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博文
摘 要: 官方宣传机制在英国宗教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亨利八世的离婚案直接导致了英国同罗马教廷的决裂,并在1534年颁布了首次明确国王王权至尊的《至尊法案》。英国历史上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王权高于教权。《至尊法案》在英国社会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王权高于教权的合法性成为争论的焦点。为此,亨利八世及其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手段,以服从君主和反对教权主义两个主题的宣传,引导舆情向有利于国王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代表了国王的宣传机制逐渐走向成熟,并对都铎后期的宣传机制影响深远。
关键词: 亨利八世;至尊王权;服从君主;反对教权;宣传机制
中图分类号:K5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0)03-0143-(10)
DOI:10.13852/J.CNKI.JSHNU.2020.03.013
在宗教改革之前,英国的政治结构是王权和教权并立的二元权力模式。这种模式自中世纪以来为英国贵族和民众所广泛接受。但是亨利八世的离婚案打破了这种二元政治的平衡:亨利八世得不到罗马教皇对于自己婚姻无效的敕令,从而跳过罗马教廷,通过议会宣布同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在此过程中,亨利八世组织的宗教改革议会不仅否定了教权的权威,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来巩固至尊王权。《至尊法案》规定“经由本王国教职会议的承认,议会法令的确认,英国国王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脑”,同时,规定了国王对于异端审判、制定教会法令等的一系列特权。
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III, pp.465-466.《至尊法案》的颁布,不仅确立了国王对于英国教会的管辖权,也涉及王权限度的界定。以埃尔顿为首的传统政治史学家,以法令和王室公告为材料,考察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分析权利关系的转换和政府机构的改革,认为这一时期英国存在所谓的“都铎革命”(Tudor Revolution);
G. R. Elton, Studies in Tudor and Stuart Politics and Govern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4, in 4 Volumes; G. R. Elton, Reform and Reformation: England,1509-1558,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G. R. Elton, The Tudor Revolution i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changes in the reign of Henry VII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随着新政治史和修正主义史学的兴盛,对于这一时期政治的考察逐渐转向宗教改革背景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互动,
Christopher Haigh,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Revis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eter Marshall, The Impact of English Reformation, 1500-1640, New York: Arnold, 1997; Peter Marshall, Religious Identities in Henry VIIIs England, Ashgate, 2006; Scot Lucas, A mirror for magistrates and the politics of English Reformation, Amherst Mas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2009.以及宗教改革引發的政治文化的变迁。
J. P. D. Cooper, Propaganda and Tudor state: political culture and Westcount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Kevin Sharpe, Selling Tudor Monarchy: Authority and images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Englan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Thomas Betteridge, Henry VIII and the court: art, politics and performance, Ashgate, 2013.但是对于都铎时期政府宣传机制的研究尚薄弱,尤其是《至尊法案》颁布之后,宣传机制在弥合社会思想分歧中作用的研究。
亨利八世颁布《至尊法案》,以及随后的一系列宗教改革措施,遭到了部分民众和教会的反对,甚至引发了求恩巡礼骚乱(Pilgrimage of Grace);王权的观念同亨利八世执政初期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英国国王的王权在英国境内高于罗马教皇的教皇权。同罗马教廷的决裂,意味着之前受到罗马教皇认可的王权已经随着反教会主义的进行而变化。此时,亨利八世需要通过宣传机制重新定义自己的王权,
Kevin Sharpe, Selling Tudor Monarchy: Images and Monarchy in the Sixteenth-century England, Yale University Press, p.68.即在如何将自己的王权神圣化的同时,让民众能够接受国王的主张。为此,亨利八世采取了针对性极强的宣传策略。一方面,国王强调英国民众对于国王的服从,将反对国王政策的人塑造成为反对上帝的群体;另一方面,国王强调反教权主义,认为英国自古以来就奉行一个王权至尊的权力体系,过往的二元政治模式只是教皇僭越王权而非法行使权力的产物。正如埃尔顿所言,“如果要困惑的英国民众接受亨利八世建立的新秩序,就必须告诉他们何种真理是被认可的,以及为何被认可”。
G. R. Elton, Policy and Police: The Enforcement of the Reformation in the Age of Thomas Cromwel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p.171.本文拟从对君主服从和反对教皇权至尊这两个主题,讨论《至尊法案》颁布之后亨利八世及其政府宣传机制的形成。
一、服从君主的宣传
亨利八世及其政府宣传的首要重点,就是强调民众对于至尊王权的服从,在抨击反对王权至尊的社会群体的同时,强调服从国王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针对求恩巡礼骚乱的宣传,很好地体现了亨利八世及其政府的宣传机制。
1536年,人文主义学者理查德·莫里森(Richard Morison)受亨利八世的指示,撰写了两本宣传册来论述求恩巡礼骚乱的危害。第一本名为《悲痛于煽动性叛乱带来的破坏和痛苦》(A Lamentation in which is shown what pain and destruction cometh of seditious rebellion)的宣傳册,将求恩巡礼骚乱定性为一场煽动性的叛乱,并强调了服从国王的重要性,宣传国王是英格兰教会首脑。这对于谴责叛乱者,呼应亨利八世的至尊王权,有着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莫里森将求恩巡礼定性为,“一项违背上帝戒律的行为,怎么能够称之为为集体的利益而奋斗”,“那些叛乱的人难道不知道要服从自己的国王吗”?
Richard Morison, A Lamentation in which is shown what pain and destruction cometh of seditious rebellion, STC, 18113, Biv.莫里森以圣保罗和圣彼得的例子,劝导人们要服从君王的统治。他提出,服从君主是一个真正基督信徒最基本的象征。求恩巡礼本质上不过是一场由“煽动性的叛徒”引发的叛乱,其结果并不会影响国家的安定和国王的荣耀;相反,叛乱者会看到整个王国的贵族,以及如伦敦这样的大城市是如何支持国王、爱戴国王的。
Richard Morison, A Lamentation in which is shown what pain and destruction cometh of seditious rebellion,18113, Aii-Aiii.
莫里森还讨论国王作为教会首脑的问题。叛乱者对于“国王是英格兰教会首脑”的说法提出质疑的做法,令他非常不解。他认为,国王的至尊王权是一个“非常真实的状况,也是遵循上帝的意志”,反抗国王的行为只能是“增加国王的荣耀,并且将自己钉在耻辱柱上”;
Richard Morison, A Lamentation in which is shown what pain and destruction cometh of seditious rebellion, 18113, Aiv.而作为拥护国王的臣民,他们是在表明“自己既是一位真正的基督教徒,也是国王的忠实追随者”。
Richard Morison, A Lamentation in which is shown what pain and destruction cometh of seditious rebellion, 18113,Bii.
莫里森回应了求恩巡礼对于国王的指责,他称“对于一个上帝都喜爱的君主,哪些人能够对他感到厌烦”?“上帝会始终站在正确的一方,永远不会离开他们。”
Richard Morison, A Lamentation in which is shown what pain and destruction cometh of seditious rebellion, 18113,Biii.而对于那些林肯郡的叛乱者,“他们将领会上帝的意志,他们将被上帝厌恶,而作为民众将被视为叛国”。
Richard Morison, A Lamentation in which is shown what pain and destruction cometh of seditious rebellion, 18113, Ci.
1536年,莫里森又撰写了名为《对于叛乱地区行为的补救办法:兼论普通民众应该对他们的国王拥有真正的忠诚和服从》(A Remedy for Sedition Wherein Are Contained Many Things concerning the True and Loyal Obeisance)的宣传册,并强调民众应该对他们的君主拥有真正的忠诚。
莫里森认为,共和国的真正繁荣在于“各阶层的人都能够按照法律各司其职,完成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尽管有的时候他们的个人利益会因此受到损害”。
Richard Morison, A Remedy for Sedition Wherein Are Contained Many Things concerning the True and Loyal Obeisance, S94234, Bi.他称共和国“就像是一个身体,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保证这个身体的健康”。讨论国家事务并非平民阶层的义务,他们的义务就是服从国王的统治,“共和国的繁荣是基于每一个民众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感到满足”。
Richard Morison, A Remedy for Sedition Wherein Are Contained Many Things concerning the True and Loyal Obeisance, S94234, Bvii.即国家安定繁荣的根本就是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应尽的义务,而非越界去管理其他人该处理的事情,就像“耳朵是用来听声音而非看事物”
Richard Morison, A Remedy for Sedition Wherein Are Contained Many Things concerning the True and Loyal Obeisance, S94234, Dii.的道理一样。叛乱发生的原因,是“外国的首脑(即罗马教皇)将愚蠢的想法灌输到平民们的脑海之中”,虽然罗马教皇否定国王是英格兰教会的首脑,但是国王的地位却是由上帝所确立的。该理论也非常适用于共和国,因为“一个身体只能有一颗头颅”,民众们也只能服从于一位国王。莫里森称教皇“不是一位真正的基督教徒”。因为他阻碍了真正信仰的传播,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就是要纠正这种错误的局面。他提出,民众应该尽量多地参与到国王规定的宗教活动,而非遵循着教皇的错误理念。
莫里森还解读了亨利八世的神授君权。他写道:“上帝带走了亚瑟王子,而让亨利作为国王统治整个国家,难道我们还能够比上帝更加聪明吗?”
Richard Morison, A Remedy for Sedition Wherein Are Contained Many Things concerning the True and Loyal Obeisance, S94234, Eiii.莫里森強调,上帝同时教导他的子民要服从于国王的统治,否则就是在违背上帝的意志。与此同时,他还将亨利八世描绘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除了用《圣经》中先贤的形象来比喻国王,还用伊拉斯谟式的理想君主形象,来褒扬亨利八世。
莫里森的核心宣传内容是对于国王的服从。在第一本小册子中,莫里森用了扫罗(Saul)和大卫王的故事来阐述国王对于叛乱的态度,即对国王的不敬和反叛就是对上帝的背叛,就像“土耳其人”(Turks)那样遭到人们的唾弃。而叛乱不仅会对良好统治构成威胁,还可能造成被敌国入侵的后果。他提出,如果法国和苏格兰趁机入侵英格兰,那么英国的抵抗能力将会遭到很大的削弱。莫里森还以恺撒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恺撒初次入侵英格兰的军事行动并不成功,直到英格兰内部发生叛乱,才成就了恺撒。
Richard Morison, A Lamentation in which is shown what pain and destruction cometh of seditious rebellion,18113, Civ.因此,从莫里森的第一本小册子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国王对于外部威胁的忧患。尽管莫里森也着重论述了解散修道院和信仰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皆属于宗教范畴,处于可以协商的范围内;而外部的隐患则直接威胁到了亨利八世的王权,这才是国王所担心的事情。
在第二本小册子中,莫里森开篇就提出即便像埃及和赛西亚这样不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其民众也依然尊重、服从他们的君主,令外敌不敢轻易入侵。
Richard Morison, A Remedy for Sedition Wherein Are Contained Many Things concerning the True and Loyal Obeisance, S94234, Bvi.但与第一本小册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对于服从的论述集中讨论了国王和上帝之间的关系,是从信仰的层面论述了这一问题;而在第二本小册子中,莫里森将服从置于社会结构的历史语境中,将个人恪守自己的社会责任作为服从的标准。对于那些不明事理而参加叛乱的人应该予以宽恕,就像身体生病了一样,应该用药物去治疗,而非将其砍掉。
Richard Morison, A Remedy for Sedition Wherein Are Contained Many Things concerning the True and Loyal Obeisance, S94234, Ciii.莫里森反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他指出贵族的后代不应该失去财富,他们更应该做的就是当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尽到自己的义务。
Richard Morison, A Remedy for Sedition Wherein Are Contained Many Things concerning the True and Loyal Obeisance, S94234,Civ.莫里森还详细阐述了他对于“服从”(obedience)一词的理解。莫里森强调了《圣经》中教义和服从君王之间的关系,勾画了一个由上帝指派的君王统治的神圣共和国的愿景,这种愿景在君主制的理论发展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Tracy A, Sowerby, Renaissance and Reform in Tudor England, The Careers of Sir Richard Morison, c.1513-155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52.
另外一位人文主义学者托马斯·斯塔基(Thomas Starkey),受到克伦威尔的资助,著书宣传亨利八世的王权至尊。斯塔基以宣传册《致人民书:团结和服从》(Exhortation to the people instructing them to Unity and Obedience)来呼吁民众接受国王的教会首脑地位,避免因为信仰分歧而导致国家分裂。他提出“只有在至尊王权的统治下,英国才能重现上帝的荣耀,才能改变教皇职权的滥用和腐败的仪式”,
Thomas Starkey,Exhortation to the people instructing them to Unity and Obedience, STC,23236, sigs, Aii.这种改革需要的就是民众对于亨利八世地位的普遍认可和服从。国王的改革不仅是为了国王本人利益,也是为了整个国家的繁荣与和谐。相比于莫里森的宣传作品,斯塔基的行文显得更加通俗易懂。他在书中提出,“我将不会采用神职人员论述问题的方式行文,对于学识不甚渊博,但又非常虔诚的基督徒,我将采用简短的语言论述,用你们能够理解的观点来写作”。
Thomas Starkey,Exhortation to the people instructing them to Unity and Obedience, 23236,39r-39v.他既没用在意大利所学的古典哲学方式论述问题,也没有深奥的宗教知识,相比于莫里森的作品,斯塔基的宣传作品的可读性更强,也更加容易被民众接受,在宣传机制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斯塔基在其书中赞扬了亨利八世在宗教和统治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称国王进行了一场“彻底的、公正的、祥和的改革”。
Thomas Starkey,Exhortation to the people instructing them to Unity and Obedience, 23236, 28r.他进而用德意志的例子来警示英国人民不和谐、叛乱和战争带给国家的危害。其书创作于1535年,正值求恩巡礼叛乱在英国北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斯塔基意在说明他们的行为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的混乱。“在我们的邻居德意志所发生的一切,由于缺乏对于保护共同体这一观念应有的尊重,从而导致了公共政策的崩坏和大面积的混乱:在混乱发生的六个月时间里,成百上千的人们遭到了屠戮”。
Thomas Starkey,Exhortation to the people instructing them to Unity and Obedience, 23236, 32v.对于求恩巡礼叛乱中阿斯克等人提出的观点,斯塔基也进行了回应和谴责,他认为“不能因为几个具有争议的意识就危及整个国家的安定与和谐”。
Thomas Starkey,Exhortation to the people instructing them to Unity and Obedience,23236, 58r.英国民众的服从并不应该面向罗马教皇,也不应该面向大议会,而应该是服从于英国境内的最高王权。
Thomas Starkey,Exhortation to the people instructing them to Unity and Obedience,23236, 70v.
面对因为宗教改革出现的信仰分化,斯塔基则强调了其危害性。“信仰上的分化是致命的、恶毒的,它将彻底摧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共同政策(common policy)。”
Thomas Starkey,Exhortation to the people instructing them to Unity and Obedience,23236, 83r.而解决信仰分化的关键在于承认国王是这个国家唯一的首脑,而非教皇。斯塔基认为,无论是在世俗领域还是宗教领域,罗马教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在精神上“奴役英国人民”。
Thomas Starkey,Exhortation to the people instructing them to Unity and Obedience,23236, 66r.
斯塔基的宣传册标志着亨利八世王权思想和形象塑造指导思想的转变。夏普认为,斯塔基笔下的亨利八世不再是一个勇武的、富有哲理的君主,而是一位注重共和国和教会和谐的君主。
Kevin Sharpe, Selling Tudor Monarchy: Images and Authority in the Sixteenth-century England,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123.政治现实的需求促进了亨利八世宣传重点的改变。
除了从正面宣传王权至尊外,亨利八世还从相反的角度入手,将那些不服从国王王权至尊的人描绘成土耳其人。在16世纪西方的文化中,“土耳其人”(Turks)都被赋予了消极的含义。伊拉斯谟曾经用“土耳其人”这一标签作为反衬来阐述基督教的身份:
对于我而言,我并不推荐基督教世界的君主们现在就对土耳其开战。我们不要炫耀我们的财富、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力量。展示给他们的,不仅是我们基督教徒的名分,还有我们基督教徒高尚的特点:纯洁的生命,即便是面对敌人时的善意,能够承受伤痛的忍耐力,对于财富的蔑视,对于荣耀的淡然,轻松的生活——这种生活正是根据上帝的指示而享受的。而我们经常用罪恶去对抗罪恶,我敢说如果你们没有基督教徒的名分,那么你们就像是一群土耳其人在对抗另一群土耳其人。
Erasmus, The Education of A Christian Prince, ed. Lisa Jardi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p.86.
伊拉斯谟的描述中,“土耳其人”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具有贬低意味的词汇。它代表着邪恶、贪婪、野蛮、无知、粗鲁。
不仅是人文主义者用“土耳其人”来指代不好的群体,王后凯瑟琳也曾经用“土耳其人”来指代在英国支持離婚案的大臣们。在1532年9月凯瑟琳写给查理五世的信件中,她鼓励在匈牙利同土耳其入侵者作战的查理五世,希望他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凯瑟琳将自己的境遇比作被土耳其入侵的基督教世界,她称“上帝会将胜利赐予那些为上帝服务的人,解决我的问题则是向上帝表明立场的重要方式”。她抨击“目前英国已经刊发了关于信仰的愚蠢书籍,她希望教皇能够尽快处理第二个土耳其”。
Letters and Papers, Foreign and Domestic, of the Reign of Henry VII, Vol.5, no. 1520.从凯瑟琳的信件中土耳其人被王后视为异教徒,视为基督教信仰的挑战者。
上述的几部宣传册子中,对于反对国王王权至尊的群体,作者们也往往以“土耳其人”作为其标签。例如,当莫里森用“土耳其人”来形容林肯郡暴乱分子的时候,暗示了他们是没有信仰、没有道德的人群。他写道:“这些叛乱者就像土耳其人一样,摧毁着信仰,也摧毁着国家。”
Richard Morison, A Remedy for Sedition Wherein Are Contained Many Things concerning the True and Loyal Obeisance, S94234.在莫里森看来,国王代表了上帝的意志和律法,不遵从国王就是在违背上帝、违背信仰。
可以说,在《至尊法案》颁布之后,亨利八世组织刊发了一系列宣传册以应对民众的反对:一方面,抨击那些反对至尊王权的社会群体;另一方面,强调服从君主是社会美德,违背君主的意志不仅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而且会像异族那样背弃真正的上帝信条,背离真正的信仰。
二、反教权主义的宣传
除了强调民众对于国王的服从外,亨利八世及其政府宣传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对以罗马教皇为首的教权主义的抨击。亨利八世及其政府的宣传团队提出,是罗马教皇扰乱了英国社会的秩序,尤其是教皇僭越了本该属于国王的王权。
亨利八世离婚案的前一年,亨利八世的宣传团队曾经刊发了一本名为《真理之镜》(A Glass of Truth)的宣传册来引导民众接受国王与王后的离婚案。而在讨论离婚案的同时,亨利八世及其政府也在强调另外一个主题:王权高于教权。这本宣传册中提出,在教皇同君主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民众应该无条件地支持君主:
这件事(亨利八世的离婚案)的结果已经被古人和当代人讨论过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和教皇之间存在着分歧;这件事情也已经被基督世界最著名、最显赫的大学所讨论,结果就是教皇无权豁免这桩婚姻。我们应该充分相信这个结果,并且作为臣民,坚定地同我们的君主站在一起,支持他的决定,以及与之相关的法令。如果臣民悖逆他们的君主,那么将是非常错误,甚至罪恶的行径……在此我对那些对于离婚案执迷不悟的人感到痛心,但是我更希望点醒他们。从来没有一位君主像他这样受到爱戴,像他这样满足我们的需求。我希望用圣保罗的话,来引导这些执迷不悟的民众,你们不要对君主抱有任何不好的企图,这样才会免除可能产生的罪恶。你们应该给予君主最大的支持,给予他最大的爱,就像你们之前做到的那样,并且要一直延续下去,就像基督本人所说的那样,你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兽群和首领之间的关系。
A Glass of the Truth, STC, 11918, folio 18v.–folio 19 v.
《真理之镜》对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规范,即民众要对君主保持尊敬,服从君主的决定,任何对君主心怀不敬的行为都将遭受严重的后果。这是对于国王离婚案反对者的一种警示,即通过神的话语来告知臣民违背国王的意愿是错误的行径,例如费舍尔、莫尔这些支持教皇权至尊、否认王权至尊的群体。
在第二年的1533年,国王单方面宣布同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并且同安妮·博林秘密结婚。作为回应,罗马教廷宣布开除亨利八世的教籍;国王旋即在议会的支持下声称自己是英格兰教会的首脑。在如此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国王又授意其宣传团队刊发了另外一本小册子,告知民众关于离婚案的情况和国王与教皇之间的关系。
Articles devised by the holle consent of the kyngesmostehonourablecounsayle, his gracislicencepoteinedtherto, not only to exhorte but also to enfourme his lovyngesubiectis of the trouthe, STC, 1977.
这本小册子简要地论述了关于国王离婚和王权至尊的九个要点,强调“除了国王,世间没有任何的生物能够施行上帝的法律,执行上帝的意志”。
Articles devised by the holle consent of the kyngesmostehonourablecounsayle, his gracislicencepoteinedtherto, not only to exhorte but also to enfourme his lovyngesubiectis of the trouthe, a.18.其中的一个要点是亨利八世的第一次婚姻是不合法的,“当前的婚姻则是合法的、神圣的”,
Articles devised by the holle consent of the kyngesmostehonourablecounsayle, his gracislicencepoteinedtherto, not only to exhorte but also to enfourme his lovyngesubiectis of the trouthe, a.19.国王真正的臣民应该同国王生死与共,共同面对离婚案所带来的一切后果。除此之外,其他要点全部在为亨利八世的王权至尊做注解和说明,包括:离婚案应该在王国之内解决;咨议会决议的法律效力高于主教,乃至羅马教皇;对于离婚案的上诉应该由主教呈交咨议会;咨议会做出的决定,主教不得再有异议;开除教籍仅仅是对于死去的人而言,罗马教皇并没有这项权力等。
详见Articles devised by the holle consent of the kyngesmostehonourablecounsayle, his gracislicencepoteinedtherto, not only to exhorte but also to enfourme his lovyngesubiectis of the trouthe。
该宣传册刊发于亨利八世《禁止上诉法案》和《继承法案》颁布之后,是对这两项法律做了一个系统化的论述和概括,在否定国王同王后婚姻有效性的基础之上强调了国王的王权至尊。转年颁布的《至尊法案》中的内容,也在这本小册子中得到了体现。可以说,在《至尊法案》正式颁布之前,该小册子已经在向民众宣传王权高于教权的观念。
作为宣传性书籍,其作用以劝导为主,并不能强制民众接受某些观点。为了达到宣传效果,这本小册子除论述民众应该遵守的九点要求之外,还向民众描绘了遵守承诺后会出现的愿景:对于那些直吹王权至尊的民众,将会看到英格兰变得无比繁荣,在亨利八世的统治下,他们将会拥有“好的气候,大量的小麦和牛羊,以及持久的和平和良好的氛围;将拥有最为纯洁的空气,并且将远离疫病和瘟疫”。
Articles devised by the holle consent of the kyngesmostehonourablecounsayle, his gracislicencepoteinedtherto, not only to exhorte but also to enfourme his lovyngesubiectis of the trouthe,b.7.当时英国医疗条件较为低下,疾病的治愈率较低,人们生病经常被认为是犯了错误而遭到上帝的惩罚。这本小册子将民众的普通愿望纳入了宣传的策略中,更易增加其说服力。亨利八世及其政府在此特意强调了疾病和瘟疫的问题,其言外之意就是,国王提出的准则才是符合上帝意志的,而只有遵从了上帝的意志才能受到上帝的庇护。因此,这种描述也就变相地说明了亨利八世的王权仅仅居于上帝之下,民众应该服从于国王而非罗马教皇,支持罗马教皇只会经历贫穷和不幸。
并且,亨利八世及其政府不仅从个人和故事的角度对于离婚案和王权至尊做了解释、引导和辩护,同时也从国家的角度对教皇的权力进行了抨击。在1534年一本名为《对于一些天主教徒非议的回应》(A Litel Treatise ageynst the mutterynge of some papistis in concerns)的小册子里,公开抨击了罗马教皇。这本小册子将矛头直接对准了罗马教皇,认为教皇才是导致现在英格兰混乱的主要因素。小册子的作者强调,罗马教皇只是教廷的组成部分,而非首脑,如果教皇犯了错误,不应该得到普遍的认同。很多“没有学识的人错误地认为罗马教皇是在执行上帝的旨意,但是他们是被误导了”,
A Litel Treatise ageynst the mutterynge of some papistis in concerns, STC, 23551, folio, 3 v.罗马教皇曾经“做过很多有损国王荣耀的事情”,国王以及议会的权力遭到了限制,现在国王及其臣属正在通过不断的努力探索和学习,试图发现事情的真相;
A Litel Treatise ageynst the mutterynge of some papistis in concerns,23551, folio, 5.r.如果不纠正这种错误,“教皇错误的权力将永远得不到改善”。
A Litel Treatise ageynst the mutterynge of some papistis in concerns,23551, folio, 7 v.该小册子的主要观点认为,国王的离婚案仅仅是一个契机,真正要改变的是国王和教皇之间曾经的错误从属关系。这样,就将矛盾从国王的离婚案上升到国家权力的高度,即王权和教权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并且将教皇作为一切混乱的根源。这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离婚案的矛盾,将矛头对准了教皇。中世纪晚期以来英国就具有反教权主义的传统,这样的论调自然容易获得这部分民众的支持。
这本小册子还是对法律的一种宣传和解读。在小册子颁布发行的1534年,议会出台了法令,规定教士入职第一年的收入将献给国王而非教皇,以保证巨额的财富留在英格兰而非流向罗马教廷。这本小册子宣传罗马教皇长久以来攫取了英国的大量财富,造成了英国萧条的现状。
另外一位人文主义者西蒙·费希(Simon Fish)也撰写了宣传册《乞丐的呼声》(The Supplication of Baggers)抨击教会的经济特权。西蒙·费希在其中强调了教会对于国家的危害。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这些懒惰的、巧取豪夺的人希望从国家的第三个部分(教会)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Simon Fish, A Supplication for the Baggers,STC(2nd ed.),10883,4r.造成国家大规模出现穷人的原因是,“在之前的国王统治时期,一些狡猾的人蹑手蹑脚地混入王国境内”,
Simon Fish, A Supplication for the Baggers,10883,5r.这些人的名字是“主教”“男子修道院长、副院长”等,他们掠夺了英国“最好的地产、庄园、农田和领地,同时还收取各种什一税”。
Simon Fish, A Supplication for the Baggers,10883,5r.在费希看来,即便是暴君也不会用如此残酷的手段对待其臣民。费希称这些教会人士为“懒惰的、坚定的、神圣的盗贼”,
Simon Fish, A Supplication for the Baggers,10883,5v.而惩治他们的方法就是用国王的权力去管束他们,让他们服从于国王的权威。他认为,国王再不加以管束这些教士,恐怕就会引发政治上的混乱,就像在约翰王统治时期发生的事情那样:一些教士勾结法国的国王企图夺取约翰王的王位。
Simon Fish, A Supplication for the Baggers,10883,12v.
费希还认为,纵容教士这样下去,巨大的经济压力将会造成英国成百上千的妓女的存在,这些人将会传播淫乱和懒惰,进而对整个国家的风气和后代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Simon Fish, A Supplication for the Baggers,10883,13r.他提出,一位妇女劳作一天只能获得3杜卡特的收入,而侍奉教士一晚则会获得20杜卡特,如此巨大的差别,有哪些婦女还会心甘情愿去劳作呢?
最后,费希总结道:
他们(教士)不会为了人们而祈祷,而是剥削他们的钱财;他们是暴君,没有慈善精神,民众一旦不去祈祷礼拜,他们就会诅咒民众的灵魂将遭到上帝的惩罚,他们将这部分民众称为异教徒,他们烧死异教徒,用最猛烈的语言打击他们。教士们有权判定民众是否是异教徒,是否将经历炼狱的洗礼,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在削弱国王的权力,他们不是具有基督教精神的人,因为他们对于世俗事务的关注度要远远高于宗教。
Simon Fish, A Supplication for the Baggers,10883,14v-14r.
在费希的宣传中,教权已经成为王权集中的严重阻碍,并且对于经济生活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不错,教士们种种不好的作风和行为确实存在,并且令社会风气不断下降,但是作为当时反对教权主义的观点,费希的评论过于偏激,因为在英格兰北部地区,教会尤其是修道院在慈善、医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也是后来求恩巡礼叛乱爆发的主要原因。但是费希的宣传既是政治现实的需要,也是英国反教权传统的延续。
费希的观点代表了当时一批人的观点,例如廷代尔。这种反教权的行为在英国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廷代尔就曾经同莫尔就《圣经》是否英文化、教会是否具有独立司法权等问题产生激烈的争论。可以说,反教权主义是当时英国政治文化的一部分,这部分观点为亨利八世的王权至尊提供了社会基础,反教权主义成为国王舆论宣传的一个重要部分。
随着《至尊法案》的颁布,克伦威尔随即对全国布道坛的布道内容施行了监管,通过颁发执照的形式来控制布道内容的传播。这种控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份写于1535年的布道词,很好地迎合了亨利八世王权至尊的诉求。这篇布道词由西蒙·马修(Simon Matthew)撰写,在圣保罗大教堂进行了布道,宣传国家的团结,以及民众对君王的服从,反对罗马教皇。在布道词的开篇,马修就强调了亨利八世的王权至尊地位的合法性,以及安妮王后和伊丽莎白公主的合法地位。该布道词号召民众应该为“基督世界的教会所祈祷,尤其是英格兰的教会,按照上帝的意志成为英格兰教会首脑的国王亨利八世,以及最伟大的王后安妮,和他们共同的合法继承人伊丽莎白公主”。
Simon Matthew, A sermon Made in the Cathedrall Churche of Saynt Paule at London, the XXVII. Day of June, Anno, 1535, by Symon Matthewe, 5v, STC, 17656.该布道词的主要目的在于论述罗马教皇和教会的地位问题。马修强调一个基督徒并不一定要成为罗马教会的一部分,并进而呼吁强调这种错误观念的宗教教育理念应该被改革。马修认为,罗马教皇仅仅是罗马的教皇,是一个外国势力的主教,并没有权力决定英国的宗教事务,即便是基督本人也强调了“民众对于恺撒的服从”。他进而对罗马教皇对国家稳定的危害做了极其详细的论述:
所有宗教经典都没有提及罗马教皇的地位能够比君主的地位更高,正如我们的国王向罗马教皇进行挑战的那样:他(教皇)骗取了上帝赋予国王管理世俗事务的权力,从而使得民众们违背了上帝规定的秩序而违背君王的意志。就像你们过去经历过的那样,他们从来都不友好,也不甚仁慈;他们的决议,无论是牛津或者剑桥大学,还是整个国家神职人员的一致意见都无法推翻,甚至议会和君主也无法处理他们不服从君主的行为,他们甚至在非议国王的法律:他们自视为受人尊敬,比其他人更加聪明,并且拥有更加良好的道德水准,因此他们谴责除自己之外所有的事情。随着他们的谴责,对于国王怀有恶意、违背法律的犯人们将不会被追究责任;而且会鼓励一些人按照他们的意志撰写著作来迎合他们的胃口,例如费舍尔和莫尔……如果罗马教皇以禁治产或者开除教籍威胁那些让他们感到不愉快的人,那么这种情况就与你们息息相关了。
Simon Matthew, A sermon Made in theCathedrallChurche of SayntPaule at London, the XXVII. Day of June, Anno, 1535, by Symon Matthewe, 24v-25v, STC, 17656.
罗马教皇被宣传成了游离于法律体系之外的存在,他们拥有特权,并且能够煽动民众违背国王的意志,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因素,如果这种特权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就会最终危害到每个人的利益。教皇鼓励民众撰写专著挑战王权,则是对叛逆罪立法的一个很好的诠释,由于拒绝承认王权至尊,莫尔此时都被他作为反面教材加以论述。因此,可以说这篇布道词很好地概括了16世纪30年代以来英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并且将罗马教皇的危害加以系统论述。
杜伦主教卡斯伯特·斯滕托尔(Cuthbert Tunstall)也通过布道词反对罗马教皇。作为离婚案中为凯瑟琳辩护的主教,斯滕托尔一度被关押在伦敦塔之中,但是随着宣誓承认亨利八世的至尊王权,他开始成为国王宣传王权至尊的重要人物。在1539年的一次布道中,他直接抨击了罗马教皇的权力,指出“罗马教皇在这个国家(英格兰)再也无法滥用过去谬得的权力,无法像过去那样贪婪地攫取这个国家的利益,每年从这里获取难以计数的金钱……他同时鼓动其他基督教国家对英格兰的战争”。
Cuthbert Tunstall,Palm Sunday Sermon from 1539, STC, 24322, 31r.斯滕托尔还提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享受着信徒对其“上帝般的尊崇”,但是这种尊崇并不被君主们承认。
Cuthbert Tunstall,Palm Sunday Sermon from 1539, 24322, 16v.该布道词中抨击了罗马教皇权力的不合法化,指出教皇在英国的权力是被错误估量的,而且民众对教皇的崇敬也是不被国王认可的。他的这种观念很好地契合了《至尊法案》中的内容,即国王权力在王国境内的绝对化,以及国王是精神领域的领袖。英国宗教改革就是要改变以往教权高于王权的错误权力体系。
三、结语
亨利八世及其政府的宣传机制紧密围绕着服从君主和反对教皇权至上两个主题展开,在宣传的同时相互呼应,起到了很好地宣传效果。不可否认的是,该宣传机制也有着天然的弊端。如墨菲(Virginia Murphy)所强调的那样,这些宣传册之间有着较高的相似度,即论据之间具有较高的重合性个。这主要是因为这批宣传材料出自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同一批宣传者之手。
Surtz, Edward and Murphy(ed.), The Divorce Tracts of Henry VIII, Anger:Moreana, 1988, xxii.但是,对于至尊王权的宣传,是在亨利八世及其政府有意识、统一规划下进行的,有一个统一的宣传运行机制。早在亨利八世离婚案肇始之时,亨利八世就开始尝试通过宣传手段引导舆情接受其婚姻无效的事实。相比亨利八世的离婚案,此时的宣传机制无论从策划还是内容来看,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即:通过宣传引出民意,再由政府组织宣传材料进行宣传策划,将观点分歧的影响降至最低。在求恩巡礼叛乱之后,直至亨利八世去世,英国再无因为信仰问题和王权限度引发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可见,在英国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官方宣传机制的形成功不可没。
(責任编辑:洪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