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敏
摘要:本文以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为基础,探讨将任务驱动到输入促成再到产出评价这三个教学流程运用到大学听力教学的实践中,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效强化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实现有效的听力教学。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设计
一、引言
听力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听和读共同起着语言输入的作用,而说和写则具有语言输出的功能。实践证明,只有实现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语言输入,方能实现语言的输出。换言之,只有通过一定时间的听力和阅读训练,汲取了一定量的语言素材,才能逐渐具备英语的口语和写作能力。
听力理解是完全发生在听者大脑内部的一个在线信息处理过程,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同时听者无法控制所听内容的难度,更无法控制说话者的速度,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听者只有一次听的机会。面对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这些特性,听力理解往往成为语言学习者最难学习和掌握的一项技能。所以相比阅读来说,听力理解往在我国往是外语学习者的弱项,而且学生对听力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惧怕心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听力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部分大学生高考不考听力,在进入大学之前并没有接受常规的听力训练,但进入大学后却面临着四六级听力考试。为了学生的四六级考试需要,大学教师往往把听力课变成了听力水平测试课,按照考试题型来设计课堂内容,搞题海战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互動。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听力课堂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很难实现的。基于当前的现实状况,笔者尝试将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构建的产出导向法运用到听力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充分发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展多样化的听力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听力学习效率,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二、产出导向法理论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是由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针对中高级外语学习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部分:1)教学理念;2)教学假设;3)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其中教学理念是其它两部分的指导思想;教学假设是教学流程的理论支撑;教学流程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的实现方式,同时教师的中介作用体现在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三个理念。其中学习中心说主张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有效学习的发生,挑战的是目前国内外流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POA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一方面容易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边缘化,另一方面又不适当地扩大了学生的作用。所以它主张的学习中心说认为教学必须要实现教学目标和促成有效学习的发生。学用一体说针对的是教材中心、课文至上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学用分离的弊端,主张边学边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换句话说,POA提倡输入性学习和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两者之间有机联动,无明显时间间隔。全人教育说提倡外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并重,但POA强调人文性目标的实现并不需要占用课堂时间,可以通过认真选择产出任务的话题、精心选择为产出任务服务的输入材料和巧妙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假设、输入促成假设、选择性学习假设。输出驱动假设主张产出既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又是语言学习的目标,而且产出比输入性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更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输入促成假设提出,在输出驱动的条件下,适时提高能够促成产出的恰当输入与不提供的相比,前者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它主张在学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提供恰当的输入材料,通过这些材料起到的“专家引领”的作用,来有效拓展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语言体系,将产出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选择性学习假设指的是根据产出需要,从输入材料中挑选出有用的部分进行深度加工、练习和记忆。它认为现在面对英语输入几乎无处不在的外语学习环境时,而外语学习的课堂时间又非常有限的时候,学生必须进行选择性学习,选择有用的材料为自己服务,来提高学习效率。
POA的教学流程包括三个阶段:1)驱动,驱动是教师先呈现具有交际性、话题具有认知挑战性的场景,然后通过让学生尝试完成交际活动,让学生能意识到自我语言的不足,产生学习欲望;2)促成,促成是老师提供与产出任务相适应的输入材料,让学生能够从输入中选择产出任务所需的内容、语言形式或话语结构;3)评价,在学生产出任务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针对性和区别性的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
三、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听力课堂教学设计
传统的听力教学方式往往只强调了输入的作用,却忽视了输出的作用。其结果是,学生虽然积累了不少接受性知识,或者称之为惰性知识,但这些知识不能自动转化为产出能力,进而用于日常交际。(文秋芳 2014a)。根据POA理论,输出比输入对语言学习的内驱力更大,利用输出来驱动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语言能力的不足,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动机,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输入直接为产出任务提供语言材料和相关知识,利用输入促成完成当下产出任务。
笔者以张民伦主编的《listen this way》第三版第四册中第五课“visions of business”为教学主题,介绍如何遵循产出导向法的三个教学流程:驱动、促成和评价,实现学生说和写产出型技能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导入,任务驱动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POA将产出的“驱动”置于新单元的开头,即在新单元学习之前,就明确向学生呈现他们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可能碰到的交际场景和讨论的话题。这些场景学生虽然没有经历过,但他们能够真实感受到这些情景存在的“可能性”及在这些场景中所要讨论的话题对其认知的挑战性。然后,让学生尝试完成交际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我语言的不足,产生学习的欲望。最后是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
根据商业愿景的主题,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创设交际场景。视频的内容可以是某公司最新研发出一款新型手机,领导要求视频主人公代表公司与外国友人推销这款产品,说明这款手机非常值得拥有。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这个主人公,那你将如何推销这款手机呢?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后,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通过这个讨论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完成这样看似简单、平常的产出任务并非易事,日后如果在工作中遇到极有可能因此出现尴尬,或陷入窘境。此时他们内心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压力和动力。这就是教师有意在为学生制造“饥饿状态”。最后教师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教学目标是是掌握推销产品中的常见问题和表达句型汇;了解介绍产品的注意事项。产出任务是角色扮演模拟向外国友人推销这款产品的场景,完成一个推销产品的3-5分钟的演讲和写一份产品介绍书。鉴于目前移动技术的普及,产出“驱动”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事先在课前观看视频,课上老师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即可,这样可以腾出更多时间进入第二个阶段。
(二)视听结合,输入促成
在“促成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脚手架作用,将一项大的产出任务分解为若干项子任务,围绕每项子任务,提供相关输入材料,引领学生根据输出任务从中选取合适的材料进行选择性学习,促成任务的完成。合适的材料至少要包括内容、语言形式和用语言表达内容的话语结构。根据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将本环节的促成分解为两个子任务:语言技能任务和观点内容任务。
在语言技能促成环节,教师先就本主题的高频用词提问,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語言用词的缺陷,产生学习的饥饿感。在挑选高频词汇、词块进行显性教学时,学生自然就提高了注意力和学习效率。观看两遍“推销手机”视频内容后,学生会轻松辨识出这些目标语言,之后教师挖空高频词汇、词块并让学生完成相关填词练习。在观点内容促成环节,教师在音频输入前就关键信息提问,让学生意识到该注意的信息,之后听音频,要求学生记录内容要点,看完后让学生将自我初始产出与音频内容进行对比,进行总结和提炼提纲,最后进行复述练习。
(三)成果展示,效果评价
这一阶段的成果展示是让学生将选择性学习结果立即运用到产出任务中去,鼓励学生运用富有个性特征的自我表达方式。同时评价也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的评价不能大而化之,大同小异,学生期待的反馈是针对性和区别性的评价。针对性和区别性的评价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欠缺,提高产出效果,还可以促进教师的反思,提高教学效率。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确定一个自己想推销的产品,可以是电脑、冰箱、空调或加湿器等。然后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确定自己想推销的产品,然后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演讲。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包括两大块: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让学生准备演讲的时候既注意语言形式又注意内容。在每一组进行比赛的时候,其它三个组和老师共同评分。最后老师进行评价,明确指出每一组的出彩之处,告诉其他同学可以借鉴和模仿,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改进建议。
四、结语
产出导向法属于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倡导的以产出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大学英语听力课程中结合产出导向法,通过以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听力积极性和主动性,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听音的局面,为大学听力教学课程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04):547-558+640.
[2]苏丽琴,邱艺欣.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8):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