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栎 龚艺旋
摘 要:游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园常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活动,使活动充满生命力。为幼儿创造真实的游戏环境、提供真实的参与机会,让幼儿真正体会到“自由、创造、愉悦”,让幼儿真游戏,促进幼儿真发展。
关键词:幼儿;真游戏;真发展
一、真游戏的定义
提到“真游戏”,我们便会想到“假游戏”,假游戏只停留在游戏形式上,由他人操控,幼儿被动游戏。那什么是“真游戏”?真游戏是指融入了游戏精神,游戏者自主和自由的活动。[1]真游戏以儿童为主体,在真实、宽松的环境中以生动的、生成的形式,儿童自主开发、自主体验,教师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儿童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儿童在游戏中快乐、主动成长的活动。
二、现存真游戏缺失的表现
1.游戏主体的缺失
当前游戏活动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常以成人的角度来思考和设计游戏活动,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儿童只能在教师的指令下配合,例如,教师会对游戏区域的人员进行筛选和调控,或幼儿的游戏行为出现不当时,会对幼儿进行干预与批评,这时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在这种游戏模式中,儿童只是在被动的完成游戏任务,禁锢了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限制了儿童的游戏精神。
2.自由创造的缺失
儿童是充满生命力的独特个体,在游戏中,他们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的模仿与再现,而是在游戏中加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活动开展前,教师会提前制定好游戏规则,经过几轮游戏后儿童便会觉得乏味,不愿再加入游戏中,这时儿童成为了被动的参与者,使得原有的游戏缺乏了自由与创造。事实上,真游戏是儿童在个体差异和生活经验差异基础上,不断的改造与创编中获得的惊喜与快乐。
3.游戏体验的缺失
游戏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心里成分,在游戏中不难发现幼儿会通过一些夸张的表情与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做鬼脸或哈哈大笑。游戏中越兴奋,其大脑兴奋程度也越高,表现力也越强。但是出于对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会即时制止幼儿的“夸张行为”,让幼儿安静、有序地进行游戏。在这种状态中,儿童的快感会降低,体验感也相应下降。只有當幼儿真正融入游戏,体验游戏,才能获得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三、让真游戏回归幼儿的策略
(一)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1.把游戏权利还给幼儿
埃里克森说过:“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哪里终结。”这表明游戏是儿童的游戏,儿童是游戏的主人[2]。虽然儿童身心尚未完全发展,但其具有独立游戏的能力。在开展游戏前,教师可与儿童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加深儿童对游戏的理解,发挥幼儿主体性,促进真游戏顺利发展。在这一模式下,确保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提高幼儿的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促进幼儿发展。
2.游戏贴近幼儿生活经验
真实的游戏情境更有利于幼儿表达情感,促进儿童真发展。比如,让幼儿走进农场,亲自参与围篱笆、搭长廊、建大棚,担起浇水、除虫、施肥、观察、测量等任务,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让幼儿与有经验的农民伯伯们交流,接触真实的材料,获得更多直接体验,体验到劳动游戏带来的愉悦和满足等。
(二)游戏材料的投放
1.提供真实性材料
材料具有不同的类型,可以灵活使用,将固定材料转化为自由材料。自由材料是指幼儿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在创设某个角色区域时所需要的材料自由取放材料的功能根据区域的变化而不同。[3]固定材料限制了幼儿的主动性,自由材料更加尊重幼儿的生活经验,更能体现游戏的自主性。比如在游戏过程中,提供幼儿一些基本的游戏材料和场景,幼儿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需要的其他材料,通过自由取放材料和创设场景,增强幼儿自主实践性和表达性,使材料的自由性得到更好地发挥与利用。同时,教师可鼓励家长一同收集游戏中可利用的真资源,并设置专门的资源安放位置,也可以让幼儿收集喜欢的游戏材料,让儿童成为材料的利用者。
2.提供真实的游戏场景
在区域游戏中,各个区域的游戏材料和场景都是不变的,场景和材料的投放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可以适当地对游戏材料和位置进行更改,开放性地增加些新元素,促进幼儿刺激的体验和游戏的兴趣。在游戏中,提供开放式的游戏场景,扩展儿童游戏的空间,提供多种游戏形式,让儿童在真实环境的直接接触中,增强儿童美的感受性以及表达性,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
(三)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1.教师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游戏是幼儿的权利,但教师容易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需要和生活经验,不自觉地干预幼儿游戏,扼制幼儿自主游戏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游戏观,了解游戏价值,在尊重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必要时给予适当支持与指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关注幼儿游戏过程
游戏被当做是幼儿园教育的手段,而忽视了其内在的教育价值[4]。游戏不仅仅是教育工具,也不仅仅是一日生活的一个环节,它本身就可以作为教育内容呈现出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应只关注游戏结果,需关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幼儿游戏的精神是否得到满足,情绪是否得到释放。我们可以学习安吉幼儿园的做法,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分工,游戏中或游戏后生成的作品展示等等,记录游戏背后的故事,记录幼儿在游戏中说的话。在游戏结束后,幼儿会与同伴、教师进行分享与交流,教师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主观体验和作品,比如是否产生了游戏性体验,兴趣性体验,自主感体验和成就感等,进一步思考是否需要对这次游戏进行改进。教师不应过于关注幼儿游戏产生的结果,应把更多精力放在游戏过程中,看到幼儿真实的表现,学会肯定幼儿,促进幼儿成长。
3.正确对待幼儿冲突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交往与合作的机会,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冲突在区域游戏中随处可见,教师在解决冲突时,常常发挥权威者的身份控制冲突,以此解决问题,幼儿则处于被动的状态。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相信幼儿具备解决冲突的能力,放手让幼儿解决冲突。从心理发展阶段来看,幼儿正处于道德秩序感的敏感期,内在的秩序感会促使他们去主动解决问题;[5]同时,在渴望得到同伴认同的驱动作用下,幼儿也会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与同伴建立起亲密关系。
4.建立对话的评价模式
当教师肯定幼儿游戏表现出的能力时,儿童的游戏精神和行为便会得到保护与发展;如果教师一味地从外部出发,地强调游戏规则,那么儿童的游戏精神会受到限制。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其思维与教师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游戏评价时应与幼儿平等交流,了解游戏中幼儿想法,通过民主型谈话和观察,了解其游戏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发挥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健康发展。
结语
游戏是幼儿与生俱来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努力让幼儿在真正的游戏环境中快乐健康的成长,真正的实现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参考文献
[1] 顾高燕.幼儿园“真游戏”的内涵与实施[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1):107-108.
[2] 沈燕.浅谈大班“真”角色游戏的实施与价值[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9):76+119.
[3]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9.
[4] 丁海东,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现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6(12):32-34
[5] 倪玲玉.幼儿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缺失与回归[J].基础教育研究,2018(1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