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逸绝尘记黄州

2020-08-16 17:49杨晨萱
青年生活 2020年30期
关键词:宋代苏轼诗词

杨晨萱

摘要:古诗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也要向学生讲授诗词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本文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对词作进行文化解读,寻求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宋代;苏轼;诗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此词亦在人教版和粤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在中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中,要坚持“文道统一”,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文本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能够结合具体语境去把握古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蕴。

一、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元丰二年(1079)时因被谏官举报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此词是苏轼因罪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期所作。团练副使是宋代散官官阶之一,授予官员是一种级别的象征。在黄州期间,苏轼的官职不高且无职务,对于苏轼而言正是人生的一种磨练。

根据宋人傅藻在《东坡纪年录》中记载:“元丰五年壬戌,先生四十七岁,(七月)既望,泛舟于赤壁之下,作《赤壁赋》,又怀古,作《念奴娇》。 ”可见《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时间与《赤壁赋》处于同一时期。元丰四年(1081),宋朝以举国之力发动了对西夏的战争,而在冬十二月中下旬,宋朝军队遭受了“灵州溃败”,战争以宋大败告终。苏轼在元丰五年作此词,不仅是因为人生受到了重大挫折,也是借由缅怀赤壁之战,来感慨战事失利,抒发内心的诸多郁结。[6]

二、诗歌赏析:

苏轼词风以“清雄旷达”为主,他提倡“以诗为词”,即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和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使词能抒怀言志,开拓新的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本词善用典,以三国赤壁之战的典故,借古伤今,感慨时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人伫立在临皋亭前,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对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发出的一声感慨。大浪冲刷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凭吊古人,营造历史的苍凉之感。再看向“故垒”的西边,传闻说那是赤壁古战场。此处的自然景观十分壮美,“乱石穿空”石块耸立,怪石穿插于空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水流湍急,拍打岸边,飞溅起浪花如雪,垒卷千堆之高。这三句了描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奠定豪迈奔赴的基调。“穿”的耸立之高,“拍”的力度之大,“卷”的气势之阔,绘出一幅壮美的江山图。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写景到写人。比起上阙写景的豪迈壮阔,下阙的词风更加温雅深沉。“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三国优秀将领无数,词人在凭吊赤壁之战的豪杰,单独将周郎写入词中。一方面是因为吴国在赤壁之战中是胜利的一方,而且周瑜因为赤壁一战成名。宋朝经历“灵州溃败”的失败战事,词人对于胜利的渴望的。而另一方面,周瑜出身世家名门,与孙策孙权是世交,被孙权称为“王佐之资”。三国志中有提及他“长壮有姿貌”,并且才华横溢,军事能力卓越。词人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塑造公瑾其人。东汉刘劭《人物志》曰:“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以“雄姿英发”展现周瑜在赤壁之战时风姿,既有勇武的气概,又有智慧的谋略,文武兼备。

词人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写战争的场面,而是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描述战争,透着淡定从容的态度。苏轼借此表达对周郎的赞赏,也表达了对战胜北方敌人的渴望。“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人已到中年,长出花白头发。感慨人生多舛,以酒祭奠江月,这是诗人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是有志为国而不能施展怀抱的情绪的流露。

三、宋代文化特点

宋代文化主要受到典雅精致的士大夫文化的影响,陈寅恪先生提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认为宋代文化在华夏民族文化历史长河中是登峰造极的。

首先,在典雅精致的士大夫文化影响下,社会上形成习文重文而轻武的风气。虽然外部冲突频繁,宋朝社会内部追求典雅的文学艺术,渴望安逸雅致的生活。文臣极力维护文人的利益,支持文人主导的政治文化主张。统治集团长久以来内部政治稳固,形成长治久安的稳定局面。因“崇文抑武”的政策,士大夫地位提高,知识分子自觉意识空前觉醒,文人以“兼济天下”作为理想抱负。其次,在宋代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下,涌现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出现了文化盛景。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逐渐发展,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词风和境界。王安石、欧阳修、苏轼及其苏门四学士等文坛领军人物,他们为宋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让宋代文学在诗、词和古文等领域百花齐放。最后,士大夫文化推崇儒家文化教育,为宋朝的教育事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宋朝大力重视教育改革,曾有三次兴学之举。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求学的世风影响,官学难以满足大量士子求学的需求,私学也得到发展的良机。社会上形成注重文教的风尚,影响了整个赵宋王朝和后世的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孙海通、王海燕编辑.全唐诗(增订本)[M].中华书局,1999.

[3](唐)李白.李太白全集[M].中華书局,1980.

[4]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中华书局,1974.

(二)期刊

[1]钮敏,李仁霞.试论宋代“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J].兰台世界,2015(33):55-57.

[2] 孙绍振.论苏轼赤壁的豪杰风流之梦[J].文学遗产,2010(05):89-95.

[3]郁玉英,王兆鹏.宋词第一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经典化探析[J].齐鲁学刊,2009(06):115-121.

[4]陈尚余.文化视角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07(08):25-27.

[5]王水照.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J].中国文化,2001(Z1):284-292.

[6] 颜中其.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主题--与段国超同志商榷[J].齐鲁学刊,1980(02).

(三)学位论文

[1]邱少成.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宋代苏轼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苏轼吟诗赴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