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欢枫
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本文结合对其著作以及相关画作的分析与鉴赏,从中提炼出郭熙关于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理论,以及关于山水画的学习观、创作观等方面的论述。
关键词:林泉高致集;郭熙;山水画;理学
宋时经济进一步发展,工商业的发展更是空前。城市繁荣的大背景下,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他们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艺的服务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师们笔下的各式主题画作,不只摆放于宫廷、衙署、厅堂,用于装饰,在一些市民经常出入的酒楼茶肆商铺,也经常用上佳的画作招揽顾客,年节时对于绘画作品更是需求惊人,因而,对于绘画作品的实际需求,便是促进宋代绘画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比于民间,宋朝皇室对于绘画作品更加关切,寺庙宗教画、皇宫殿堂装饰画、皇帝及其后妃们肖像画、纪念重大事件的画作等,皆是宫廷绘画师的重要任务。其次,宋代绘画题材之广泛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较为突出的,山水、花鸟、植物、庙宇、宴会场景、市井生活、节日场景、户外活动等,都被宋代画师们相继收入画笔下。
五代以后的宋朝山水画发展,更为成熟,皇帝、贵族、士大夫文人及商贾都对山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欣赏者的增多势必带来画家在绘画创作上更庞大的投入,在深入观察,贴近自然景物的实践基础上,山水画师们不仅是将自然的美妙景色,与人们外出游乐、探险、访道及渔耕等活动在画作中巧妙融合,更是开始把人的内心情感投射到画作中,因而在当时广受好评的作品,表现出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同时,更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写照,因而,宋代山水画的一个特点便是借物抒情,即在山水画作中表述作者自己的情感与世界观,或是表现画中人物的情感等。再一个特点则是避世嫉俗,世外隐居,宋时的文士渴望出世,徜徉于山水林间,却又被纷繁俗事缠绕,心愿终不得偿,唯有在绘画创作或欣赏中倾泻渴望。
郭熙,出身布衣,倾心于道家之学,喜好作画,终其一生供职于宫廷之中,是一名宫廷画师。他初无师承,后经临摹李成等大家的画作,画艺大进,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自成一派。郭熙多以水墨作画,别具一格的表现方式,真实、细腻的笔触,炽热的情感,于细微处的精妙变化,以及丰富的层次感是他画作的一大特色,他画中的山水草木,因四时不同,变化丰富,尽显大自然蓬勃生气。郭熙善于创作大幅的画作,他在绢布上作画,也在石壁上留下过画迹,但其画作现仅存数件,著名的有《早草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等。创作之余,他将自己的毕生经验提升为一定的绘画理论,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思想素材,在其子郭思的整理下,流传于世的画论著作《林泉高致集》便诞生了。
《林泉高致集》共分为六篇,前四篇《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为郭熙的山水画艺术论,后两篇为郭思所撰,《画格拾遗》记述郭熙的一些画迹,《画记》表现郭熙的画很受神宗皇帝欣赏,故应诏为宫廷各处所画屏风及壁画。《林泉高致集》是郭熙对于当时山水画发展及其本人山水画创作巨大成就的理论阐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他对于绘画的美学思考。《山水训》是《林泉高致集》中理论程度最为完善,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篇,几乎每一则都富含郭熙对于绘画创作独到的美学思考,本文将选择其中的五则为引,解读郭熙流传于世的绘画理论。
林泉之志与林泉之心
在郭熙看来,君子之所以热爱山水,主要是因为其从根本上厌恶世俗世界的喧嚣和束缚,而向往山林的清静、自在,但是,在真实世界,人们又不可能都离世绝俗,还是要生活在社会之中。这样,林泉之志的梦想就只有通过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来实现。因为山水可以“快人意,获我心”,能够陶冶性灵,“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而这便是山水画的社会功用所在。即便这个答案看起来似乎稍显浅薄,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这的确是当时古代封建社会上层人士,包括皇室贵胄在内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郭熙在《林泉高致集·山水训》首段便论述了山水画在现实生活中为士大夫所爱的缘由。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追溯东晋南北朝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最初产生,总是与诗人和画家厌恶现实污浊而隐遁山林的人生选择,或是虽身在险恶的宦途但也满怀回归自然的自由向往相关。北宋立国,重文抑武,为了广纳人才,宋代科举向士人广泛开放,造成了宋代录取人数大大超过了历朝历代,同时,官员在朝的待遇非常的优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宋代士人普遍怀有追求功名利禄之心,读书入仕成为文士普遍的人生道路,郭熙在文中说到“直以太平盛世,君亲之心两隆”,就是对这样现实的描述。同时他也指出,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山水画在以往表现隐逸的情趣之外,又具有了新的社会意义,演变为解决文士想要入朝为官与放情于山林之间纠结矛盾的手段——以山水画的艺术欣赏弥补身在朝廷而盼望心驰旷野的缺憾。
欣赏山水、山水画与创作山水画一样,都要有一定的心胸和境界。“以林泉之心临之”,此处的“林泉之心”实际上指的就是审美的心境,是一种非实用、非功利的人生态度,一种淡泊真挚的胸襟情怀。唯有以这样的林泉之心去欣赏山水和山水画,才能真正体会到山水之美,认识到山水的终极价值。反之,以鄙俗骄奢的心态则无法感受到山水的美好意蕴。
理学之气与画论之气
气的观念来源很早,道家将自然之“气”与人之气结合起来,其中,老子将气视为与道一体的自然之“气”,《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以为和。”[9]认为,“道”产生“气”,阴阳两种气又催生出“和气”以形成万物,来说明是世界之初,儒家亚圣孟子提出“养浩然正气”,将人类精神品格带入“气”,这是人之气,《庄子》则是明确的以“氣”的聚散离合对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生灭变化作原理性说明,万物皆由“气”形成,人的生死被认为是“气之聚散”。随着理学“气”论被不断的深入与丰富,直到朱熹为止,完整的表述已经形成——理学把“气”作为宇宙的本源,气是事物之间相联系、运动循环的根源。
从作品看,理学“气”论对宋代画气说的一个影响在于强调画面中气的酝酿,使传统的“气韵生动”获得新的理论丰富,气通过画中物象阴阳相生而获取,使绘画艺术形式浑然整一,“画气说”也强调画面要表现出活泼泼的生命感,要求刻画出物象之间的联系和运动,以使画面构成一个浑然融合的整体。这种活泼泼的内在生命蕴含表现在画面任何部分之间都存在相互关联、不可取舍,在郭熙的《早春图》中山峰有序相互偎依成一个整体,中有冰雪融化的泉水在流淌,画面显示出万木萌发、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
参考文献:
[1]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0 .
[2]彭兴林.中国经典绘画美学[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10 .
[3]倪志云编著.中国画论名篇读本[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05.
[4]薄松年编著.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05 .
[5]徐习文.理学影响下的宋代绘画观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07.
[6]胡建.大象大意 可游可居——郭熙<林泉高致>美学思想新探[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
[7]蔡罕.<林泉高致集>与郭熙的山水画观[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12.
[8]施荣华.论郭熙‘夺其造化的美学思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
[9]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