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红
[摘 要] 高质量的实践教材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基础工作。对高职实践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对“双创”教育视角下高职实践教材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 键 词] 实践教材;高职教育;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碼]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020-02
一、引言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材作为教育活动中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其质量和水平能够反映一个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1]。200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材要摆脱本科压缩型教材的问题,要建设适需教材;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2010年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高职教材应由校企合作共同开发[2]。
实践教学作为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3],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教学平台。高质量的实践教材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基础工作。
二、高职实践教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统一的高职专业标准,直至2019年教育部首批发布了347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但仍有多半以上的专业标准没有出台。
不同高职院校同一专业因其办学历史、师资水平、实践教学条件、专业建设投入力度等方面的不同,实践教学内容差异较大,导致实践教材通用性差,所以实践教材基本上都是以校本教材的形式开发。
尽管校本实践教材与本校日常实践教学活动更加贴合,但由于过多地考虑本校实际、编写人员的来源过于单一等原因,导致高职实践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二)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为落实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在教育部首批发布的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基本上已将具有创新意识、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纳入教学目标,在培养规格中也出现了对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也明确了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相关实践教学,但在具体落实方面还有所滞后,实践教材也没有体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没有起到先行组织作用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积极尝试对实践教材进行改革,但总体上没有太多质的变化。实践教材很少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环节进行设计,在日常实践教学中,受教师实践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四)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实践教材基本上采用以文字和图表为主的纸质教材形式,很多优质的音视频、图片、实训设备和软件等资源无法呈现,严重制约了专业教学资源在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三、高职实践教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职实践教材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其根源在于高职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普遍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认为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偏低,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不容易,所以,没有必要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
2.很多行业要求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规定的作业方法、作业程序、作业标准等,造成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将认真规范、按章作业等职业素养等同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进而对在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产生质疑。
3.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可供参考。而且多数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尚未形成激励机制,导致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的源动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不高
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高职教师对此项工作普遍缺乏热情,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掌控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计划更易于“兑现”,教学任务更易于“完成”。所以,尽管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但高职院校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2.因个人、学校、社会等多层面的影响,高职教师目前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主要表现为身体长期有疲劳感、信息处理能力下降、对工作缺乏兴趣、缺乏进取心、工作效能降低等状况[4]。在这种缺乏探索精神和探索内在冲动的情况下,就很难要求高职教师在研究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开发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策略、如何创设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如何设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活动、如何搭建师生和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等。
3.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完善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经验也非常匮乏,大多数高职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是模糊的。所以,即使高职教师有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冲动,最终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没有深入地挖掘实践教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对高职实践教材建设的探索与研究,高职实践教材在内容的选择、编排以及体例结构方面,更加贴合职业岗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较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新理念。但是,实践教材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利用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实践教材必须根据不同实践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设计出符合实践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对实践教学的引导组织作用。
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专业资源库不断完善。在这种大背景下,高职实践教材还应该成为合理安排信息化资源运用的重要平台,通过实践教材最大限度、有效地调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教材对资源的整合作用。
四、“双创”教育视角下高职实践教材开发建议
(一)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成立校企合作、名师带领的教材开发团队,负责指导完成教材开发顶层设计,负责进行各方面的协调,负责对教材编写质量进行审核等。
(二)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
专业教师是实践教材开发的主体,通过加大对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与理解;通过参加教材开发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培训与学习,拓宽专业教师对实践教材开发的视野;通过参加专业方面的培训以及进行企业调研、跟岗等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做好顶层设计
1.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根据对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需求的调研,按照本专业毕业生岗位能力分析的结果,在满足教育部公布的本专业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核心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本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并制定了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课程按照其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树立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第二层次的课程是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树立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第三层次课程是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对实践课程层次的分类,明确各自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具体作用。
2.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专业教学标准对实践教学条件的要求,围绕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重新制定了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要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教学设计等内容。
3.“双创”教育视角下的实践教材开发不是对原有实践教材进行内容的增减或体例的更新,是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和编排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在实践教材中如何通过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设计,引导学生学会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信心、养成创新创业的意识、形成创新创业的思维、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
(四)结合专业资源库建设,创新教材呈现形式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是我国高职院校近十年来发展的主旋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优质高职教育建设中高职院校“优质化”的重要实践[5]。2012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2〕9号)中,要求“创新教材呈现形式,推进教材建设立体化。通过将实践教材开发与专业资源库建设进行有机结合,为进一步研究实践教材对专业资源的整合和运用方面的载体作用以及教材中提供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资源,对学生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奠定基础。
(五)完善教材开发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专业教师参与高职教育新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立体化教材开发等方面的培训绿色通道;加大对“双创”教育视角下实践教材开发的投入力度,对参与“双创”教育视角下实践教材开发的教师予以奖励绩效方面的倾斜;为“双创”教育视角下的实践教材应用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支持等,激发教师参与“双创”教育視角下实践教材开发的热情。
(六)建立有效的教材审核和评价制度
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同类院校、相关企业等聘请教材审核专家,对教材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并将审核意见以书面的方式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向教材开发团队反馈。
教材评价是教学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根本,按照针对性、整体优化性、实用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建立教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教材应用过程中的有效评价,不断修订完善实践教材,使其真正成为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综合载体。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教材设计的三维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41-48.
[2]史红,周群.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职教材建设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124-126.
[3]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68.
[4]赵孟静.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缓解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26):45-46.
[5]李小娃,莫玉婉.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从资源的优质共享到高职院校的优质均衡:基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已立项建设资源库”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19):30-34.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