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洋环境教育作为全民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践行海洋强国战略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2019年,中国航海博物馆通过聚焦社会热点、整合社会资源、策划社会教育活动、引导公众参与,面向公众开展海洋环境教育,不仅有效触发公众对海洋环保的关注与认知,也为博物馆塑造了自身品牌形象,获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本文以该博物馆活动为例,从海洋教育的内容、形式、意义,以及博物馆活动策划与传播角度,分析和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海洋环境教育。
关键词:海洋环境教育;海洋垃圾;博物馆;活动策划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兴衰有着紧密的联系。2016年3月,国家海洋局出台《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是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国家的海洋战略必须扎根在其国民对海洋的认知中。而海洋环境教育作为全民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践行海洋强国战略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曾强调:“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广义的海洋教育是通过海洋文化知识教育、海洋意识教育来培养海洋道德,改良人的海洋行为活动的。近年来,海洋教育的形式朝着科普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方向发展,增强海洋文化,激发海洋兴趣,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全民海洋意识,为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中国航海博物馆致力于弘扬航海文化,培养全民海洋意识,尤其在2019年围绕海洋环境教育开展了一系列主題活动,成功借助社会热点,整合社会资源,取得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2019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也被弘博网评为“2019年博物馆十大宣传热点事件”,为我国的海洋教育做出了新的尝试。下面即通过活动策划以及传播策略等角度,对中国航海博物馆2019年海洋环境教育活动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其在海洋环境教育方面的特点,以供参考。
1主题策划
主题策划是活动策划的基本工作,也是确定后续活动内容的根本。主题策划可以紧贴社会热点,往往能够加强受众的参与度和关注度,还有可能为活动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但也不能为了蹭热点而硬套热点,还需与自身定位相符、相得益彰。
当前,全球海洋垃圾问题日渐严重,海洋垃圾不仅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航运交通正常运作,危害海洋生物,更通过海产品等间接危害到人类健康。而全球80%的海洋垃圾来自于人类陆地活动,人类生活垃圾缺乏管理和处理正是海洋垃圾问题的最大源头。2019年,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上海实施推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已然成为一个全民关注且持续发酵的热点,全国各地也正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政策制定和落地,而此事件也得到了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关注。
中国航海博物馆通过聚焦“海洋垃圾与生活垃圾”这一主题,揭示人与海洋、海洋垃圾与生活垃圾之间的关系,将博物馆的海洋教育与社会关注的生活垃圾分类议题有机结合,将提升全民海洋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从而策划并推出了“不止漂流”——海洋环保系列活动。
在主题策划阶段,中国航海博物馆从其本身致力海洋教育及提升全民海洋意识的基本定位出发,通过挖掘海洋与人、海洋与城市、海洋垃圾与生活垃圾的关系,巧妙地将海洋教育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也成功地利用了上海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这一贯穿2019年全年的社会热点。而社会热点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正是社会资源的一种,也就是说中国航海博物馆在活动策划的最初阶段就有效利用了社会资源,这也为活动后续展开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内容与形式策划
在确定了活动主题后,博物馆便逐渐展开了活动内容与形式的策划。在这一阶段,博物馆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在其“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中开展了此次活动策划案的征集,最终选出较为优秀的方案,并邀请该组学生共同参与博物馆后续的策划与活动执行,也作为其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之一。而这又是一处对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即人力资源的利用。因博物馆本身策划团队人力十分有限,大学生团队的加入很好地弥补了人力短板,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另外,参与此次活动的大学生本身专业对口,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管理上也较为方便,又可以为活动策划提供年轻新鲜的创意,从而产生了1+1>2的效果。通过与这些大学生的共同策划,最终形成了以“艺术+名人+新媒体传播”的主要活动框架。
3活动开展
“不止漂流”海洋环保系列活动自2019年8月正式展开,一直延续到年底,历时将近半年。活动通过“艺术+名人+新媒体”三个维度展开,彼此互相交织融合,共同推动活动顺利开展。“艺术”维度,以艺术作为此次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策划开展“艺术装置集体创作”以及“艺术装置地铁站巡展”活动;“名人”维度,则邀请多名行业意见领袖或社会公众人物成为中国航海博物馆“海洋发声者”,作为整个活动的参与者、传播者;新媒体维度,则是在开展传统媒体传播的基础上,更侧重于新媒体的创意和传播,为活动增添更强的传播力。
3.1艺术装置集体创作
2019年8月,博物馆首先邀请“海洋发声者”们参与大型海洋环保艺术装置的创作,这一艺术装置为5X10m见方的“垃圾海洋”,完全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以及海岸边的海洋垃圾来制作,以揭示人与海洋、生活垃圾与海洋垃圾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垃圾的收集工作就将交由“海洋发声者”们共同完成,是“集体创作”。其中,有挪威驻沪总领事在办公室向她的同事们收集生活垃圾(见图1),有中国自由潜水第一人王奥林在上海新天地街头向路人置换塑料垃圾(见图2),有著名艺术家吕忠平来到海岸边带领小朋友共同清理海滩垃圾(见图3)。这些名人为了收集垃圾走向街头与市民互动,是一次对公众的宣教活动,有效将活动目的贯穿于活动过程始终。
最终,通过“海洋发声者”的线下收集以及同期在线上发起的垃圾征集活动,共收集到20kg的垃圾并进行专业消毒处理后,在8月20日,邀请“海洋发声者”、大学生、小朋友、社会企业志愿者等,共同于中國航海博物馆现场进行艺术装置的集体创作(见图4)。
采用真实垃圾作为创作素材,通过由公众人物以及来自社会各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共同参与、集体创作这一艺术装置,让参与者切实感受海洋垃圾与生活垃圾的联系。随后,这一艺术装置以及记录了前期整个创作过程的短片,共同在博物馆中展出,同样引发大批观众的驻足与思考,使一件展品从设计、创作到展出,这整个过程都能为活动目的服务,发挥作用。
3.2艺术装置地铁站巡展
“不止漂流”海洋环保艺术装置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内展出后,不仅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同样获得了社会的高度关注。10月,艺术装置于上海轻轨16号线滴水湖站展出,并被纳入第五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系列活动之一。12月,于地铁人民广场站中央展台展出,人民广场站作为上海中心地铁枢纽,日客流量在70万人次以上,展出25天,获得了市民游客以及全社会更大的关注度(见图5)。
3.3传播策略
此次系列活动从2019年8月一直开展到12月底,周期较长,为使活动社会影响力不减、声浪不弱,主办方根据活动节奏采取了分阶段的传播策略,其中社交平台、短视频、移动终端APP、H5小游戏、抖音等新媒体传播对活动影响力的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1)社交平台传播:在8月初由“海洋发声者”开展线下垃圾收集活动的同时,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征集有故事的垃圾”线上活动,借助对生活垃圾的创意解读,赋予垃圾故事性,引发社交平台上的一轮自发性传播,为整个活动起到了很好的预热作用。
(2)短视频传播:主办方将艺术装置集体创作的全过程拍摄制作成纪录短片,在艺术装置展出时于线上线下同步展映,让观众可以一睹艺术装置从策划到制作完成的全过程。
(3)12月在地铁人民广场站巡展时,配套开展一系列新媒体传播:①通过上海地铁官方APP“Memo大都会”开展线上打卡活动;②做做海洋环保知识问答H5小游戏,开展线上有奖互动;③以“我在人民广场扔瓶子”为创意,邀请“海洋发声者”等KOL拍摄抖音短视频进行传播。
通过分阶段、有节奏的传播策略,以及新媒体的创意运用,使整个活动不仅获得了大量主流媒体的主动报道,也获得了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与自发传播。特别是新媒体的运用,其交互性、社交性的传播特质为活动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而年轻群体往往更具有自发传播性和社交活跃度,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宣传效果。
4总结
中国航海博物馆举办的海洋环境教育系列活动,无论在活动效果还是活动影响力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活动效果上,以艺术为表现形式,并引入“全民参与、集体创作”的理念,除搭建起公众对获取知识与参与趣味的桥梁外,给予公众更多参与度,使海洋环境教育更深入人心;活动影响力上,通过活动主题对于社会热点的把握,巧用公众人物的号召力和传播力,以及多元化、多平台、多互动的新媒体创意运用,不仅为活动获得了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也为活动产生更大、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简介:
黄乾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活动策划、宣传教育、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