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核心理念。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经典文化资源逐渐凸显出独特的价值和蓬勃的生命力。众所周知,经典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给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独具特色的经典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特性,还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区域人文景观。目前,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基本思路的指导下,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方向,着力提升经典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推进文化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
引言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气候温润,物产丰饶。扬州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淮扬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还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扬州市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国家A级景区54家,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18年,扬州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7 044.2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17.90亿元,其中,接待国内游客7 036.5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04.76亿元。
一、民俗文化——探寻文旅融合新契机
在旅游学理论中,民俗文化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指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集聚的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民間文化,包括衣、食、住以及艺术、节庆、游戏、体育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探寻独特深厚的民俗文化反映出旅游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种走马观花式的粗放式旅游,而更加注重体验式、参与型的现代新型文化旅游方式。
(一)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性格造就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古人所说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是指这种现象。具有2 500多年历史的扬州,文化璀璨,民俗文化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岁时习俗、婚嫁习俗、饮食习俗、娱乐休闲习俗等,丰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时至今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在扬州依然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比如,时节风俗中,扬州就有“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外孙)”“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指五颜六色的衣物)”等说法;在生活风俗方面中,“扬州三把刀”中的“菜刀”代表了饮食文化、“剃头刀”代表了美容美发文化、“修脚刀”代表了休闲沐浴文化,而“皮包水、水包皮”则形象地诠释了扬州人的早茶和沐浴文化。如今,这句“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扬州,你早晚得来!”已经成为扬州文化旅游对外宣传的金句;在口承语言民俗方面,扬州弹词、扬州评话等展示了扬州民间艺术的杰出成就。
(二)民俗传承的独特性
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倡导和奉行民俗文化旅游成为一种旅游新时尚。扬州市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俗文化有沉淀,更有传承。文化旅游部门要根据扬州民俗文化资源现状做科学规划,分门别类地加以开发,如对老字号的大清盐号、陆陈米铺、富春、冶春、绿杨春、谢馥春及三和四美等,要挖掘其历史流变,注入时代创新元素,使老字号焕发新活力;对于地方戏曲艺术文化,如扬剧、扬州弹词、扬州评话、扬州民歌等,除了要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要加大文化传承力度,寓教于乐、寓教于趣,这对调节人们的娱乐生活、愉悦身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扬州地方戏剧——扬剧为例,自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就一直注重戏曲艺术传承。从确定扬剧流派的传承人,到扬州戏校重新开设扬剧班,再到深入中小学课堂教习扬剧经典剧目,并利用互联网,开设“扬剧网”等,为扬州地方艺术及民俗文化的发展传播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二、文化名人——打造文旅融合新名片
文化名人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文化名人资源对打造文化名城、传播城市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名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在现代旅游活动中,人们更愿意前往名人生活过、居住过、登临过的地方,感受文化名人资源载体往往表现为名人故里、名人遗迹、名人纪念馆等。
(一)文化名人的丰富性
文化名人资源是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吸引旅游者体验参与、提升文化旅游品质的内核要素。自汉代以来,扬州一直是诸侯王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了经济发展。隋唐以来,扬州成为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为成都古称);明清时期,扬州的文化地位世界第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道出了文人骚客、富商巨贾对扬州城的无限向往;大诗人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已成千古绝唱;诗人杜牧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至今仍然让人唏嘘不已。《古城史话》一文中说到:“扬州人李善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能诗善文,工书法,尤擅行书,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
宋代时期,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清代的扬州空前繁华,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捐资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兴建园林,对扬州的文化发展有一定贡献。其间,出现了以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任大椿、汪中、焦循、阮元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他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以后,扬州文化艺术领域名家辈出,比较有影响的有朱自清、刘师培、李涵秋、贡少芹、张丹斧、陈含光、潘月樵和革命作家李进、李俊民、韩北屏、许幸之、江树峰等。其中,朱自清是对中国文学影响力很大的人物。
(二)城市名片的创新性
文化名人是一个城市的核心资源,在旅游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依托文化名人资源,传播名城文化,扬州市的做法可圈可点。近年来,作为一座千年文化名城,扬州在重建名人故居,营造名人文化氛围,塑造扬州名城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和创新。“春江花月夜”艺术馆的建成开放,正是扬州文旅融合发展、文旅创新的成功典范。这个艺术馆是以唐代诗人张若虚及其诗作《春江花月夜》为内容的主题展馆,再现了千年古镇、诗渡瓜洲的胜境,为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力千年古镇瓜洲焕发新生机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名人汪曾祺先生,出生于扬州高邮,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有《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等。汪曾祺一生创作颇丰,涵盖了小说、散文、戏剧、文学评论、艺术小品等内容,他的创作继承了明清笔记和散文的传统,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扬州高邮的文游台中,当地专门辟有“汪曾祺纪念馆”,以陈展汪曾祺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等。近几年,当地政府还围绕“聚文化人”“聚才创新”工程,在原有纪念馆的基础上,增扩建“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区”,借以扩大“名城、名人、名片”效应,丰富城市文化名片的元素。
三、文化遗产——丰富文旅融合新体验
在旅游活动中,文化遗产见证了过去和历史的辉煌。“作为人类在发展历程中对自身和社会做出物化的遗存,文化遗产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涵盖了文物、考古、山水、建筑、园林等方面,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历史宝藏。岁月更迭,时代变迁,文化遗产是旅游者认识过去、了解历史的物证,也是提升文化旅游品质的最佳物证。
扬州市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园林、山水、遗迹、宗教名胜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比如,扬州市的园林众多,瘦西湖、个园、何园以及盐商的私家园林秀丽典雅、精致玲珑,充满诗情画意;观音山、高旻寺、大明寺等宗教胜地,以建筑风格迥异、宗教氛围浓郁著称,每年农历六月十九的观音庙会,是佛教文化与扬州当地文化紧密结合发展演变成的扬州老百姓的一种民俗文化。
(一)文博再挖掘,文旅提品质
文博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其他旅游景观无法比拟的。历史上的扬州、如今的广陵古城,占地面积虽然只有5.09平方千米,却有500多处历史建筑、148个文物保护单位,是扬州历史文化瑰宝的集中体现。扬州市的文博资源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其中,博物馆类的有:扬州博物馆、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扬州广陵王墓博物馆、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扬州盆景博物馆等;纪念馆类的有:崔致远纪念馆、史可法纪念馆、“扬州八怪”纪念馆、朱自清纪念馆、张玉良纪念馆等。这些文博资源,串联起扬州2 500多年的人文、历史记忆,展示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巨大魅力,极大地吸引了旅游者。
特别是近年来,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工程的牵头城市,扬州市积极探索,在打造世界运河文化名城,科学规划运河遗产保护、运河文化研究、运河生态建设、运河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2019年5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筹)奠基仪式在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举行,这是一座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建成后的大运河博物馆将成为保存大运河历史记忆、传承大运河文化发展、彰显大运河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城市文化旅游创新亮点,真正做到传承运河文明、讲好运河故事、传播运河文化,提升文化旅游的品质。
(二)老街换新颜,文旅新发展
隋唐、明清时代的扬州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特别是清康乾时期,“扬州出现了空前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人,成为当时中国八大城市之一,也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十大城市之一”。当时的扬州,盐商聚集,河下街区、辕门桥——左卫街街区、东圈门街区、东关街街区是最负盛名的“盐商群落街区”,这些街区在历史更迭的过程中,“多有盐商筑园居住,在盐商带动下,官员、文人也不断移来居住,逐渐形成了‘园林多是宅‘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琅琅书声香飘全城的历史文化街区。”
东关街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完好的商业古街,也是扬州市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历史古街、旅游名街,这里曾经是运河沿线最活跃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聚集地,也是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窗口。从2003年开始,扬州市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有风格”的思路和要求,对东关街进行保护性修建。如今,改造后的东关街保留了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基本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这里汇集了扬州的百年老店和盐商私宅,现有华氏园、武当行宫等文保单位,恢复重现了花局里、壶园、街南书屋、冬荣园等历史建筑群,街内现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等重要历史遗存。这种“河(运河)、城(城门)、街(东关街)”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空间格局,体现了江南运河城市的独有风韵。
四、結语
文化旅游融合背景下的经典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重大且系统的科学工程,不仅需要有科学的开发理念,更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和前瞻性的视野。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扬州市一直在探索和寻求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努力在“文化+”“旅游+”上做好文章,加强经典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创新工作。未来,扬州还将在非遗文化、文博交流、旅游创新、艺术展演、经典节庆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些举措也将使扬州真正发展为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