度测定法进行测定,测定煎膏剂不同收膏状态的相对密度,每个样品测定3次,结果见表3
3.3 微生物限度检查: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和1106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应符合规定。结果见表4
4 结论
不使用传统的凭“收膏经验”来评定是否达到合适的收膏状态,而是通过十位专业人士对不同收膏阶段的三个样本进行感官品尝鉴定,选出综合评价得分最高者,再对三份样品进行相对密度和微生物限度的测定,结果标明,三个收膏状态的样本的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而收膏状态为膏滋在文火熬制状态下呈蜂窝状泡沫,“挂旗”约一横指状态的“样品二”,在感官品鉴综合得分最高,对应的最佳收膏状态的相对密度为1.38。且将实验结论代入“八珍膏”、“四君子膏”此类膏方的熬制过程进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一致。因此,中药膏滋熬制的收膏过程中,使用比重瓶法测量膏滋相对密度的方法来判断收膏状态是否符合条件,是一种可控、可传承、科学的收膏判断方式。
参考文献
李淳.中药膏方制备、贮存及服用方法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5):148.
朱整明.中药膏方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医药导报,2015,21(14):52.
卢顺高.浸泡工序对膏方质量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5(12):202.
李淳.中药膏方制备、贮存及服用方法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5):149.
胡杰豪,卢涛.中药膏方质量监管浅谈[N].医药经济报,2012(6):3.
张延君.丹麦补心膏的制备工艺探讨[J].光明中医,2015,30(10):2237-2238.
薛彩红.近10年膏方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1):196-198.
贾文斌,王英.中药膏方制备工艺及其改进现状[J].实用医药杂志,2013(1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