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多参数成像对肺癌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2020-08-17 14:07周口市中医院CT室河南周口4660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双源变化率病灶

周口市中医院CT室(河南 周口 466000)

朱金奇 朱 炎 孟 捷

肺癌为常见癌症,约占全球新发癌症的12.4%,是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1]。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恶化以及吸烟人数的增长,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上对于肺癌诊断包括检测肿瘤标志物、支气管镜检、影像学检查等,其中影像学检查方便、快捷、无创,具有病灶定位准确的优势[2]。CT成像可多方位多曲面显示病灶和周围组织信息,反映病灶变化,提供病灶信息[3]。德国西门子公司推出的双源CT,扫描后可得到不同能量下病灶衰减信息,得到碘分布伪彩图,显示血管化程度,可用来诊断肺癌,评价化疗疗效[4]。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周口市中医院肺癌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35~79岁,平均(57.95±6.80)岁;体重47~82kg,平均体重(61.95±3.54)kg;肿瘤部位:左侧31例,右侧29例;病理学分型:腺癌25例,鳞癌35例。

1.2 纳入标准 (1)经CT扫描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癌,于本院首次接受化疗治疗者;(2)病灶中无较大的囊变、钙化以及脂肪变;(3)年龄18~80岁;(4)影像学检查图像质量较佳,不影响结果的判断;(5)临床资料较为完整。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2)扫描区域植入物等对影像学检查图像质量造成影响者;(3)不能配合CT扫描,对造影剂过敏者;(4)不能接受化疗治疗者。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TP方案(紫杉醇+铂类药物)或NP方案(长春瑞滨+铂类药物)进行化疗。依照肺癌CT评价标准[5],分为有效组(n=28)、无效组(n=32),有效组:瘤体最大径缩小大于等于10% 或瘤体CT衰减值减小大于等于15%;无效组:最大径减小程度小于10% 或瘤体CT衰减值减小程度小于15%。

1.5 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第二代双源CT扫描仪,管电压、管电流、螺距分别为40/140kV、179/76mAs、1.3,准直器66×0.8mm,球管旋转时间0.26s。患者仰卧状态下双臂上举,从锁骨上窝到膈肌头足方向扫描。团注30ml碘克沙醇,流率4mL/s,通过对比剂跟踪,监测上腔静脉,于深吸气屏气后扫描,阈值、延迟时间分别为70HU、3s。

1.6 图像处理方法 所有图像均由2名影像科医生单盲法处理,扫描结果传入工作站,调取静脉期不同能量图像,经程序处理后获得虚拟平扫以及碘分布图,于病灶中心设置感兴趣区(ROI),生成能量衰减曲线图,选同时期大血管,静脉期与动脉期选择颈内静脉、同层面主动脉进行归一化处理。

1.7 观察指标

1.7.1 形态学变化率:最大径变化率=[(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前]最大径之和×100%;CT值变化率=[(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前]强化CT值×100%;病灶强化CT值=(混合图像-虚拟平扫)CT值。

1.7.2 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AP):(1)动脉期病灶碘浓度(ICAP):同一层面主动脉碘浓度比值百分率;(2)CTAP:动脉期碘覆盖值;(3)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VP):静脉期及同一时期颈内静脉碘浓度比值百分率;(4)CTVP:静脉期碘覆盖值。

1.7.3 动脉强化分数(AEF):动脉强化分数=(动脉期/静脉期)病灶碘浓度×100%。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有效与无效组治疗后CT值比较 有效组治疗后120kv、100kv、80kv、60kv、40kv能量下CT值低于无效组(P<0.05)。见表1。

2.2 有效组与无效组形态学变化率结果比较 有效组治疗后病灶最长径较治疗前减小,无效组治疗后病灶最长径较治疗前增大,两组病灶最长径变化率比较(P<0.05);有效组与无效组治疗后平均CT值均较治疗前减少,且有效组变化率大于无效组(P<0.05)。见表2。

2.3 有效组与无效组动静脉期标准化碘与碘覆盖值比较 两组治疗前动静脉期标准化碘与碘覆盖值比较(P>0.05);有效组动脉期标准化碘与碘覆盖值低于无效组(P<0.05);两组治疗后静脉期标准化碘与碘覆盖值比较(P>0.05)。见表3。

2.4 有效组与无效组病灶动脉强化分数比较 两组治疗前病灶动脉强化分数比较(P>0.05);有效组治疗后病灶动脉强化分数低于无效组(P<0.05)。见表4。

2.5 病例资料分析 患者,男,51岁,患者前体检胸部CT发现左肺占位现象,患者临床表现为时有咳嗽、喘憋,为刺激性干咳,未有发热、咳痰及咯血现象,未有消瘦、乏力、盗汗、无胸痛等不适症状,于周口市中医院行胸部CT提示左肺上叶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肺癌,纵隔多发淋巴结,左肺上叶串珠样改变,病理诊断结果为左肺上叶肺鳞癌,图1-4为患者化疗前后CT对比图。

表1 有效组与无效组治疗后不同能量下CT值比较

表2 有效组与无效组形态学变化率结果比较

表3 有效组与无效组动静脉期标准化碘与碘覆盖值比较

表4 有效组与无效组病灶动脉强化分数比较

图1-2 为化疗前碘图和形态分析图,碘浓度为 0.8mg/ml、碘覆盖值为15.1HU、病灶最大直径为72.5mm, CT值平均值为41.83HU;图3-4 为化疗后碘图与形态分析图,碘浓度为0.7mg/ml、碘覆盖值为15.1HU、病灶最大直径为54.3mm、平扫CT值为37.6HU。

3 讨 论

肺癌多发于老年人,易出现转移现象,放、化疗是中晚期肺癌主要治疗方式,尽快确定治疗的有效情况,对及时调整低效治疗方案,改善患者后期预后及生存具有关键作用[6]。

CT成像依据组织和器官对X线的吸收系数差异成像,可以横断面及多方位进行成像,消除由于组织重叠造成的影响,从冠位、轴位以及矢状位显示病灶与正常组织结构差异[7]。目前临床上CT检查已经成为病变诊断和邻近器官侵犯评估的常用检查方法[8]。双源CT相较于普通CT具有扫描时间短、后处理功能强大、微小病灶反应灵敏且辐射剂量较低、信噪声比高等诸多优点,利用X线光子能量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衰减差异进行分离,体现病灶变化[9-10]。双源CT双能量成像和CT灌注成像一样,均可准确反应肿瘤血管化,提供瘤体内部变化信息,且辐射剂量更小[11-12]。

本研究中有效组动脉期标准化碘、碘覆盖值均低于无效组。血管生成在一定程度上即为肿瘤新血管形成过程[13]。金弋人等[14]研究表明碘图量化参数可用来评估血管生成。本研究中有效组肿瘤血供减少,无效组肿瘤血供增加。本研究中静脉期碘浓度、碘覆盖值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无差异,这是由于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进行供血。刘璐璐等[15]研究发现AEF分数能够反映肿瘤血流动力学,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分析AEF分数变化,发现有效组AEF较治疗前减小,而无效组则较治疗前增大,两组治疗前后分数变化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有效组血管化程度得到有效抑制,肿瘤血管减少,化疗有效,而无效组新生血管生成情况,血供增加。

综上所述,双源CT可显示病灶形态,分析强化特征,评估血管化程度,可作为肺癌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对患者早期疗效评估,进一步完善后续治疗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双源变化率病灶
基于电流变化率的交流滤波器失谐元件在线辨识方法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例谈中考题中的变化率问题
头颈部CTA 及双源CT 灌注成像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病情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
双源CT与常规平扫在中枢神经细胞瘤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相位差变化率的快速高精度测量及精度分析
双源无轨电车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