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丽
【摘 要】目的:探究宮腔镜诊治异常子宫出血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患者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发现,存在子宫内膜息肉40例,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39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8例,分泌期改变3例,肌瘤7例,妊娠物残留3例;病理学检查发现,存在子宫内膜息肉39例,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38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7例,分泌期改变2例,肌瘤7例,妊娠物残留3例;宫腔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率96%。在临床中使用宫腔镜辅助患者进行手术,治愈患者91例,对患者的治愈率达到91%。结论:在临床中将宫腔镜运用到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可以对更为全面的观察子宫内病灶生长的所在部位,可以作为相对准确的判断,且宫腔镜还能辅助实施手术,将患者的病灶完整的取出。对于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都有相应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在临床中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使用宫腔镜的治疗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宫腔镜;异常子宫出血;临床分析
异常子宫出血是在妇科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异常子宫出血是因为生殖系统分泌激素出现了紊乱现象,其诱发的因素比较复杂。在以往的临床中对于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主要是阴道B超与诊断性刮宫,但对于患者的诊断效果并不明显,不能良好的显示宫腔中的情况,导致对患者的疗效不显著。而现在微创技术的发展,宫腔镜在临床妇科病上的运用,特别是对于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在临床中让医生更为良好的明显的观察宫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诊断方法。因此我院选择10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运用宫腔镜诊断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患者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41.23±8.14)岁,绝经期患者21例,非绝经期患者79例,出血时间9~58d,临床表现分为月经过多、月经次数较少、月经量小、子宫不定期出血;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化验和妇科检查,排除因阴道于宫颈病变导致的异常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择持续灌流性宫腔镜对10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进行诊断,方法如下:使用液体为生理盐水,宫膨压力为14kPao,患者采取截石位,缓慢沿宫腔的方向将宫腔镜深入宫腔底部,对患者的宫颈管和宫腔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管道的形态和内膜色泽和厚度,以及其他的各项指标,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而选择是否进行辅助手术。进行手术患者可选择局麻或者静脉麻醉的方法,在患者手术完成后,使用抗生素对患者感染现象进行预防,对患者适当使用止血药。将患者的切除组织送到病理处检查,观察临床疗效。
1.3 统计学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研究和临床资料统计,统一将数据归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运用x的平方比较进行计数资料比较,以(%)表示,如P<0.05则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患者的宫腔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相符度进行比较。宫腔镜检查发现,存在子宫内膜息肉40例,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39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8例,分泌期改变3例,肌瘤7例,妊娠物残留3例;病理学检查发现,存在子宫内膜息肉39例,子宫内膜不同程度增生38例,内膜增生7例,分泌期改变2例,肌瘤7例,妊娠物残留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3 讨论
异常子宫出血包括生育期、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出现的异常出血,例如月经过多、过频、经期延长、不规则出血及绝经前后子宫出血,是宫腔镜检查的主要适应症。宫腔镜对此类疾病的诊治更加的清晰、明了,不仅能确定病灶部位、大小和范围,而且能对病灶表面组织结构进行细致观察,大大提高了对宫腔内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将宫腔镜运用到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可以对更为全面的观察子宫内病灶生长的所在部位,可以作为相对准确的判断,且宫腔镜还能辅助实施手术,将患者的病灶完整的取出。对于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都有相应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在临床中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使用宫腔镜的治疗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蔺晓梅, 郭永红. 宫腔镜诊断子宫异常出血临床分析[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S8):98-99.
张春华. 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05):51-52.
刘敏. 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105例临床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04):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