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左 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赛克艺术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在欧洲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除了作为建筑饰面以外,也有独立的马赛克镶嵌画。近代以后,由于欧洲建筑的不断发展,马赛克艺术复兴并在19 世纪中期传入上海市[1]。
1843 年11 月17 日(清道光23 年),上海市成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马赛克艺术在这一时期随西方建筑文化传入上海市,之后其发 展大致分为以下3 个阶段。
19 世纪开埠后,上海城市建筑逐渐西化,建筑结构、材料与技术最先经历变革。到了19 世纪后期,木地板、石膏天花等西方建筑装饰手法逐渐成熟,但受工艺、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的约束,发展速度较为迟缓。建于1894 年的佘山中山圣母堂四周红砖墙上的尖拱形彩色玻璃窗,出自土山湾孤儿院。
19 世纪末的上海报纸已经出现了有关彩绘玻璃的记录。据《字林西报》记载,建于 1866 年的圣三一教堂内的彩绘玻璃是由英国工厂(Hardman)制作、上海板球俱乐部成员捐赠的,这种作法符合彩绘玻璃在西方宗教中的文化意义。这一时期上海教堂大多采用花瓷砖或石材铺地,上海圣三一教堂内部圣坛处的一块小面积灰白色“圣符”图案马赛克地面是上海市最早的马赛克地面之一。
这一时期除了彩色玻璃马赛克窗以外,马赛克饰面开始出现在各类高档公共建筑中。这一阶段马赛克材料大多进口自欧洲国家,安装工程也大多由外国营造商承建,这些因素大大限制了马赛克的普及,也限制了居住建筑对马赛克的运用。此时的马赛克已非常精美考究,永年大楼沿街处有若干彩色马赛克玻璃镶嵌画,以圣母、耶稣等宗教故事为主题,色泽鲜艳、亮丽,保存完好,寓意“上帝保佑”客户长寿,这些彩绘玻璃全部由土山湾孤儿院出品。
20 世纪20 年代后,上海市近代建筑马赛克艺术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马赛克的运用几乎涵盖了所有建筑类型。
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马赛克艺术的精品,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汇丰银行内一组用来装饰大厅拱顶的马赛克镶嵌画。这组马赛克镶嵌画内容充实丰富,是不可多得的马赛克艺术精品。据《字林西报》记录,这组镶嵌画由伦敦的艺术家乔治·默里设计、艺术铺装与装饰公司制作,在意大利制作完成后,由2位专业的威尼斯工匠到上海市进行安装。镶嵌画包含8 幅城市图案、1 幅完整的环状星宿图、圆形的天顶画作三部分。由于上海镶嵌画的成功,1935 年香港汇丰银行大楼内也计划增添一副马赛克镶嵌画,设计者为俄罗斯画家普特尔斯基(Victor Stepanovich Podgoursky,1893—1969 年)。1935 年2月13 日,《华北捷报》设专刊为该作品授予荣誉,也反映了20 世纪30 年代上海市近代马赛克艺术作品的成就与影响力。
对于居住建筑,同抽水马桶、冷热水管、煤气管等新设备一样,马赛克瓷砖几乎是旧式弄堂、新式里弄、洋房等住宅建筑的标配。住户内马赛克瓷砖铺设卫生间与厨房的做法最为常见。公寓建筑则更多 使用在大厅与楼道内,如安康公寓内的彩虹马赛克、贤邻别墅内的彩色马赛克等,设计丰富多样[2]。
上海市开埠后,随着外滩一带英、法租界的形成,资金的汇集带来了建设与更新的契机,外滩建筑成为近代上海市西式建筑的典范。在外滩保存至今的23 幢建筑中,有马赛克装饰的建筑数量高达1/2:20 世纪初建造的亚细亚大楼、联保大楼、东风饭店,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的格林游船大楼、罗斯福公馆、和平饭店、麦加利银行、友邦保险大楼、原台湾银行、上海海关大楼和汇丰银行大楼。外滩建筑是近代上海市建筑发展的“风向标”,外滩建筑对马赛克的使用助推了马赛克艺术在上海市的发展。
此外,这一时期的外国期刊则通过文字的形式将马赛克艺术带入人们的视野。创刊于1850 年的《字林西报》及其前身《北华捷报》等英文报纸中时常刊载西方国家有关马赛克的新闻。例如,“美国马尼拉教堂彩绘玻璃的由来”“威尼斯马赛克的修复”等一系列报道等。虽然这些英文报纸的读者大多为外国人,但是同样是中国人了解马赛克艺术的一种途径。
材料是马赛克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早期公共建筑内使用的石材大多进口自欧洲国家。20 世纪20 年代,中国石公司等国内生产厂商开始生产石材,低廉的价格与运输的便利成功解决了马赛克的材料问题。20 世纪30年代建造的国际饭店、中汇大楼等新建筑均开始使用国产石材。与此同时,国产陶瓷生产厂的问世为马赛克的材料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20世纪20 年代,随着赴美学习硅酸盐工艺的技术人员学成回国,一系列本土陶瓷公司成立。据《The China Press》报道,上海市最早的马赛克制造公司是成立于1921年的中国工程制造有限公司以及成立于1922年的中国制瓷有限公司。其中,中国制瓷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价格低廉、质量上乘,除了在上海、杭州、南京、北平、广州和香港销售,还出口 到马尼拉、新加坡等其他国家。而益中福记瓷电有限公司则主打马赛克产品,该公司在《建筑月刊》第五期的马赛克宣传广告中打出了“99%马赛克瓷砖(现用在上海)是我们的出品”的字样,并附上了当时使用的马赛克产品价目表。此外,在当时的《新闻报》《民国日版》《申报》等报纸中均有益中福记机器瓷电有限公司的马赛克广告。
随着中西文化的碰撞及时代的进步,上海市近代建筑马赛克装饰的文化身份发生了变化。首先,从早期的教堂到大型公共建筑再到居住建筑,完成了建筑类型与数量的改变。其次,表现形式摆脱了西方 传统后更为多样自由,如密丹公寓内马赛克绘制的楼层数字、南昌公寓内线条马赛克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赛克的表现形式还受到建筑装饰艺术派(Art-Deco)的影响,在法国赉安洋行计建造的建安公寓内,装饰艺术风格的马赛克地面与20 世纪30 年代法国著名的诺曼底号游船厨房的地板非常相似。最后,在本土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马赛克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的表现形式,如汇丰银行、海关大楼内八角厅的马赛克穹顶为中式藻井与西方马赛克艺术的完美融合。
上海市近代建筑中的马赛克装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设计题材的镶嵌画,另一类是马赛克饰面[3]。因马赛克镶嵌画的内容和题材与建筑功能和背景紧密相关,这里主要探讨的是马赛克饰面的图案造型手法。《建筑月刊》将马赛克饰面定义为:“Mosaic Pavement 马赛克地,碎锦砖地。大别有陶瓷、石块与云石片三种。陶瓷者,种类与花色繁多,有长方、四方、六角、圆粒等。色亦分白、黑、红、黄、紫等。每一粒之面积,约一寸转方,或一寸半与六分长方。”据实地调研,留存至今的马赛克饰面与《建筑月刊》中的描述基本一致。常见的基本形状有四边形(边长3 cm×3 cm)与六边形(尺度与正方形相近),还有少量的长方形(边长2 cm×5 cm)[4]。基本形状可以组合出马赛克单元,再由马赛克单元进行图案组合。
3.3.1 中心图案式
中心图案式使用在高档公共建筑的厅堂,营造建筑空间的聚集感,如东风饭店门厅地面、汇丰银行门厅地面、和平饭店入口地面(见图1)。
图1 中心图案式
3.3.2 满铺式
铺设重复性的马赛克单元,用于建筑厅堂或室外等面积较大的地面,如罗斯福公馆室外地面、延安东路一号门厅地面(见图2)。
图2 满铺式
3.3.3 勾边式
使用广泛,根据不同的建筑风格采用不同的勾边式样,如汇丰银行楼梯平台、中山东一路18 号门厅、赛华公寓、罗斯福公馆。
近代上海市走过了一段特殊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时期,新的文化与思想带来了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些巨大变革面前,马赛克作为西方古老的建筑材料自传入上海后很快成为摩登建筑重要的装饰标志,其风行演绎出别样的大都会城市风貌,是近代上海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一个时代缩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筑马赛克装饰为我们提供了阅读近代上 海城市文化的另一种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